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喜歡山,也酷愛水。對于我來說,這山山水水就是天地之間的一部恢宏巨著,蘊含著廣泛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我總是喜歡和同伴們出行遠足于山水之間,品云壑藏色,嘗村野煙霞。
2013年初夏時節,幾個朋友結伴而行,駕車去天水麥積山風景區的凈土寺一游。
很快,車子遠離了高樓林立的市區,鉆進了青山澗谷。我打開車窗,幽深的峽谷里,吹來陣陣清風,我盡情呼吸著山風的愜意,在滿目養眼的翠色中,揮揮手臂,幾只翻飛的小鳥,差點撲面而來,山風帶著涼涼的濕意輕輕襲進車窗,也沁進了我的心田……
我們在車里有說有笑,突然聽到司機高聲提醒大家向前看,放眼車窗外,只見一座高大宏偉的牌坊兀自立聳,“曼殊寺”三個古樸蒼勁的大字躍入眼簾。有人問:“不是去凈土寺嗎,怎么到了曼殊寺?”向導忙說:“凈土寺的學名叫曼殊寺?!蔽医又挷鐑?,給朋友們講了凈土寺的歷史。
曼殊寺是仰佛教凈土宗的寺院,所以又叫凈土寺。凈土宗是佛教宗派之一,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
東晉時期,印度凈土宗的理論傳入中國,于是,在中國出現凈土崇拜。分為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兩種,彌陀凈土為東晉慧遠創立,一直延續至今。這里的凈土寺屬于彌陀凈土。
至于天水曼殊寺建于何時,無從考察,它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后以“寄骨寺”、“京寺”、“凈土寺”的名稱演變。但凈土古寺最終還是被歲月的滄桑風化得無蹤無影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尋覓于此,矢志恢復禪門古剎,10多年前,他一邊化緣乞募,一邊艱辛重建,至今總算托起了這座宏偉莊嚴的曼殊寺??梢哉f,現在的凈土寺是舊址新寺、老樹新枝了。
大家一邊聽著講述,一邊興致勃勃地下車,站在四面環山的空谷中,通過巨大的牌坊朝里望去,只見長長的甬道把人的目光引到了文殊峰下,那里有一大片半隱半現、梵宇重疊的建筑群,紅墻黃瓦與滿目青翠的山巒相互映襯,肅穆而又莊嚴。周圍的山峰上,松林中的青靄在旭日的霞光里慢慢地蒸發,所烘托出的裊裊山氣,就像是菩薩的飄帶輕輕地繚繞在驀然崛起的佛家勝地。
在這塊孕育著佛光的峽谷地,四周環繞著18座山峰,每座山峰都像是虔誠打坐的羅漢,個個都將陡峭壁立的正峰朝向了文殊主峰,形成了“十八羅漢拜文殊”的奇特景觀。而每座羅漢峰又酷似佛座的蓮花瓣,將寺廟圍在中心,形成了一朵盛開的寶蓮花。望著蓮花樣的群山,望著蓮花瓣簇擁的凈土寺院,我不知道這個現象隱喻著多少玄妙的禪機,也不知道它昭示著什么樣的佛家玄理,但我的確為大自然的絕妙造化所折服,深信這里就是一塊遠離塵囂的凈土。
在自然天成的寧靜里,我們一行聽著微微的松濤聲,聞著泥土濕潤的氣息,走過了深長而筆直的甬道,來到了山門前。登上一段臺階,眼前一片開闊。這里有一潭清波粼粼的池水,還有一座漢白玉的石橋橫跨其上。圍欄旁有許多人在喂魚或者放生。我望著波光微瀾的池水,望著悠然游動的魚群,心想這也是一座生靈的城池,這個城池里的臣民必定被寺院里晨鐘暮鼓之聲和喃喃的誦經聲濡染了幾分靈性,滋長了些許慧根吧。
踏上寺院高高的臺階,走進由角亭構成的大門。在飄忽的誦經聲里,一幢幢依山而建的殿堂參差錯落在眼前。讓人突然感覺到自己已置身于濃濃的佛國氛圍中,神情不由凝重、肅穆起來。
