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化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山區臨安市境內。從臨安市區向西驅車50余公里就到昌化鎮。昌化總面積232.63平方公里,地域內以山地為主,山地占1.9萬公頃。總人口大約2.2萬余人,9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從大的地理關系來看,昌化東距杭州西湖100余公里,南距千島湖60余公里,西距黃山100余公里,境內還有天目山等景區。
從昌化鎮向西北,在蜿蜒的山路上驅車50余公里,就到達玉巖山腳下。中國著名的四大名石之一的昌化石,就出產在這里。昌化石因出產在昌化而得名,因昌化石中最珍貴的品種是雞血石,因此,昌化石又稱雞血石。
昌化石色彩斑斕、晶瑩剔透,可謂石中之瑰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是上天賜予人類的藝術珍品和無價之寶。
欣賞昌化石,首先看石質,通常昌化石的石質具備六德:細、潤、潔、膩、溫、凝。其次看石色,昌化石五光十色,斑斕多彩,除了雞血石的紅色以外,還有各種彩石。這兩點今天一般表達為“地”和“色”。地,就是石質;色,就是色彩。
昌化石的審美價值很早就被發現,戰國時期就有開采,主要用作飾品。元朝畫家王冕、明朝雕刻家文彭等一批文人墨客,開始利用昌化石刻制印章。到明清時,昌化雞血石被用作皇帝印璽。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多枚清朝皇室雞血石印璽,被譽為國寶。
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政府將一枚大紅袍雞血石印章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1986年,美國總統里根訪華,中國政府又一次選雞血石大紅袍印章作為國禮贈送給里根總統。昌化雞血石可謂享譽世界。
昌化石的品種
雞血石
雞血石是昌化石的代稱,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石種。在昌化石中,不論什么種類,只要有“雞血”的成分,就稱為雞血石。雞血石中的紅色主要是汞元素,因色澤鮮艷,狀似雞血而得名。昌化石的最早開發利用,以及聞名天下都是因為雞血石。雞血石中的硫化汞成分,易被氧化,因此一般要求深藏不露,盡量避免暴露在陽光之下。
一塊雞血石,如果雞血的成分低于10%,是一般的品質;高于10%低于30%為中檔品質;達到50%為珍品;70%以上為上上品,稱為“大紅袍”,這是雞血石中最為珍貴的,通體彤紅,極為艷麗,價值連城。
田黃石
關于昌化田黃石,首先就是正名問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昌化田黃石的爭論最大,其原因就在于出產地問題。因為福建壽山田黃石的影響,昌化田黃石很長時間遭到貶損,認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田黃石。有的為了區別昌化田黃與壽山田黃,將昌化田黃稱為“山黃”、“地黃”、“溪黃”等,因為昌化田黃是從山上、礦洞、溪流中挖掘出來的。這種叫法,是對昌化田黃石的誤解。昌化田黃石的審美價值絕不比壽山田黃石遜色。
壽山田黃主要是從田地中挖出,因此稱為田黃。昌化田黃則是從山上挖出,因此稱為山黃;還有山間小溪中挖出,稱為溪黃;也有的從比較深的礦洞中挖出,稱為地黃。這些叫法并不表達褒貶,只是出產地的不同而已。經過分析,福建壽山田黃,與浙江昌化田黃,沒有地質結構上的不同,也沒有化學成分的差異,其審美意義、藝術品質都沒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因為壽山石最早叫田黃,也較早聞名天下。因此,這種先入為主的影響,人們只認為壽山田黃才是正宗,昌化田黃就不是正宗,認為品質要差,這是一種偏見。長期以來,因為這種偏見,很多人將昌化田黃石,以壽山田黃石的名義進行交易,以求得一個好價錢。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長時間。
