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眾所周知,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切實提高,靠的不是灌輸,而是靠自己對知識的思考、理解和體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自身的主動發展。
在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的教育改革潮流中,教師在課上是否要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是筆者下文重點論述的內容。
一、平時教學階段
新課改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其次是培養科學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梢娕囵B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首要目標。
1.制訂初二物理教學總目標: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在初二開始學物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就能讓學生跟著教師愉快地走過初中物理的學習,最終真正學好物理。
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利用物理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所有的物理知識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平時教學中,筆者不但做好課內的每一個實驗,還盡可能地補充一些趣味小實驗,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組織物理模型小制作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激發一時的興趣容易,但要讓學生長期保持興趣就難了。在初二這一學年,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物理模型小制作,一次次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3)開放實驗室,進一步調動、保持學生的興趣
向學生開放物理實驗室,讓學生課下能隨時進入實驗室,進行各種相關實驗,這不僅能保持住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思考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對整個初中物理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現在的教學越來越注重減負增效,創造高效課堂。但筆者發現,對教師反復強調的知識,學生依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做錯的題目,講過之后,再做還是錯。但是在與學生交流后,筆者意識到,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不能指望他們回家再做很多事情。而且灌進去的知識很容易遺忘,就算沒忘,也是理解得不夠深刻,不能舉一反三,知識得不到遷移,題目稍有變化就應付不了了。
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上給學生留出時間思考、消化和吸收。因此,筆者在課堂上盡量實施開放型教學,將課堂的四分之一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討論、思考。筆者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解析遇到的難點、學生再次討論交流(思考消化)的模式進行教學,甚至有些閱讀內容直接交給學生自學。這樣的一節課,學生需要完成不同內容的環節,避免整節課都在聽講,也就不容易感到疲勞和厭倦,更能集中精力。這種模式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時候大部分家庭作業能在課堂內討論完成。這讓學生逐漸感覺到學習物理好像并不困難,還有點輕松。雖然教師講的少了,但課堂效率卻提高了。
二、中考復習階段
這一階段的總目標不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而是要以落實中考的知識目標為主,最終讓他們達到中考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成績。
1.精選習題,大膽取舍:提高復習效率
首先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習題進行大膽的取舍、重組和加工,絕不搞題海戰術,那樣只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在復習課中,選題時筆者注意到以下三個方面:
(1)選題的典型性
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而是用舊知識的磚瓦建造新的高樓大廈。因此所選習題首先要有代表性。通過一道題的復習,幫助學生學會解決新題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2)選題的新穎性
復習時間一長,學生就感到枯燥,如果做的題目又是那種老套題,學生很難提起精神。因此,教師在選題時要注意結合時事,貼近生活,讓學生做起來覺得有看頭、有想頭。
(3)大膽舍棄繁題、怪題
以前只要遇到難題,筆者就一定要讓學生做一做,也不管題目是否適合學生,反正做了,教師心里就踏實了。后來發現,繁題只能讓學生越做越“煩”,其實還是那幾個知識點,只是人為地把題目搞得很繁瑣,對學生沒有特別的幫助,卻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怪題也只是讓學生的思維鉆牛角尖。
2. 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自己解決自己存在的個性問題
在中考總復習階段,知識點復習過很多遍,不少學生已經不愿意聽教師的講解了。他們很希望課上能有自己的時間,去解決自己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只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就是“學困生”也不甘心只做學習的被動接受者,也渴望有獨立的思考空間,有合適的消化過程。
多練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多思考。很多教師總想讓學生盡量多做題,卻使得有些學生越練越暈,失去了方向。可見,練習一定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思考所學知識,在思考過程中進行消化吸收,實現真正的高效復習。
于是,在總復習階段,筆者把原來的做題、講題、再做題、再講題的教學模式,變為做題、講題,思考、再做題的模式,特別加入了思考環節。筆者在課上大概用20~25分鐘時間,精講共性的問題和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題目,然后留出15~20分鐘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討論、思考,獨立解決問題。討論環節并沒有預先分組,學生可以臨時組合。有不少學生找到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學討論,好像他們的思路更接近,更容易溝通。
因此,筆者一直在努力把課堂從原先的“精講多練”變為現在的“精講多思”,給學生創造更自由的空間,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
3. 分層教學:培優、補差
筆者利用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的時間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重點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倡自學,指導他們適當拓寬學習內容、加強學習深度、提高學習難度,還鼓勵他們把課外題拿到課堂,討論交流。
學生的潛能是可以被無限激發的,所以在交流思考的過程中,筆者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與他們在課上及時溝通,了解困難所在,隨時提供幫助。在溝通中,筆者意識到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智力上的,而是自信心上的。對于這樣的學生,首先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的學習上的困難,指導他們掌握簡單有效的鞏固知識的技巧,再幫助他們獲得一些成功,進而建立起自信,并隨時鼓勵他們,表揚他們,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使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4. 交流合作:共同進步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有的學生自己會做題,卻不會講解,這就迫使他們要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因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優秀的學生通過幫助別人,進一步鞏固加深了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從中得到了有效的幫助,而且他們覺得從同學那里得到的幫助更親切。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從而“學會學習”。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自覺、高效、合理地利用時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是為了不教”,使學生克服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養成獨立思考、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