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上蔡縣第一高級中學的教師公寓里,未婚單身的女教師吳葉,和年逾九旬的爺爺吳改名生活在一起。多年來,吳葉盡心侍奉爺爺,已屆而立之年的她說:“爺爺是我結(jié)婚‘必帶的嫁妝’!”實際上,吳改名老人和吳葉并沒有血緣關(guān)系。人們贊嘆,發(fā)生在吳葉和她爺爺之間的故事,見證了人間曠世祖孫情。
老年夫婦收養(yǎng)女棄嬰,窮家自強女孩考上大學
故事還得從30年前說起——
1984年12月的一天,河南省上蔡縣黃埠鎮(zhèn)黃埠村62歲的村民吳改名,像往常一樣拉著板車出門撿廢品。他的老伴在街邊擺個賣針頭線腦之類的小攤,老兩口膝下無兒無女,日子過得倒也安逸。
這一天,吳改名在村頭聽人說,村里有個女棄嬰被轉(zhuǎn)送來轉(zhuǎn)送去沒人要。他覺得這孩子太可憐了,回家和老伴商量后,老兩口找到正準備轉(zhuǎn)送出女嬰的人家,把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孩子抱回了家。在抱孩子回家的路上,寒風吹得落葉到處飛,吳改名便給孩子起名叫“吳葉”。由于吳改名夫婦和孩子的年齡差別太大,他們便以爺爺、奶奶的身份撫養(yǎng)吳葉。
自從把小吳葉抱回家,吳改名比以前勤快了,經(jīng)常拉著板車到10里之外的地方撿廢品。為了省錢給孫女買奶粉,他將自己多年的酒癮、煙癮都戒掉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吳葉7歲的時候,就能幫奶奶燒飯涮碗了,有時還跟著爺爺外出撿廢品。看著孫女這么懂事,吳改名老兩口很欣慰,他們決心再苦再難,也要讓孩子讀書。
1992年,小吳葉被爺爺、奶奶拉著小手送進了小學。讓吳改名夫婦欣喜的是,孫女還真是個讀書的料兒,成績在班里總是前幾名。
1995年4月,吳改名的老伴不幸患病去世。為了給老伴看病,吳改名不但花光了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還借了街坊鄰居不少錢。奶奶去世后,由于家里窮困,讀小學三年級的吳葉不得不輟學,回到家里幫助爺爺撿廢品還債。
在輟學的一年里,心靈手巧的吳葉跟一個擺攤的大媽學會了織毛衣。爺爺平時給她一些零花錢,她不舍得花,全部積攢起來,攢夠了就買回一兩毛線,然后給爺爺織毛衣。因毛線不是一次買的,顏色也不相同,但這件飽含著孫女孝心的毛衣,卻讓吳改名高興了很久。
一年后,吳改名克勤克儉還完欠債,又把吳葉送入學校繼續(xù)讀書。吳葉雖然直接從五年級上起,但她成績照樣優(yōu)秀。
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家里的境況依然困難。吳改名撿廢品不能及時回來做早飯,便每天給孫女3角錢讓她買早餐,這點錢只夠買一個饅頭。而已經(jīng)70多歲的吳改名從不吃早飯,把每一分錢都節(jié)省下來用在孫女身上。沒錢買油,祖孫倆從來不炒菜;沒有蔬菜下面條,爺爺就從地邊拔一些野菜代替。
2001年,初中畢業(yè)的吳葉考入全縣最好的高中——上蔡一高。因為無錢繳學費,吳葉和爺爺找到學校領導,說明家里的境況。學校領導經(jīng)過研究,免除了吳葉所有的費用。有位好心人還資助了吳葉3000元錢,作為她高中3年的生活費。困境中長大的吳葉特別珍惜,把每月100元分成兩份:一份自己花,一份給年邁的爺爺做生活費。
孫女讀高中時,吳改名盡管已八旬高齡,仍不顧年老體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撿廢品掙錢。每周三,吳改名都會步行10多公里去學校給孫女送錢。送的錢中有近幾日撿廢品掙的,也有孫女給他的。他在成全孫女孝心的同時,又把錢悄悄返還給了孫女。有時候,吳改名會給孫女帶幾個煮雞蛋。吳葉每次接過雞蛋,都眼含熱淚。對于連咸菜都吃不上的爺爺來說,這是他最深沉的愛啊!
