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白”是書畫作品的專用語,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潤色”。小學語文課文大多選自名家之作,這些作品中留有許多“補白”,它們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無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或謀篇布局的獨具匠心。這些地方有待于讀者去發現、填補和分析,是編者專為學生多角度思考、擴散求異、表白內心獨特情感而構建的空間。所以,在教學中可利用文本的空白點或生發點,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言語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以此來鍛煉學生說話的能力。
一、在補白處訓練學生積累美妙語言
有些文章的語言優美、言簡意賅,如果學生能主動進行語言積累,對其今后語言的發展會有巨大的影響。而巧用文章的“補白”,更能激起學生積累語言的積極性。
如季羨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寫了作者在德國看到的美麗景色: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段文字語言精美,是積累的好典范,課后練習也要求學生進行背誦。我巧妙地運用文章結尾處的留白,向同學提問:“季老在德國看到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奇麗景色幾十年不變時,他做了一個思鄉的夢,他的夢是怎么樣的呢?誰能來說說?”不少學生馬上聯想到課文中的語言,自覺地將文章中的語句有感情地表達出來,并且牢記于心。這是一種感情的深化,而不是強制性的記憶,所以記起來更為牢固,也達到了讓學生積累文字素材的目的。
二、在補白處訓練學生的邏輯性語言
小學生的表達常常是想到哪里說到那里,缺乏事實上的邏輯。有些課文邏輯性強,正是訓練學生說話邏輯性的生成點。如《晏子使楚》一文,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的語言藝術就在于他沒有把所有的話都說明白,是為了給楚國面子。筆者讓學生對這處“補白”展開討論,引導他們將晏子的話補充完整。由于這則故事趣味性強,學生很感興趣,因此討論得熱火朝天,發言時爭先恐后。雖然小學生沒有學習過邏輯學,但是推理起來一板一眼,說起話來也充滿邏輯: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我從這里鉆進去了,我訪問的國家就是狗國,那就是說你們楚國就承認自己是狗國了?”通過類似的文章對學生多加訓練,他們的語言邏輯性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在補白處訓練學生的發散性語言
“補白”既是文本解讀的一個獨特視野,也是文本解讀永不枯竭的源泉,對文本進行“補白”式解讀更能利用讀者對課文深意的理解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如《草船借箭》中,當諸葛亮與魯肅一起去江上“借”曹操的箭,諸葛亮讓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時,魯肅感到有些忐忑不安。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筆者引導學生了解到諸葛亮識人、識天的能力后,進行發散性語言的訓練:“這里諸葛亮笑了,笑得意味深長,他在笑誰?為什么而笑呢?”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
生1:笑魯肅太膽小,安慰魯肅霧這么大,曹操多疑,他是不會輕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2:笑自己胸有成竹,他知道霧這么大,曹操多疑,不會輕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3:笑曹操多疑,不會輕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4:笑周瑜心胸狹窄,因為妒忌,心生毒計,豈不知卻成全了我的妙計,不費一兵一卒,不費一點人力物力,卻有現成的十萬只箭。
一個“笑”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迸出靈動的火花,讓學生讀出了作者的內心,讀活了人物的本質。而這種解讀,不僅發散學生的思維,更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在補白處訓練學生的及時性語言
《賣火柴的小女孩》引導學生在品讀小女孩美好的幻覺中體會她所遭受到的寒冷、饑餓、無人疼愛的境況,了解她的遭遇不是偶然,而且是對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情冷暖的刻畫。
文中有一段對小女孩沒有賣出火柴的描述: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這段話,作者沒有具體寫出是哪些人對小女孩的可憐無動于衷,卻通過后面小女孩看到美好的景物,用幸福來反襯出她的悲慘。這塊“補白”正是激發學生豐富想象,體會小女孩悲慘,發展其語言的生成點。教學中我配上傷感的音樂,引導學生:“在這美好的大年夜里,是小女孩沒有認真地去賣火柴嗎?透過冰冷的雪花,我們仿佛看到她在向一位坐著馬車的貴婦人售賣火柴……也看到她在向一位衣著光鮮的小男孩叫賣火柴……還可能向一位白發蒼蒼生活并不富裕的老人叫賣……小女孩會怎么叫賣,而那些人又會是什么態度來對待她呢?”
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到碰撞,思維得到激活,自然走進小女孩悲慘的命運中,看盡當時黑暗社會中的人情冷暖:
生1:小女孩哆哆嗦嗦地走到一個坐著馬車的貴婦人面前,用哀求的口氣說:“高貴的婦人,求求你買一把火柴吧,我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求求你發發慈悲吧!”那個高貴的婦人一把將小女孩推倒在地,怒氣沖沖地罵道:“躲開窮鬼,別擋著我的路,我有錢還不如喂我的小寶貝呢!”說完,溫柔地撫摸著懷里的波斯貓。
生2:小女孩又來到一個小男孩的眼前,看著小男孩舔著香甜的棒棒糖,不禁咽了一下口水,膽怯地說:“小哥哥,買把火柴吧,我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小男孩歪著眼睛看了她一眼,拉起她金黃的頭發就跑,小女孩只能跟著他跑,跑掉了那唯一的一只大拖鞋。那個壞男孩拾起大拖鞋,一邊跑一邊喊:“這個適合給我家的小狗做搖籃!”
生3: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在冰冷的雪地上,她來到一位慈祥的老爺爺面前,乞求著說:“老爺爺,可憐可憐我吧,買把火柴,我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老爺爺看著可憐的孩子,無能為力地說:“可憐的孩子,我實在是沒有能力買你的火柴,我的孫子也餓得哇哇直哭,可憐的孩子們呀……”
那個黑暗社會艱苦的生活環境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是遙遠的,但是筆者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再加上音樂的渲染、語言的烘托,為學生創設一個入情入境的語言環境,自然而然地寫出如此精妙的文字。
充分利用文本所留的想象空間及飽含豐富內涵的材料,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巧”補白、“勤”體驗、“練”說話,真正地與文章、與作者進行對話,就能達到訓練語言的目的。教師應該將語文文本的“補白”在藝術的填補中深刻挖掘、豐富擴充,努力實現巧妙恰當的“語言補白”,給語文課堂注入一溪營養滋補之水,為學生打開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讓學生用心領悟,用情體會,在想象補充中迸發出一句句精彩而靈動的語言。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小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