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西·索洛維契克曾經說過:“要想在課堂上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還是從學會做簡單的事情開始吧:身體坐正,振作起來,做好聽課準備……”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很多學生因為學習動機不強,上課時容易精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就如何通過優化課堂結構,激發興趣,培養小學生課堂注意力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優“先”導入,情境引橋
萬事開頭難。課堂導入雖然簡短,但卻是學習過程的重要前奏。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集中有效注意,滲透學習主題,有助于“先入為主”的課堂導入,能讓課堂教學活動即時轉入情境和情景,“開門見山”植入新場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譬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為牽引學生的“注意”,我們對導入進行了如下設計:
粉筆盒、字典、磚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東西,如果讓我們給這些物體賦予同一個名字,那就是——長方體。那么,長方體的廬山真面目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認識它、辨別它。
我們知道,課堂開始的2—3分鐘是學生情緒的平復時段,也是學習思維的“安頓”階段,上述導入運用簡潔明快的講述或設問,直奔“主題”,直擊學生的有意注意,在“呼喚”式導入中,把學生注意力聚焦到“長方體”這個支點上,簡約、有效。
二、優“質”探疑,激發好奇
教學中教師對小學生好奇心的培養,應切實帶著“質疑問難”的思想去設計課堂,才能孕育學生的“奇思妙想”,貼著數學的本質屬性行走,學好,用好。優質探疑,就是演活和演繹藝術,如同在平靜湖水中激起波瀾,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例如學習“負數”時,教師采用優質探疑的方式,設計如下的問題來喚醒學生的“求知”:
請思考兩個有意思的問題:2-1=?1-2=?
對小學生而言,這樣的問題神奇而有啟發意義。學生遇到被減數小于減數的問題時,往往會萌生“不夠減”的困惑,通過教師的引導主動思索出“欠1”這一“負數”概念的初步印象。讓學生了解負數的意義,弄清引入負數的目的,在體驗中探疑,探疑中體驗,好奇心被激發,發現力被激活。
三、優“秀”故事,悅動思維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故事是優質的情感體驗方式和途徑。為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走進故事,領略故事,生成故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躍動思維。開展數學故事“秀”探究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利于他們輕松學習、有效注意、發散思維。
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動物運動會2014年年會上,青蛙貝貝取得了金光閃閃的三塊蛋糕金牌,它要把這些金牌用神奇魔術法分給三個小青蛙以作紀念。它先把第一塊金牌蛋糕平均分成四塊,分給小青蛙A一塊;又把第2塊金牌平均分成了八塊,給小青蛙B兩塊,小青蛙A和B都非常高興。
請思考:這場“蛋糕金牌”分配案里,誰分到的蛋糕金牌多呢?請給出你的理由。
教師用這則故事因勢利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就會水到渠成、茅塞頓開。學生沉浸在故事中,為了揭開謎底而努力思考,鮮有“開小差”的時間,注意更集中。
四、優“留”空間,培植發散
課堂“補白”是課堂的藝術,是留給學生自我發揮、自我創造的思想和思維新空間。數學課堂中也有許多的“補白”,引領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體驗,主動猜想和驗證。為此,我們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驗證,“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
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從《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情境入手,進行如下活動設計:
欣賞動畫版《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喜羊羊手捧金燦燦的玉米棒,轉眼工夫就來到了美羊羊這里,一個玉米棒,又一個玉米棒,讓美羊羊眼花繚亂,這是怎樣的玉米魔術棒呢?原來是一個知識萬花筒,里面藏著許許多多的小問題,美羊羊只有回答出其中的三道題,才能分享到美味的玉米棒,請你幫她解答一下。精彩故事還會有怎樣的劇情呢?請說說看,也給別的小朋友再出一道類似的題目。
這樣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引導學生在自主、自由的空間里釋放想象力,培植發散力,形成創造力。
優化課堂結構能優質課堂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處理好“動靜結合”和“目標導航”的問題,讓學生保持科學有效的注意力,愉悅地體驗學習,從而保持學習的優秀品質。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東城新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