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有效推進素質教育。但在實際的中學體育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注重教授大綱規定的內容,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夠等,導致教學低效或無效。而新課改強調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構建高效課堂,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怎樣提高中學體育教學效益,實現中學體育有效教學,是中學體育教師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一、靈活選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運動動機
教學內容是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能否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靈活優化組合教材內容,很大程度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機械照搬教材,沒有考慮地區與學生差異,使體育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訓練課,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樂于參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有的體育教學內容有所拓展,教師教學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但根據實際需求,還須進一步充分利用與開發課程內容資源,突破教材束縛,使體育學習內容更加多樣化、富有生活氣息與時代感,兼容娛樂化、知識性、變化性與競爭性,更好地滿足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激發其運動動機,促進有效教學。
首先,根據學情,合理改造現有運動項目。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所選教學內容應以學生發展需求為中心,適應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形式活潑多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運動熱情與興趣。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與改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鍛煉身心,提高體育技能。例如,將一些競技項目運動內容變成游戲活動,提高趣味性。也可以簡化規則,改造場地設施與運動器材,使學習難度降低。例如降低籃球架高度,縮短學生離籃筐的距離,提高投籃命中率,讓學生體驗成功,提高學習熱情。
其次,引入民間體育項目與新興運動類項目。體育教師要敢于創新與改革,引入民間元素,增加新興項目,使教學內容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性。一方面可以結合地區和地域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將一些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堂教學,打破場地與器材制約,因地制宜地開發教學資源,讓體育學習更富有文化色彩。如跳繩、抽陀螺等活動,所需器材與場地都十分簡單,也有助于學生身心鍛煉。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合理引入深受中學生喜歡并有可行性的新興運動項目,如定向運動、跆拳道、輪滑、軟式壘球、踏板操等,使體育學習內容更豐富多彩,促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
二、改變知識呈現方式,創造輕松愉悅的氛圍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內容呈現方式與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總是運用單一不變的呈現方式,生硬講授,一味示范演示,學生很容易產生視覺與聽覺疲勞,無法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同時,新課改倡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改變過分強調講解與示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與形式,營造創設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實踐、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培養中學生的運動愛好,促進他們在心理、身體與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因此,中學體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靈活運用游戲、多媒體等手段,創造形式多樣、富有變化的知識呈現方式與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快樂體驗、有效學習。
1.多媒體展示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成為教學信息傳播的有效載體,它融合了圖文、音效等的優勢,可突破時空限制,提高教學交互性,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中學體育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彌補傳統講解與演示的單調呆板、無法觀察細節等問題,讓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動作概念等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對于一些籃球技術動作、跳躍項目的空中動作等,教師的示范通常是瞬間的,很難讓學生看清具體的動作力度、體位變化等細節,學生練習就會出現各種錯誤。而如果借助錄像、視頻等現代手段,則可以放慢或者重復動作過程,使學生更清晰地觀察整個動態變化過程,獲得直觀視覺表象,學會正確的技術動作,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2.情境呈現
教師還可以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興趣特點,將教學內容寓于靈活多樣的情境中,如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貼近實際的生活情境、動態多變的活動情境或游戲情境等,靈活展示與教學,讓學生處于愉悅輕松的最佳心理狀態,主動參與活動,積極配合體育教師,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游戲”“玩樂”中完成體育活動,使身體與能力得到鍛煉,實現有效性教學。如進行田徑輔助練習時,設置“偵察兵”的學習情境,比如“上山”即高抬腿跑,“下山”就是小步跑,“過鐵絲網”就是學生在墊子上面做爬城的動作。這樣,借助趣味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其獲得鍛煉。
三、探尋多樣學習方式,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傳統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從屬地位,機械地接受教師注入的知識與示范的技能,無法發揮自主創造性,學生的情感與學習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走出課堂后,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力等方面發展不足。所以,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探尋多樣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結合原有知識與自身經驗進行自主分析、自主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提高主體意識,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
首先,探究學習法,以學生為主體,打破教師過多的干預與束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其有更多自學空間與選擇余地。教師可以讓學生依照個體能力、興趣愛好等自選方法、自主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如學習定點投籃時,有的學生投籃命中率不高,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提高投籃成功率,教師可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究空間,使其自主學練、交流討論,找出影響投籃命中率的相關因素,有針對地練習。
其次,創新學習法,發展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空間與機會,讓智慧與創新思維綻放在體育課堂,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如鼓勵學生自主創編體操、舞蹈動作,或改造體育器材等,使其積極思考和創造,體驗體育學習的無窮樂趣,提高學習效果。
四、注意課堂教學評價,發揮激勵鼓舞作用
新課改要求中學體育教師不但要關注評價環節,還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不再過分側重甄別和選拔。要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激勵學生,促進學生整體發展,以此調整與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1.全面評價學生,激勵鼓舞學生
教師要遵循新課改提倡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多角度全面評價學生,既參考學生體育成績,還要考慮學生在學習潛能、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記錄好他們的課堂行為與表現及特長、弱項等,進行多元化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即便學生學習結果沒有達到滿意效果,教師也要發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亮點,靈活引導,滲透發展性建議,讓學生樂于接受指教,自覺改正與完善。如在籃球教學中,結合籃球運動的課程特點,構建符合《標準》的籃球評價體系:首先,評價學生的籃球素質,包含籃球基礎知識與技能、身體素質與比賽能力等測評;其次,評價學生在籃球學習中的參與態度,如是否主動參與活動、積極合作,有沒有形成創新想法等。
2.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與主體
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是指有學業評價,也有活動評價、成果展示等,既有教師評價,還要有學生自評與互評。這可以展現評價的民主性,提升學生在評價環節中的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展開自我評價與反思,說出自己對教師教學的看法與建議,形成信息反饋,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高學生自主教育發展能力,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例如在排球教學中,教師可建立“排球運動單元學習評價表”,評價內容包括運動技能(發球、傳球、墊球)、體能(折返跑、摸高)、學習態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現,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這樣,既發揮學生主動性,也可以公正地評價學生。
總之,中學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與理解有效性教學,以《標準》的理念為指導,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程內容體系建設,優選教學形式與方法,采取科學、多元的課程評價方式等,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改進低效現象,推進中學體育的有效性教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柴胡店中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