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祈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甘肅武山傅家門遺址考古資料為基礎,結合武山境內歷代祈福文化遺存,擬就祈福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略作探析。
[關鍵詞]武山傅家門遺址;祈福文化;華夏福源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8-0020-02
祈福,即祈求賜福?!墩f文解字》:“祈,求福也”;“福,佑也?!币鉃槠砬笊耢`保佑,逢兇化吉。渭河上游武山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境內狼叫屲遺址出土的距今3.8萬年的“武山人”頭蓋骨,是迄今甘肅境內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骸之一。武山是隴上著名的祈福圣地,境內古代祈福遺存眾多,有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的水簾洞石窟群、唐代大規模開鑿的木梯寺石窟群、宋代祭天祈雨的風雨雷雨壇、元代的官辦佛教寺院——圣壽寺。199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工作隊在武山傅家門遺址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國內最早的刻畫符號的卜骨、長方形祭祀坑。這表明人類最初的祈福行為源自原始先民的祭祀、占卜活動。進入階級社會,“國家大事,唯祀與戎”,祭祀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習俗。武山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上的北周柱國大將軍尉遲迥題記載明 “天下和平,四海安樂,眾生與天地久長,周祚與日月俱永”,這表明國泰民安是古代官方祈福的主旨,并逐漸上升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武山縣西南約25公里的榜沙河岸第一級臺地上,隸屬馬力鎮傅家門村。遺址高出河床約10~30米。其范圍東起榜沙河灘,西到劉家山腳,北至榆林溝,南達七里溝。東西約500米,南北約900米,總面積約40余萬平方米,暴露文化層厚約0.5~3米。1958年,甘肅省博物館普查文物時發現了該遺址,① 1963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又進行了復查,1991年開始正式發掘,前后經歷了三個年度五次發掘工作。共開5×5米探方48個,揭露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11座,窯穴14個,墓葬2座,祭祀坑1座以及不同文化類型石、陶、骨等器物近1000件。②因地貌和文化性質之差異,把該遺址分為北、中、南三區。北區是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之堆積;南區是馬家窯文化之堆積;中區是齊家文化之堆積。
一、傅家門遺址仰韶文化石嶺下時期(距今5500~4900年)的祭祀、占卜活動是祈福文化的起源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無法防御自然災害,無法解釋生老病死,對天地萬物和各種自然現象認識十分有限。人類無力戰勝大自然,就相信大自然中存在某種強大的神秘力量,它作用于世間萬事萬物,操控著人們的幸福和災禍。于是就產生了懼怕和無助的心理情緒,并以一種敬畏的心情來頂禮膜拜,力求與之修好,于是便產生了祭祀行為。
古人認為,最重要的祭祀,祭場反而最質樸?!抖Y記·禮器》曰:“至敬不壇,掃地而祭?!蓖挥梅馔磷鲏?,地上挖一個大平坑作祭?!抖Y記·祭法》稱:“掘地為坎?!薄抖Y記·祭義》稱:“祭日于壇,祭月于坎?!薄抖Y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之?!币簿褪钦f,只有將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武山傅家門遺址石嶺下文化出土的長方形祭祀坑中發現有刻畫符號的卜骨6件,陰刻符號“一”的平底瓶,這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祭祀文化的考古實物資料。③長方形祭祀坑內出土了“太牢三牲”④羊、豬和牛的肩胛骨,其上用石質尖狀器刻畫“Ⅰ”、“Ⅱ”、“S”等符號,與八卦中的陽爻、陰爻以及太極圖相似。或許這是伏羲在本區創立“先天八卦”的考古支撐,這些陰刻符號也為探討文字起源提供了新資料,更是當時人們進行占卜、祭祀活動的直接證據。臧振指出:“原始人追求存在物的神秘屬性,感知事物間的神秘聯系,為的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影響它。他們對自己的意志有充分的自信。而表達這一意志的方法,便是巫術。巫術是原始人心目中影響和改造外界的最有力的方法……巫術是過去時代人們同自然和社會斗爭的一種形式。”⑤占卜是祭祀的重要內容,也是巫術的一支,《禮記·少儀》曰:“為人祭曰致福?!笨梢姡让駷榍筠r業豐收,狩獵成功、人口繁衍、祛災避兇等愿望而進行的占卜、祭祀活動和祈福緊密聯系,占卜是祈福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祈福也是人們祭祀的一種很好的表達形式和手段。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兩手捧酒獻于祭臺上”的會意字,所以福字在古代有祭祀用的酒肉的意思。這種習俗在歷代傳承保留下來,直到今天,祈福文化中酒和肉依然是很重要的元素。
