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方法的運用,使課堂教學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師過于重視“怎么教”,而對“教什么”的認識變得模糊。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授言語知識和中華文化的雙重責任,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懂得怎樣教會學生,還要懂得傳承給學生什么樣的文化。本文就“語用”視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研制的視角和策略,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點拙漏之見。
一、學什么——基于教材“語用現象”的捕捉
“語用”理念下,要生成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首先是善于發現隱藏在教材中的種種“語用現象”,它們既蘊藏在一篇篇課文中,也蘊藏在課文的教學提示(包括課后練習)中。備課時,我們既要潛心與作者對話,也要著力與編者對話,從中發現教學的語用價值。
1.潛心會晤“語用立意”,找尋“語用”之靈魂
“語用立意”即語言文字所傳遞的語義思想、情感精神等,其對應的是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內涵。王崧舟老師說:“‘語用立意’看起來似乎跟語言運用沒有任何關聯,課堂上就是純粹的閱讀,閱讀的取向主要也不在‘寫作本位’上,唯精神思想是取,但卻深刻影響著語用主體的精神生命、思想靈魂?!笨梢哉f,“語用立意”是語言大廈的根基,決定著言語表達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為作者的“語用表達”提供了堅實的主旨背景。因此,語用型教學追求“言語理解與言語表達”相統一的學習過程,將對文本主旨內涵的感悟理解貫穿在語用型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如蘇教版第十二冊《理想的風箏》一課,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語用立意”就是要向讀者傳遞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以及表達自己對劉老師的無盡感激和思念之情。閱讀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體會“語用立意”,并領悟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言語形式有什么特點和規律,這樣表達有什么效果等?;诖耍覀兛梢园选靶φ勍葰?、傾力上課、放飛風箏”三段往事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抓住三段往事中的人物細節,如一“笑”、一“轉”、一“追”、一“漾”等,去感受一個身殘志堅、熱愛生活、追求理想、豁達開朗的劉老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地探討文本的“語用表達”,為形成一個個鮮亮的言語生命打好基礎。
2.深入明晰“語用構思”,找尋“語用”之骨架
“語用構思”是作者藏在語言文字表達中的語用方法和謀篇布局的策略,它傳遞的是必要的言語經驗和語用方法,雖不是直接表達,卻為學生儲備了必要的語用知識,也為學生言語智慧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優化的途徑??梢哉f,它是“語用表達”的骨架,一篇課文的篇章結構、構段方式、敘寫方式就屬于這個范疇。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文章的顯性結構是按照“一路上→洞口→洞外→孔隙→洞內→出洞”的順序,寫了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文章還有一條易被忽略的暗線,是課文的隱性結構,即溪流流經的路線,這條線索與作者的游覽順序相反,卻彼此照應,體現了作者構思的嚴謹與巧妙,這就是作者的“語用構思”。教學中,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作者游覽順序變化的句子和溪流流經路線的句子,在理清兩條線索的基礎上,體會作者這樣構思的好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為深入學習課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領悟游記類文章的一般布局方式,學會“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
3.揣摩品析“語用表達”,找尋“語用”之血肉
所謂“語用表達”是指我們看到的作者實際運用的一個個鮮活的語言文字,這些典范性語言是一顆顆熠熠生輝的珠寶,為學生的語用表達作出實例示范,同時也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供了發展平臺,因此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在一篇課文中需要抓住哪些語言文字呢?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詞句。被選入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特別在遣詞造句上堪稱典范。它們精妙傳神、生動形象,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關鍵詞句,需要通過咀嚼品味才能體悟到其中豐富的內涵、細膩的情思、深遠的意境。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一課中“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一句,“浸”字就是一個極富表現力的詞語,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生活中什么東西是浸在水中的,浸在水中的東西有什么特點,再回到句子中體會作者利用人感官的相通性,用“浸”字來表現“桂花香”的密不透風、濃郁如水,從而體悟這個“浸”字的精妙之處。二是獨特的言語形式。教材在言語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或典型性,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文本,注重引導學生在這類語言中不斷地感受,體味表達的巧妙,習得言語的規則,建構一定的語言圖式,這樣,學生的言語智能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陶校長的演講》一文,陶校長演講的方式就是一種獨特的言語形式,他演講的層次是“問什么——為什么這樣問——應該怎樣做”,通過指導學生模仿陶校長的演講,可以督促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的表達方式,實現由“消極語言”到“積極語言”的轉化。三是鮮明的語言風格。富有鮮明特色的語言風格是課文一道亮麗而獨特的語言風景線,彰顯出無限的語言魅力,這也自然成為語用理念下閱讀教學應該關注的內容之一。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一文,文中的排比句和短句是作者鮮明的語言特色,可以讓學生體會其表達特點以及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
