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喀斯特溫和氣候區,采用田間小區試驗法,
關鍵詞:金蕎麥(Fagopyrum cymosum);密度;塊根:;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517;S5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765-03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y Experiments of Wild Buckwheat
WANG Xiao-hua,ZHAO Ming-yong,ZHANG Jun,MEI Yan,RUAN Pei-jun,WANG Hai-lin,TU Guang-hong
(Biji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Guizhou Province, Bijie 551700, Guizhou, China)
Key words: wild buckwheat(Fagopyrum cymosum); density; root tuber;yield;quality
金蕎麥(Fagopyrum cymosum)為蓼科蕎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名野蕎麥、野蕎子、苦蕎頭、天蕎麥、 紅三七等[1], 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中草藥[2]。金蕎麥塊根以個大、質堅硬者為佳[3],不定根多而細長,莖多分枝,單葉互生,葉片三角形,全緣,葉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瘦果,黑褐色。金蕎麥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物種,屬藥、飼、食兼用作物,莖葉作飼料,子粒供食用,塊根入藥具清熱解毒、消癰腫、清肺化痰、利咽、健脾消食之功效[4],根、莖、葉、花都有廣泛的利用價值[5,6]。莖葉產量與經濟效益接近于菊苣,明顯優于其他牧草品種[7],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8]。金蕎麥在不同特殊生境下的主根形態變化很大[9],現蕾前后地下塊莖和地上部莖葉生長最迅速,干物質累積最快。金蕎麥雖在中國南方各省(區)已有大面積栽培,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用途的開發,作為藥用的塊根在市場上仍供不應求。金蕎麥分布范圍廣泛,地帶遼闊[10],具有豐富的居群與遺傳多樣性[11],一些地方過度采挖,使野生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甚至面臨滅絕危險。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嚴重影響到野生金蕎麥原有生態環境與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因此進行金蕎麥種植技術研究,對加大金蕎麥野生資源的保護和推廣人工種植具有積極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試驗地概況
供試材料為當地野生金蕎麥資源居群。
試驗于2012年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紅光村農戶承包地進行,
1.3 田間管理及施肥
1.4 測定內容與方法
1.4.1 塊根產量的測定 收獲時先割去地上部莖葉,挖出塊根,然后剪除須根,洗凈泥土,晾干水分后稱鮮重計產,并計算塊根凈增產量。塊根凈增產量=收獲塊根產量-播種芽苞重量,芽苞重量=播種時平均芽苞重×種植密度。
1.4.2 植株地上部生物產量和植株性狀的測定 收獲前測定植株高度(地面至最長莖頂端高)和塊根主莖數。收獲時先刈割地上部莖葉,分小區測定植株地上部新鮮莖葉產量。
1.4.3 品質檢測 塊根收獲后同處理取混合樣(須根取各處理的混合樣)檢測金蕎麥塊根表兒茶素、醇溶性浸出物、水分和總灰分含量;初花期、盛花期至子粒成熟期和植株枯萎期按試驗取各處理莖、葉的混合樣,分別檢測莖、葉的總黃酮含量。醇溶性浸出物、水分及總灰分含量按照201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2]規定方法測定;表兒茶素含量采用乙醇浸提-分光光度法[13]測定;總黃酮含量參照文獻[14]的方法測定。各指標的測定均為干樣測定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金蕎麥塊根產量
2.2 金蕎麥單株塊根質量
由表2可知,不同種植密度下金蕎麥單株塊根質量變化較大,單株塊根質量為44.8~89.7 g,隨著種植密度增加,金蕎麥單株塊根質量呈下降趨勢,種植密度最高的M5處理平均單株塊根質量最小,為44.8 g,種植密度最小的M1處理平均單株塊根質量最大,為89.7 g,M1處理的平均單株塊根質量是M5處理的2.0倍。
2.3 金蕎麥莖葉產量和植株性狀
2.4 金蕎麥品質性狀
3 小結
參考文獻:
[1] 徐桂芬,崔茂盛,匡崇義,等.金蕎麥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利用[J].牧草與飼料,2011,5(3):53-54.
[2] 謝可軍.金蕎麥[J].湖南農業,2006(12):14.
[3] 盛明智.金蕎麥的栽培與商品化開發[J].現代醫藥衛生,2005, 21(1):81-82.
[4] 趙 鋼,唐 宇,王安虎.金蕎麥的營養成分分析及藥用價值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5):39-41.
[5] 張 政,王轉花,林妝法,等.金蕎麥籽粒營養成分分析[J].營養學報,1999,21(4):480-482.
[6] 王安虎,夏明忠,蔡光澤,等. 金蕎麥的栽培產量及其有效成分含量研究[J]. 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2):1-3,17.
[7] 黃仁術.金蕎麥的資源開發及其人工繁殖技術[J].中國種業,2008(8):79-81.
[8] 田 磊,徐麗珍,楊世林.金蕎麥地上部分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7(12):743-745.
[9] 王昌華,劉 翔,趙紀峰,等.金蕎麥種質資源及其生態調查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6):544-546.
[10] 吳惠群,李光德.金蕎麥生態環境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14(4):102-109.
[11] 羅定澤,侯 鑫,趙佐成.西南地區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居群遺傳多樣性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4):421-424.
[1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 2010版.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3] 黃仁術,王得勝,何曉梅,等.分光光度法測定金蕎麥(-)-表兒茶素含量的方法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31(3):36-40.
[14] 陳運中.苦蕎麥黃酮含量的測定[J].食品科學,1998,19(3):54-56.
[15] 賈彩鳳,李艾蓮.藥用植物金蕎麥的光合特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