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湖北省社會經濟的核心問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簡稱“三化”)的發展關系,建立了包含19個評價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與相關分析法對湖北省80個縣域單元的“三化”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湖北省80個縣域的整體“三化”發展程度較低,空間結構發展不平衡,“三化”協調發展水平較低。
關鍵詞:“三化”;主成分分析;相關分析;湖北省縣域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956-04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LIU Chuna,b
(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b.Busi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blems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ed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of 19 evaluation index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gree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low, unbalanc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was low as well.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報告提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加快實現轉型升級、趕先進位兩大任務的重點。2010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湖北省委九屆九次全會都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實現湖北省“十二五”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大力實施“兩圈一帶”發展戰略,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文明和諧、城鎮布局科學、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湖北省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應堅持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湖北省縣域“三化”進程,是實現湖北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鑒于此,湖北省縣域發展需要重新定位,成為“三化”的引導,實現“三化”在縣域層面上的協同發展,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區域發展協調化。
1 國內“三化”研究的現狀
胡際權[1]認為新型城鎮化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姜永生等[2]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指出新型城鎮化在資源配置與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倪鵬飛[3]認為新型城鎮化模式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內容,以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內涵增長”為發展方式。曾志偉等[4]構建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長株潭城市群進行了實證研究。冉啟秀等[5]以重慶市為例,探討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關系。徐君[6]建立了“三化”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原經濟區18個主要城市的“三化”協調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劉靜玉等[7]以GIS手段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空間格局演變。張占斌[8]則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國內從縣域視角研究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不多見,僅有趙潤田[9]提出發展城鎮特色產業、加大城鎮化改革開放步伐,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程必定[10]指出建設新市鎮是縣域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均為宏觀視角。本研究以湖北省80個縣域為研究對象,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三化”發展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與相關分析法研究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及其之間的協調程度。
2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指標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代表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原則,構建了湖北省縣域“三化”協調發展水平指標體系,能有效地反映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該體系包括3個層次、19個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該評價指標體系共包含3方面的指標,即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指標、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
3 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數據來源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對多維空間實行降維處理,在系統變異信息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得到線性無關的幾個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得分對系統中各樣本單位進行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這樣就排除了各指標間由于量綱不同和信息重疊所造成的影響,不用人為規定權系數,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使得計算結果更加科學、真實可靠。
3.1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模型步驟如下:①用Z-Score法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②計算標準化矩陣中每兩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得到相關系數矩陣;③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④計算主成分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確定主成分個數(本研究的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都達到85%以上,可以代表原有的數據量);⑤計算“三化”的綜合發展水平值。
3.2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湖北省統計年鑒2012》。研究中部分縣域的某些指標數據缺失的情況,采用官方網站與社會經濟統計公報的相應數據來替代,在模型分析中適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
4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分析
對湖北省80個縣域2011年“三化”指標統計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法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4.1 新型城鎮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可大致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涵蓋曾都區、鄂城區、黃州區、孝南區、仙桃市等12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818,城鎮化程度高,從分布來看主要是縣級市和城市轄區,城鎮化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曾都區的城鎮化率達到64.38%,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3.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60元;第二等級包括興山縣、恩施市、黃陂區、天門市、新洲區等17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225,興山縣屬于資源型城鎮化發展的典范,依托當地的磷化工業與旅游資源,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 657元;第三等級包括松滋市、京山縣、武穴市、石首市、蘄春縣等45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219,城鎮化水平及經濟狀況差;第四等級包括鄖縣、華容區、英山縣等6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為-0.630,地處鄂西邊遠地區和大別山區,經濟欠發達,城鎮化水平低。
4.2 新型工業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新型工業化水平,基本上可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包括華容區、宜都市、江夏區、漢南區等12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764,華容區依托臨港優勢,大力發展鄂鋼工業港、光大船業、三和管樁、華祥水泥、鴻泰鋼鐵、富晶電子等一批重大億元項目,工業產值比重達74.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3.71%,人均GDP達62 173元,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0.23 kg,環境效益較好;第二等級包括興山縣、枝江市、松滋市、東寶區、陽新縣等24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246,興山縣依托優勢資源,實現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促新型城鎮化發展;第三等級包括麻城市、武穴市、荊州區、咸安區等34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271,麻城市重點建設汽車配件、冶金機械、花崗石材、電力能源等實力型集群,工業產值比重達38.19%,人均GDP為18 215元,但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達7.84 kg,空氣污染水平較高;第四等級包括團風縣、孝昌縣、大悟縣、宣恩縣等10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585,新型工業化水各項指標均較低。
4.3 農業現代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基本上可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包括沙洋縣、襄州區、監利縣、黃陂區等13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741,沙洋縣第一產業比重為29.13%,糧食單產達到9 980 kg/hm2,糧食生產能力較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 048.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 077.0元,農村用電量23 448萬kW·h,農民生活水平較高;第二等級包括大冶市、京山縣、江夏區、江陵縣等24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192,大冶市第一產業比重為9.72%,人均耕地面積406.67 m2,糧食單產達到7 405 kg/hm,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卻達到8 078.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 041.3元,該等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低,農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獲取較多的收益;第三等級包括潛江市、石首市、崇陽縣、安陸市等35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263,農業現代化水平處于較低水平,農業在GDP中的比重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也處于較低水平;第四等級包括房縣、秭歸縣、團風縣、恩施市等8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631,農業現代化水平較差,農業收入與生活水平較低。
5 湖北省縣域“三化”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為線性相關時,它們的相關程度與相關方向,也就是研究兩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否密切,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本研究采用Pearson積矩相關系數法研究分析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和方向。運用SPSS 20.0軟件分析表2中湖北省縣域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3組變量,計算出各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表3)。通過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新型工業化水平與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相關系數均為正值,分別為0.346和0.384,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著弱的正相關。雙側顯著性檢驗出的顯著水平即Sig值為0.000,達到0.01的顯著水平。說明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工業化水平呈現弱的增加,反之亦然。
2)新型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相關系數為0.112,表明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極弱的正相關。Sig值為0.000,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說明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提升不顯著。
6 結論與建議
1)湖北省80個縣域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比較低,且呈現不平衡發展結構。主要表現在新型工業化水平較高地區主要是依托當地礦產資源、水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的優勢;新型城鎮化發展程度較好的縣域主要分布于武漢城市圈內,武漢城市圈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高的縣域存在于農業基礎較好的江漢平原地區,鄂西山地與大別山區“三化”水平整體不高。
2)從“三化”相關程度來看,新型工業化水平與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協調發展水平較低,新型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現代化水平協調發展程度基本不相關。
3)各縣域應根據自己的“三化”發展特點,提升自身的“三化”發展水平?;舅悸肥亲呔G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城鎮帶動,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突破“三農”困境,走高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三化”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統籌聯動。
參考文獻:
[1] 胡際權.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5.
[2] 姜永生,范建雙,宋 竹.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與戰略,2008(4):32-34.
[3] 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88-95.
[4] 曾志偉,湯放華,易 純,等.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3):125-128.
[5] 冉啟秀,周 兵.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基于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實證[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18(2):39-45.
[6] 徐 君.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評價[J].技術經濟,2012.31(3):72-75.
[7] 劉靜玉,劉玉振,邵寧寧,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空間格局演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5):143-147.
[8]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50-56.
[9] 趙潤田.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J].理論學刊,2012(11):48-51.
[10] 程必定.新市鎮:中國縣域新型城鎮化的空間實現載體[J].發展研究,2011(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