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陽市是糧食強市,是全國20個優質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2012年糧食總產過“百億斤”,實現“九連增”。為進一步鞏固襄陽市“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建設成果,從襄陽市糧食發展勢頭、種糧面積、水利條件、機械化水平、政府扶持政策、科技儲備和單產潛力等7個方面進行了襄陽市糧食增產的潛力分析,并總結出建設襄陽市“百億斤”糧食大市的主要措施,以期為襄陽市實現糧食可持續增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增產;潛力分析;措施;襄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969-04
Constructing Xiangyang City as “a Five Billion Kilograms” Food
Production City
HAO Fu-xin1,WU Shan1,ZHANG Yan1,XU Zheng-yan2
(1.Xiang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2.Xiangyang City Livestock Breeding Field,Xiangyang 441106,Hubei,China)
Abstract: Xiangyang city is a city of producing food, is one of the national production base of 20 high-quality large commodity grain. The total grain output achieved five billion kilograms in 2012, realizing continuous increasement for 9 yeras.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a five billion kilograms” food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the potentials were analyzed from seven aspects of food development including developing momentum, grain size, water conditions,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 government support policies, technology stocks and potential yield per unit. The strategies for “a five billion kilograms” of Xiangyang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city.
Key words: food produ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Xiangyang city
1.3 水利條件改善
1.5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從2012年開始,中央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加大投入,大興農田水利,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2012和2013兩年,襄陽市每年增加水利基本建設投入10億元以上,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國家加大對種糧農民的政策性補助,補貼力度和補貼范圍進一步擴大,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2012年中央財政還首次對冬小麥主產區進行“一噴三防”補貼,襄陽市常年各種補貼資金在8億元以上,極大地刺激和保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11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襄陽市的棗陽、襄州和宜城為整建制試點縣(市)區;國家還對糧食生產大縣、大的地級市實行了轉移支付和獎勵政策,對百億斤以上的地級市轉移支付資金5 000萬元,目前襄陽市的襄州、棗陽等地區一年資金達1億元以上。這些都為襄陽市加快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1.6 科技儲備基礎良好
襄陽市已形成市、縣、鄉三級縱向農技推廣體系和涵蓋種子、植保、土肥、農機等專業相互交融的綜合服務網絡。全市現有農業科技人員4 000余人,每萬畝耕地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襄陽市農業科學院是襄陽市農業科研主要平臺,2006年被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批準為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鄂北綜合試驗站建設依托單位,并獲得科技創新崗位15個;2007年經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批準建設湖北省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2008年經農業部批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綜合試驗站,已形成以小麥、水稻等為骨干的學科體系。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210余項,先后自主選育出小麥、水稻等農作物新品種8個,引進試驗示范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20多個,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00多項。到2012年,全市水稻、小麥、玉米優質率達到85%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8%以上,主推技術的應用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66%;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普及率達到90%以上,危害損失率5%以下。農業科技進步因素在農業增產中所占份額達到52%以上。棗陽市、襄州區分別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受到國務院表彰。
1.7 單產提高潛力大
2 實現“百億斤”糧食大市的有效措施
2.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1.1 完善水利工程建設,“以水促糧”保增產 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以水促糧”,主攻“小農水”,全面實施“當家堰”工程。著力解決好水庫、渠道、干支渠及渠系建筑物的蓄、引、輸、配水安全等問題,恢復和提高蓄、引、輸、配水能力,減少輸、配水損失和管理上的漏洞,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證率。充分利用“三萬”活動,抓好全市近1.4萬口當家堰的清淤擴挖任務。認真實施“田間渠系通暢、抗旱水源修復、灌區節水改造、小農水捆綁推進”重點工程,清淤疏浚渠道、硬化渠道,新建或整修機電井泵,大力增加灌溉面積和蓄引提水能力,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改善灌溉面積,依靠強化水利建設保證糧食增產。
2.1.2 大力發展糧食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有效結合 大力推行水稻機械化插秧,增加插秧機,擴大機械插秧面積。大力推廣旱育拋秧技術,擴大旱育拋秧面積。通過機械插秧和旱育拋秧增加水稻栽插密度,優化水稻群體結構,提高水稻單產,進而實現糧食增產。
2.1.3 加強抗災減災體系建設,減少糧食生產損失 加強災情監測體系建設,增強抗災減災能力,完善農田土壤墑情監測網絡,大力推廣旱作農田節水技術。建立農田監測點,興建集雨水池,推廣機械深耕深松技術、溝壟耕作技術、覆蓋保墑技術和化學節水技術,讓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成為襄陽市抗災減災的重要技術措施。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體系,強化抗災物資儲備和抗災技術培訓,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2.2 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參考文獻:
[1] 襄陽漢江網.襄陽成為湖北省首個百億斤糧食大市[EB/OL].http://unn.people.com.cn/n/2013/0107/c228171-20120767.html, 2013-01-07.
[2] 程智強,張占耕.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要素作用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18(6):345-348.
[3] 房 彬.改造傳統農業的對策研究:基于生產要素視角的分析[J].蘭州學刊,2008(12):64-66.
[4] 王建琳.錦繡襄陽 湖北糧倉——2012,襄陽市糧食突破百億斤大關鏖戰紀實(奮力抗災篇)[N].襄陽日報,2013-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