如果一家工廠提供旅宿邀請你免費參觀他們產品的生產過程,你會不會感興趣?
如今,邀請消費者參觀工廠正在變得越來越流行,這已經演化為一個新詞:工業旅游。
工業旅游對于商家而言,不僅僅是體驗營銷的手段,更可以幫助品牌樹立良好的形象——能讓消費者參觀的都是拿得出手的生產線。更重要的是,這種口口相傳的影響力,比廣告更讓人信服,而后者顯然要昂貴的多。除此之外,那些工業遺址所承載的文明變遷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如何保存、保護這種工業基因,也是日新月異的城市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工業博物與人文財富
這是一座位于聊城市東阿縣的老濟南城,舊日老濟南的光景居然在這里一一重現。
這座復古之城的名字叫中國阿膠養生文化苑,共分14個景區,31個子項目,還原濟南歷史風貌的建筑占到了九成以上。
沿濟南老街東行,但見布店、藥店、洋行、照相館、教會醫院、鑲牙診所、鐘表行,所有的商業元素都可以在苑內找到。街巷兩旁的眾多商鋪里,老濟南的商業記憶一一呈現:有瑞蚨祥布店、瑞蚨祥綢緞莊、宏濟堂藥店等老字號商鋪,有圣瑪利亞教會醫院,有專賣文房四寶的文寶齋文具店,有永昌典當行,有收售金石文玩玉器名人書畫的蘊古齋,有上世紀的交通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還有賣南北干貨山貨的干貨店……
老韻味與西洋景互相交融,老濟南曾經的繁榮昌盛穿越時空,在東阿找到了自己的載體。
苑內有很多深宅大院,最著名的莫過于影視劇《大宅門》中的“白府”,也就是電視劇中白景琦的府第。青磚烏瓦,高門樓臺,枝條欹斜,藤影斑斑,亭臺軒轅古香古色,青石小道曲徑通幽,院落素雅大氣,寬綽而又平整,簡潔中透著精巧,充滿深宅大院的幽幽韻味。
為什么要在東阿建造老濟南?東阿縣領導介紹,濟南是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些歷史建筑已不存在。東阿正在致力于發展文化產業,剛剛投入使用的東阿阿膠養生文化苑一期工程,是重要的影視拍攝地,影視城要再現當年的一些情景,離不開歷史上的老濟南城。
東阿是傳統的農業縣,并沒有太多的工業遺產可供開發,阿膠是這座縣城最寶貴的人文財富,依托于阿膠的工業旅游便由此產生。
實際上,東阿的工業旅游開發思路也正是山東不少縣市所遵循的。有歷史傳承的則注重發掘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沒有太多歷史負載的則更著重于展示大工業時代的機械之美。在膠東工業基地萊陽旅游,除了傳統的國家級梨鄉風情和濯村外,當地導游肯定要向你介紹工業旅游項目——魯花、龍大、新冷大等工業旅游示范點,工業旅游已經成為當地一大支柱旅游線路。
在武城縣,當地政府以玻璃鋼、白酒、地毯、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工業支柱行業為依托,遴選出20多個有特色的工業生產單位,制定了工業旅游規劃,開放工廠供游客參觀、游覽、購物,零距離體驗獨具特色的工業生產和工業文化。
還有文登的萬得集團,鄒平的西王集團等等,都是在縣市級城市甚至鄉鎮,開創了工業旅游新資源。
值得一提的還有張裕的酒文化博物館。這座為紀念張裕公司創建 100周年而投資450萬元興建的博物館,內有百年地下大酒窖和酒文化廳,珍藏著康有為、孫中山、張學良等歷史名人為張裕所題墨寶,頗具神秘色彩。
在張裕之后,采礦業也逐漸發展起工業游。榮成市西霞口村的神雕山山崖是當年采石造成的,廣場曾是一個巨大的采石坑,榮成將這里開辟成風景區,依山就勢建造風景。經過幾年的治理,這里已經成為當地的旅游勝地。
2007年,招遠超期服務的羅山金礦面臨關閉,招遠市組織有關部門經過考察論證,將5000萬元的礦山關閉費用于修建觀景平臺、購進游客觀光纜車等一些旅游設施,使這座廢舊的老礦山得到了再生,成為全國首座有關黃金題材的實景博物苑。
門票之外,還能賣什么?