信步拾級,我們漫步在游廊、禪房和大殿之間,悠長、清脆的磬聲隨著法鼓的起落,將我們引到了寺僧誦經的大雄寶殿。身著黃袍的僧人們在長老的帶領下正做著法事,喃喃的誦經聲輕輕回旋于靈山秀水間,度化著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的心靈。
我不信佛,但望著蓮花座上的佛像,他那眉宇間凝視的目光,微微啟動的嘴唇,仿佛都有著生動的呼吸和脈搏,他自信的微笑和寧謐的莊嚴,不由地讓人產生看破生死、洞穿靈魂的感慨。是啊,這三身之佛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感動,將人本身的生命意義,沉淀后重新詮釋,感召著每一個從他面前走過的人,讓他們以善為本,善始善終,將自己的善行化為金色的鑰匙,打開未來極樂世界的大門。
望著那些匍匐在地的比丘們,不由肅然起敬,他們在慈悲的佛祖面前澄凈著自己浮躁的靈魂,無怨無悔地將年輕的熱情消融在香火燭影里,在摒棄塵世喧囂的空谷中,靜靜地采擷著思想的藤蔓,釋放心中永久的向往。此時,我心中所有的欲念和沉郁在一瞬間煙消云散。輕松釋懷的感觸,讓我在這里找到了內心最深沉的寧靜……
從大雄寶殿出來,穿堂過廳,大家在新建的羅漢堂流連不已,贊嘆殿堂的華麗,贊美雕塑的精美。呼之欲動的眾多羅漢表情不一,每個羅漢的臉上似乎都記載著時間的滄桑、紅塵的傷痕,嘴角上又有著一種從夢魘中蘇醒過來的微笑,用他們微笑的眼神送我們到了高大華美的藏經樓前。
這時,晨曦透過金色的彩霞,勾勒出夢一般纏綿的群山。絢爛的陽光斜照在這座雕梁畫棟的藏經樓上,華麗的窗欞、翹飛的脊獸在陽光的游移中忽隱忽現,越顯得神秘和雄渾。
藏經樓是佛家最隱秘、最尊貴的所在,這里收藏著佛家晨鐘暮鼓、周而復始誦讀的寶藏典籍,那些比丘、信士們在這里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在這里承襲著修持的意念,修煉自己欲望內斂的深度。
涼爽的山風吹來,夾雜著松葉的味道,淡淡的清芬落于眉間發際,我們在肅穆的心情中走向了寺院的后山。
突然,大家的驚嘆聲將我的目光吸引了過去,只見煙翠迷離的山體中部,突兀出一塊巨大的濕漉漉的石崖,遠遠望去,形成一尊巨大的天然渾成的佛像,在空蒙的山色里用圣潔的目光,半啟半閉地注視著他的信徒走進這片凈土。就在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千年的虔誠,仿佛看到了千年的呼喚,歷史和藝術、佛性和心靈在這山崖間交織成了一幅信仰的神圣的見證。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信士,我只能凝注著佛像,尋找與自身心靈的契合點。我不由贊嘆這天工神斧的藝術,感嘆佛國箴言的神合,努力地找尋著中國佛教文化在這冰冷的崖壁上有著怎樣熾熱的爆發,思考這沉謐的佛陀所要呈現的是怎樣的佛性。我忽然領悟到,世界上有各種宗教,萬宗不離其本,都是以善為行。而善則是通往極樂世界的風帆。佛國的極樂世界也好,基督的天堂也罷,人們對于美好世界的向往與追求往往是相通的,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只有在“自覺”和“覺他”的踐行中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我相信達到了這種境界的人必然會邁進極樂世界的門檻。
一陣清脆的磬聲起落于耳際,太陽升在了高空,鳥鳴聲也此起彼伏,山谷里的山嵐已經縹緲遠去,整個翠谷里明媚開朗,一種回腸蕩氣、綿延不絕的佛家氣韻暈染了整個佛剎和山谷。
凈土寺一游,讓我邂逅了深邃而又靈逸的佛教文化,濃郁的神秘感讓我登上了一種超然的境界,這種境界分明是一種睿智,一種達觀,一種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