田黃雞血石
田黃雞血石是昌化石中獨有的品種,就是雞血石與田黃石的結合伴生,或者說田黃石中帶“雞血”。田黃石被稱為“石帝”,雞血石被稱為“石后”,這“帝”和“后”的結合,就賦予昌化田黃雞血石“寶中之寶”的美譽,又稱“一石二寶”。由于昌化田黃雞血石十分珍貴,是石中之上品,為眾多藏家所青睞,市價也一路飆升。
彩色凍石
昌化彩色凍石,也稱昌化凍彩石,簡稱昌化凍彩,或昌化凍。彩色凍石是昌化石中品種最為豐富的一類,目前已知有上百個品種,主要有羊脂凍、牛角凍、朱砂凍、蛇皮凍、雪花凍、蘿卜絲凍、珍珠凍、桃紅凍、藕色凍等。上等昌化凍彩晶瑩剔透,溫潤細膩,玉雕粉琢,如羊脂般光澤,呈半透明狀。昌化凍彩石的藝術價值絕不亞于雞血石、田黃石。
凍石的特點是透明度高,彩石只有色彩,但不透明,或者微微透明。其特點主要體現在色彩的變化和絢爛上。
昌化奇石
昌化奇石,又稱昌化巧石,是自然生成的色彩斑斕、奇巧、意境獨特、別具一格的一類石頭。這類石頭自成一體,每一塊都是獨特的,絕無第二塊與之相比,因此稱為奇石或者巧石。其藝術魅力獨特,突出一個“巧”字、“奇”字。這一類石頭的命名也就最為不好確定。
昌化石的開采
關于昌化石的開采,歷史文字記載很少。1999年,在杭州半山石塘村的戰國墓葬中,發現有昌化石隨葬品。以此判斷,昌化石的開采大約從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已經發現有昌化石的魅影。歷朝歷代,昌化石的開采從未間斷過。
到宋朝時,由于書法藝術和篆刻藝術的成熟,昌化石作為上等印章石材,已享盛名。昌化玉山鄉的地名大約在宋朝就已確立。到元明時期,昌化石的運用更為廣泛。當時,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已經成為幾大名石而聞名天下。
早期開采雞血石,條件相當簡陋。古時主要采用火燒法。礦洞直徑大約1米,進出礦洞只能爬行。礦洞是用鑿子一點一點地鑿出。當發現雞血石礦脈時,先用爛泥將“雞血”部分糊住,以防燒壞,然后用火將巖石燒熱,再澆冷水,反復進行,石頭熱脹冷縮,自然崩落。可想而知,這種方式相當原始,效率非常之低。從圖片可以看出,早期礦洞的火燒痕跡清晰可見。
從民國時期,開始采用炸藥的方式開采。《昌化縣志》記載,當時玉巖山上礦區景象:“歷經開采,狀若蜂房。”可見當時開采的景象之盛,已經很有規模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昌化石的開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一般采用風鉆和炸藥爆破的方式,其效率是昔日火燒崩塌的方法不可比擬的。但是,負面影響是破壞性采掘的方式,對雞血石礦資源的破壞顯而易見,有竭澤而漁的趨勢。
昌化石的經營
目前,昌化石已經成為臨安的文化名片。作為自然生成的寶石,由于資源有限,開采方式進步,昌化石資源已經面臨枯竭的局面。由于出產日益稀少,其商品價值也就節節升高。
元明時期當地已經有昌化石的交易。玉巖山下采石人用昌化石與外地人交換糧食和生活用品。但那時還沒有形成市場,其商品性質還不顯著。明清時期,昌化石主要是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或作為藝術品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把玩轉送而已。清朝康乾時期,昌化石已經被列為國寶級名石,為皇家印璽專用寶石。乾隆時期,由于皇家的喜好,昌化石的開采得到很大推動,商品屬性日益顯著。昌化雞血石作為貢品,主要用于印璽、雕件制作,甚至用昌化雞血石作為官員的頂戴飾品。
民國以后,昌化石的藝術價值得到充分認識與肯定,并已經形成市場交易。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昌化石的經營更是活躍,價格也是連續翻番。進入本世紀以來,昌化石的聲譽日隆,價格也是一路飆升。目前臨安市已經形成昌化國石城,臨安昌化石一條街等較規范的、有一定規模的市場。大陸以外,主要在港臺、東南亞華人之間交易。目前很多藏家日益認識到昌化石的商品價值和藝術價值,紛紛加入到昌化石的收藏與交易中,這也是昌化石價格飛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