工業游的興起,以及游客對工業游的需求,已經引起了山東旅游當局的關注。2009年4月8日上午,山東省旅游局首批“好客山東游”代表來到青島啤酒濟南工廠參觀,“山東人游山東”活動啟動工業旅游景點,有著夢工廠之稱的青島啤酒濟南工廠也成為該活動的首個工業旅游目的地。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的曹立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山東旅游業的傳統項目像山水游、人文游等已經相對較為成熟,游客很難從中發現更多的樂趣,換句話說,在很多游客眼里,傳統的旅游項目正在漸漸失去其原有的魅力。
“工業旅游提上日程正當其時。”在曹立前教授看來,當前正是發展工業游、提倡工業游的好時機,省內已經有部分企業、景區景點意識到這一問題,而且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總的看來,工業游還主要集中在釀造、采礦等行業,范圍比較小,而事實上,我省制造業企業眾多,這是發展工業游的“富礦”。
另外,山東的工業游地域分布也不均衡,沿海及濟南、泰安等老牌的旅游城市較為發達,其他城市相對落后。
這樣看來,無論是范圍還是地域,山東工業旅游的布局都亟待更為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調查中發現,雖然工業旅游也產生經濟效益,比如門票、產品和紀念品等銷售收入,但和企業主營收入相比占比太小,甚至滿足不了旅游業務人員的工資支出。正因如此,企業對于工業旅游的投入仍有不足。
“門票之外,還能有什么賣點?很多企業自己也不清楚。”一位旅游專家這樣告訴記者。該專家認為,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企業打開大門,完善旅游配套。旅行社也應與企業聯手開發旅游產品,開辟旅游線路。最重要的是企業要對工業旅游項目準確定位并加大投入力度,而不能只滿足于掛上“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這塊牌子就萬事大吉。只有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工業旅游才大有可為。
老廠房的出路
除去那些展現現代工業工藝的旅游項目,那些曾經輝煌的“大廠”也正在成為城市尋根者們的關注焦點。
“那些看起來已經破敗不堪的老廠房實際上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對老濟南建筑頗有研究的市民郇起鴻這樣告訴記者。
老廠房的出路在哪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機械設備該如何處理?這些理應成為工業遺產保護被關注的焦點。作為工業生產的最初形態,與各類歷史文化古跡遺址相比,工廠、煤礦、鐵路和其他工業遺產的價值和保護一直被忽略著。“工業遺產保護現在還是一個空白,至少目前還看不到起步。”對老建筑懷有深厚感情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惋惜地說。
“在許多人眼中,工業時代留下的東西是落后的、污染的。其實,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體現,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狀況和技術水平。像對待文物那樣對待工業遺產是大有可為的。”
即使對此觀點很不認同的人,當走進北京798時,依然能夠被那些波普化了的工業建筑所震撼。
798藝術區,是在原電子工業部所屬706、707、718、751、797、798這6座工廠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造。從本世紀初開始,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家入住,逐步發展成聞名全國的藝術區。
798也許只是一個特例。越是驚嘆于這里的氣質迥然,令人焦慮的問題就越急切地出現———豐富的工業遺產,究竟該由誰來保護?又該如何保護?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工業遺產普查,山東究竟有多少工業遺產并不清楚,更談不上系統的研究了。“目前是缺少一個牽頭的部門來具體負責,這需要多個機構進行協作。”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而現在,對工業遺產的保護,還缺少政策法規的約束和專業的研究人員。系統的、科學的研究資料也難以成形。
李銘認為,工業建筑由自己的形象和空間組成。工業廠房往往可以提供一些建筑體量相當大的空間,這些空間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有重大歷史價值的老工業建筑更具有時代特色和厚度。舊工業區歷史建筑的利用,不應該止步于房地產開發,通過包裝,可以將舊工業建筑保存于新的環境當中。
往事不會重現,懷舊情緒便日漸彌漫。重新設計工業老建筑,記錄體現過去工業成就的空間形式,在濃郁溫婉的歷史人文環境下,剛強的工業文化氣息同樣能夠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