4.認真研讀“教學提示”,找尋“語用”之主張
“教學提示”包括課后練習,是編者教學意圖的重要體現,需要我們認真研讀,找尋到編者在本課教學中要實現的“語用”主張。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課后有這樣一個練習:“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為什么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灞河邊的柳?”顯然,這一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領悟課文襯托、對比的表達方法并體會這種表達的作用和效果。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半截蠟燭》的課后第三個練習是“讓學生合作表演課本劇”,編者的意圖則是讓學生將文本改編為劇本,對文中人物性格進行把握并學習對話語言表達的技巧,培養其“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編者的“語用”教學主張還隱藏在對各個單元的安排中,需要教師去發掘。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編者安排了《廣玉蘭》《夾竹桃》兩篇課文以及《石灰吟》和《墨梅》兩首詠物詩,這些文章都是描摹事物的,并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只是表現手法不同?!稄V玉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傳神;《夾竹桃》語言細膩,想象奇特,運用反襯手法表現事物特點;《石灰吟》和《墨梅》樸實無華,直抒胸臆。編者安排這組課文的語用教學意圖就是使學生在學會分析事物的外形特點、體會事物內在品質、明曉所言之志的基礎上,捕捉課文中的精彩語段,揣摩其謀篇布局、遣詞造句、表現手法等的精妙,并通過適度的對比歸納,領悟表現方式的異同,豐富學生語用表達的手段。
二、誰在學——基于學生“學習起點”的把握
教材中的語用現象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才能有效地縮短“教學落差”,提高教學效率。
1.準確把握學段目標,研制難易適度的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是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的指導性綱領,它是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學科的本質特征,制定的科學的課程實施目標。只有認真研讀課標,準確把握學科在不同學段的語用目標,才能在不同學段制定出適宜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更為高效。如同是“說話寫話”這一內容,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對一年級學生要求初步建立句子概念,能根據要求(說)寫一句正確、完整、通順的話,認識并掌握“誰(什么)干什么”“誰(什么)怎么樣”等幾種基本的句子樣式;能借助圖片、情境、生活等(說)寫一句、兩句完整、準確的句子;能模仿課文規范的句式說話、寫話(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幾句話)。而到了三、四年級則要求學生嘗試把句子、段落寫具體、寫生動,能結合課文學習認識陳述句、反問句、疑問句、設問句這些基本句式,并了解其主要特點;結合課文學習繼續了解比喻,大致知道比喻的特點并能寫出較為形象、具體的比喻句,初步認識擬人、夸張這兩種修辭手法;能模仿文本典范的句式、句段寫話,認識總分、并列、承接等構段方式,并模仿練習寫段,重點學習圍繞中心意思把段落寫具體、寫生動。對五、六年級的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只有準確把握這些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定位才不至于過高或者過低,從而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更好地發展。
2.加強課前學情預測,準確把握教學起點
準確了解教學應該站在什么樣的認知起點上,是課堂教學高效的前提條件,也是研制教學內容的視角之一。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呢?加強課前學情預測是關鍵。教學中,教師的一般做法是設置課前“任務導學單”。“任務導學單”是教師以《標準》為導向,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計學習任務,以表單形式呈現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具有導向性、導教性和導學性。通過“任務導學單”,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儲備、學習困惑等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就能在學生已有知識和新授知識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將教學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夾竹桃》一課,文中呈現出來的語用現象有很多,包括“總—分—總”的篇章結構,“無不”和“無……不……”的雙重否定句式的表達,對比襯托的表達方法,寫實與想象相結合的敘寫手法,排比的修辭手法,“熏透、襲”等富有表現力的字詞等。只有加強課前學情預測,準確把握教學起點,我們才能研制出適宜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重難點,使教學更加高效。
每一個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學習來實現,語文教師不僅要知道“怎么教”,還要知道“教什么”。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種種語文教學現象面前,教師要學會用“慧眼”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走上一條正確、科學、高效的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任陽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