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名校是指在一個區域內的社會和家長中有相當影響的知名學校,即在先進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社會高度認可、家長完全放心、學生個個滿意、辦學特色鮮明的學校。著名校長楊一青曾說過:“名校的創建是從量的堆積到質的提升,是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體現;它的呈現,不是高大的建筑,不是多年的歷史,不是雄厚的物力,而是看我們培養了怎樣的學生。”要成為區域性名校究竟要體現哪些要素?筆者結合自己學校在創建區域性名校中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對名校的“四要素”進行闡述。
要素一:名校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所學校要成為區域內的名校,必須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持續的教育力量,是一所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組織文化的綜合體,蘊涵著學校的歷史和傳統,體現著學校的個性和品位,是良好教育生態的積極表現。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它的導向傳承和浸染熏陶將會極大地影響辦學質量。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較長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形成了自己的辦學風格,有明確的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在學校校史展覽館里陳列著歷任校長的照片、前輩教師用過的煤油燈,還有近幾十年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獲獎證書等,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是一百多年來學校辦學過程中最好的歷史見證。每年新生入學時,第一課就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觀校史展覽館,使每位學生感受學校百年辦學歷程和發展得艱辛和成就,激發學生熱愛學校和奮發向上的學習熱情,讓優良的校園文化在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心靈中深深地扎根。十多年來,學校注重文化積淀,積極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將校園布置與藝術教育特色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優秀書畫作品上墻,并逐步引入古鎮塘棲地方教育資源特色,不斷完善校園藝術氣息,打造“藝術樂園”,用藝術陶冶學生的情操。總之,本校在深厚文化內涵的支持下,不斷形成內化的、一致的學校價值,形成獨有的、鮮明的學校文化。
要素二:名校一定要有足夠多的“名師”
名校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這要靠教師;名校要有自己的特色,這要靠教師;名校要有自己的課程,這也要靠教師。可以這樣說,我們能否實現區域性名校這個目標,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因此,有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且群體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尤其是名師隊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名校中必須要有名師,從而產生名師效應,在名師的引領和帶頭下激發其他教師的成長。我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制定了教師五年發展規劃和“名師工程”的實施方案,同時出臺教師獎勵政策,制定一系列的教師獎勵條例和細則。加強教師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工作,開展“研訓一體”的校本教研和培訓活動,通過理論學習、專家引領、教材解讀、接力磨課、公開展示、小結評優六個環節的過程性培訓,促進每位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升。通過努力,學校校本研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創造出了自己的特色,開創了新的教師培養之路。也正是由于學校在名優教師隊伍培養過程中堅持梯次培養、確保重點、分層優化的原則,名優教師的發展呈現出學科均衡化、教師年輕化、學識多元化的良好態勢。學校還形成以課題引領為導向的學校科研新格局,教科研成果不斷涌現。通過十多年多途徑、多形式和全方位的培養,目前,學校有省教壇新秀1名,區名教師2人,區學科帶頭人6人,杭州市教壇新秀和區骨干教師20余人,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這為名校的創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要素三:名校一定要有鮮明的辦學特色
鮮明的辦學特色是一所名校的重要特征。辦學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總結、積累中逐步形成的。學校特色蘊涵在教學實踐之中,彰顯學校獨特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追求。我校十分重視特色教育工作,提出立足學校特色創建校本課程體系,依托校本課程深化學校的辦學方針。學校成立了墨緣書畫社、小天鵝舞蹈團、棲溪民樂團等11個藝術社團,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百人書畫表演、校園寫字團體賽、書畫展示活動等。在創建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我校邀請省市區有關藝術專家不定期來校指導,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依托“書畫沙龍”的培訓模式,進一步培養教師的書畫技能,挑選部分教師向書畫名家拜師學藝,逐步形成全校良好的書畫氛圍,做到全體教師能書會畫,并利用學校每周校本活動課時間,進行全員書畫培訓,為學生做好表率,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學校特色工作以書畫為中心,形成品牌,不斷修正校本課程體系,構建全校性、全局性、區域性的書畫特色學校。近五年來,隨著藝術教育特色工作的持續和深入開展,我校百余人的優秀作品在省市級刊物發表和獲獎。其中兩名學生獲杭州市中小學藝術節一等獎,一人獲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一等獎;在浙江省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省“蘭亭獎”書法比賽中,我校學生多人獲得一、二等獎;在2014年余杭區第十八屆中小學藝術節中,我校獲小學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學校還初步形成了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藝術人生”校本課程體系,已出版4期《藝海拾貝》藝術校刊,讓學生在藝術教育中感受藝術的魅力,享受藝術人生,提高藝術修養。學校經過近十多年的努力和精心打造,校本課程和學校特色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形成以書畫為龍頭的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成績斐然。2008年我校被浙江省教育廳命名為“浙江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2012年被教育部語用司命名為“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2013年10月被杭州市普通教研室和市教育學會命名為“杭州市中小學美術教育基地學校”。藝術教育成為我校的一大辦學特色。
要素四:名校一定要起到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名校除了有相當大的知名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一定區域內的學校中起到引領、示范和輻射的作用。教學質量是我校創建余杭區名校的又一張“金名片”,在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同時,堅持與周邊兄弟學校共同發展、共同促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校堅持與余杭區臨平一小等多所兄弟學校進行團隊出卷評比活動,提升了教師的師能。還堅持與杭州市丁蘭實驗學校等兄弟學校開展定期的聯誼活動,做到同課異構、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第二,學校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試卷題庫,在試卷運用中,始終堅持與兄弟學校資源共享的原則,為提升周邊學校整體教學質量起到了示范、引領和輻射的作用。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上海理工大附小等十余所學校的行政班子成員分別來我校就教學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課題進行交流,對我校教學質量管理和質量監測工作大加贊賞。2013年9月,凌月松校長在余杭區教育局組織的教學質量分析會上,作了題為《加強教學常規,提升教學質量》的專題報告,得到與會領導的一致好評。我校朱國鋒副校長受邀到余杭區瓶窯一小作關于學科教學質量提升的專題講座,得到一致贊同。還有姚賽麗等5位名優教師多次進行講座,執教示范課。余杭區名師、省教壇新秀朱國鋒老師與余杭區20余位教師師徒結對,多次赴兄弟學校開展示范課和專題講座活動。我校在各學科領域名師眾多,這支業務精湛,具有引領、示范、輻射功能的名優教師隊伍在名校創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周邊兄弟學校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一致好評。
一所名校的創建和成長是學校思想和精神的創新與升華。當今社會,對辦學的理想追求和學校精神有深刻認識的人不少,但缺乏的是實現理想的勇氣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名校之“名”往往在于“名”在把大眾對教育的理想追求變成了現實。換個角度說,名校之名就是解決了一般學校所不能解決的教育難題。我校把以上這些要素作為創建名校的主要體現,其核心就是緊緊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快樂成長”而確立的。那些期望創建名校的管理和實施者必須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格、意志、作風、追求和執著,去扎扎實實地踐行,才有可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名校。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