二、傅家門種谷臺遺址馬家窯彩陶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是祈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馬家窯彩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明珠。武山傅家門遺址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彩陶主要有旋渦紋、蛙紋、魚紋等紋飾,這種原始稚樸的具有強烈裝飾風格的紋飾表現著人類最初的豐厚精神與文化內涵。這些彩陶紋飾圖案美觀、和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情感。具體視覺形象承載著寓意其中的“神秘的觀念”,也是源于先民們對自己生存環境的客觀認識的表現。圖騰、巫術和物候歷法參照物的創造欲求成為彩陶象形紋飾發生的外在動力。⑥旋渦紋似蛇的盤曲狀,水波紋似蛇的爬行狀,或許就是先民們的圖騰崇拜;蛙紋則是先民們因蛙有超強生殖力而祈求人丁興旺的生殖崇拜產物。在該遺址石嶺下文化層曾出土了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也在馬家窯文化層出土了魚紋甕、魚紋盆等,先民們心目中魚有駕馭洪水、保護田園的“靈性”,具有氏族保護神的性質,也含有濃郁的巫術寓意。獸的力量就是神力量之標志。⑦學者們認為中國龍文化起源于馬家窯文化。⑧《說文解字》釋龍:“鱗蟲之長。”中華民族共同圖騰——龍就是這時期把魚、蛇、蛙等許多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⑨龍在祈?;顒又斜蛔鳛槿皤F祥禽而敬畏和崇拜,龍文化是祈福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達形式。龍是造福眾生、福佑黎民的福龍和吉祥之物,即所謂福生龍。龐進先生在《中國龍文化》一書中指出:“首先,福生龍是水利神和農業神,以興云布雨、司水理水為天職,以天下人間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為理想境界。其次,福生龍是人格神,中國古代的創世英雄、圣哲明君、精英賢良,多有龍之比、龍之名、龍之譽,這些人物所開創和從事的興國利民的事業,所建立的千古傳頌的功德,也都是福生龍的事業和功德。再次,福生龍是吉祥神,具有顯靈和兆瑞的神性,人們相信,福生龍能給他們帶來綿延不絕的幸福和嘉惠多多的好運。當然,福生龍既是造福眾生的龍,也是幸福自身的龍,是將造福眾生與幸福自身相統一,且以造福眾生為最大幸福的龍?!雹庵钡浇裉?,龍的民俗活動多與祈福有關。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這一天要吃炒豆、吃豬頭、剃龍頭,以圖吉利。
三、傅家門種谷臺遺址齊家文化(距今4200~3600年)是祈福文化的集中表現
《說文》釋玉:“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奔从袷窍笮巫郑跻馐侨龎K美玉用一根絲繩穿起來。古人用玉象征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三通?!坝裰琅c天合德”,古玉器中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古西土出美玉,武山傅家門遺址齊家文化出土的玉器數量較多,造型美觀、簡樸凝重,主要有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等,現藏于武山縣博物館,其中一件玉琮材質就是今天武山本地的鴛鴦玉。
從遺址出土的齊家玉器來看,本區的原始先民們在很早的生產與生活中就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玉禮祈福文化。“玉,亦神物”,齊家先民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給玉器賦予了不同尋常的宗教圖騰意義。玉被賦予了超自然屬性和一些人格化的內涵,從而成為當時祀神與社會組織系統的重要物質依托。(11)玉器已經從產生之初的“石之美者”最終轉化為一種社會化、禮儀化、宗教化的產品。其器物的雕刻形制并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和神圣的社會功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這些玉器完全成了人們生活中祛除災難,可以溝通天上神祖和地上生民的靈物,希望在祭祀祈福時,神靈和祖先能聽到他們的訴求,滿足他們的需要。玉器的神性不僅僅在于玉石本身被賦予的“通神”的神力,這些玉器都代表著當時人們的一種情感和觀念,佩玉能辟邪,貢玉能祈福,比如,玉璜代表“通天虹橋”,玉璧則象征“幸福天門”。(12)玉的福文化影響深遠。到了后來,葛洪《抱樸子》也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敝钡浇裉?,玉能避邪消災、吉祥如意、長壽多福、安寧平和、家和興旺、事業騰達的思想觀念仍然深入人心。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而渭水上游地區則是黃河流域古文明的源頭之一。在本地區考古發現的傅家門遺址史前祈福文化遺存應該是中華祈福文化源頭之一。該遺址文化遺存距今約5500~3600年,有著近兩千年的祈福文化的連續,而且沒有中斷,其年代之久、延續時間之長、文化序列之完整、影響之深遠,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注 釋]
①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調查》, 《考古》,1959年第7 期。
②③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工作隊:《甘肅傅家門史前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4期。
④見《大戴禮記·第五十八·曾子天圓》。
⑤臧振:《蒙味中的智慧》,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⑥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⑦巴贊著:《藝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
⑧王羌、錢漢東、鄭云峰、立山:《中國龍文化起源于馬家窯文化》,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⑨見聞一多《伏羲考》。
⑩龐進:《中國龍文化》,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
(11)劉斌:《神靈與藝術的結合——良渚文化玉器》,《榮寶齋》,2006年第6期。
(12)彭兆榮:《四重證據法重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