讀高中的3年里,吳葉一心撲在學習上,生活上只求溫飽。她穿的大多是別人給的舊衣服,三餐飯在同學中是最差的。2004年高考,吳葉考出了理想的成績,被河南師范大學錄取。
帶著高齡爺爺上大學,女大學生孝心感動一座城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吳葉和爺爺沒來得及高興,就為每年4300元的學費發(fā)起了愁。除了這筆學費,還有在校期間的生活費也是筆不小的數(shù)目,祖孫倆為此愁眉不展。
這時,吳葉的母校上蔡一高再次向她伸出援手,學校出資5000元幫助吳葉圓她的大學夢。祖孫倆喜出望外,感激不盡。
吳葉擔心自己上大學后,爺爺在家沒人照顧,就再三動員讓爺爺跟她一起去上學。吳改名怕自己影響孫女完成學業(yè),堅決不同意。
見爺爺態(tài)度堅決,吳葉讀大學前,到一家飯店當了一個多月的服務員,掙了600元工錢。離家上學前,她把這600塊錢留給爺爺用。
在河南師大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吳葉不但學習刻苦,而且必須一邊上學一邊想辦法打工掙錢。因為她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還要養(yǎng)活爺爺。上課之余,吳葉在校園里擺攤,還做兩份家教。后來,學院了解到她的情況后,給她申請辦理了助學貸款和特困生補貼,還為她提供了工勤崗位。吳葉這才稍稍松口氣。
吳葉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按輕重緩急排出這樣的次序:爺爺、學業(yè)、掙錢。每個月,她都會從原本緊巴巴的生活費里擠出150元,匯給在老家的爺爺。
2005年3月中旬,吳葉給爺爺打電話時,得知爺爺攆雞時摔傷了腿。雖然鄰居們將爺爺送到醫(yī)院,醫(yī)院已為爺爺接了骨,但是,讓鄰居們照顧爺爺,吳葉心里過意不去,她立即請假回家,在醫(yī)院照料爺爺,直到爺爺出院。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吳改名出院回家后,腿傷一時不能痊愈,生活難以自理。吳葉返回學校以后,向輔導員賈光瑞老師訴說了難處,并說了在校外租房接爺爺過來照顧的想法。賈老師向?qū)W院領導作了匯報,學院經(jīng)過研究,決定安排吳葉的爺爺?shù)綄W校附近的養(yǎng)老院生活,老人的生活費由學院出。民族養(yǎng)老院穆院長了解到吳葉家的情況后,當即決定將每月500元的入院費用減至200元,學院承擔了這筆費用。
做好安排后,吳葉回家把爺爺接到新鄉(xiāng)市,送進民族養(yǎng)老院。從此,一有空,吳葉就到養(yǎng)老院陪伴、照顧爺爺。同學們也經(jīng)常陪著吳葉一起看望爺爺。吳改名能經(jīng)常看到孫女,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2006年秋天,吳改名患了腰椎間盤突出,吳葉把爺爺送進醫(yī)院,她所在的學院派人前來看望,并承擔了老人的醫(yī)藥費。在吳葉悉心照料下,老人不久就康復出院了。
養(yǎng)老院對吳改名照顧得十分周到,使得老人漸漸扔掉了拐杖,身體一天比一天硬朗了。吳改名感慨地對吳葉說:“真沒想到我老了還能過上這么舒心的生活,爺爺很知足啊!”
上大學期間,吳葉先后被評為河南師大“優(yōu)秀大學生”“優(yōu)秀共青團員”,還被新鄉(xiāng)市評為“十佳孝子”。
女教師開出結(jié)婚條件:爺爺是我“必帶的嫁妝”
2008年7月,吳葉從河南師大畢業(yè),進入母校上蔡第一高級中學任高中物理教師。學校對她和爺爺十分照顧,特意分了兩間連在一起的房子給祖孫倆住。
吳葉熱愛教師職業(yè),工作十分投入。不過,工作再忙,她也不會冷落在家里的爺爺。爺爺愛聽豫劇,她為爺爺買了錄音機,又挑選了許多戲曲碟子,讓爺爺每天聽戲曲消遣;爺爺年齡大了消化不好,醫(yī)生建議少食多餐,她每天都為爺爺做4頓飯,頓頓不重樣。
吳改名老人參過軍、打過仗,身上留有多處傷疤。人老了愛回憶往事,為了讓爺爺有個說話的伴兒,吳葉打聽到校園里有位老師的爺爺曾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還赴朝作過戰(zhàn),就帶著爺爺去找那位老人嘮嗑。果然,兩位老人一見如故,經(jīng)常在一起聊當年戰(zhàn)斗的情景。
吳葉工作勤奮、努力,很快就在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一晃幾年過去,她步入了大齡青年的行列,婚事一直懸而未決。吳改名經(jīng)常催促孫女趕緊結(jié)婚,吳葉總是笑著說不著急。
其實,吳葉身邊不乏提親和上門求婚者,每回她總是直言不諱地跟對方說:“和我談對象,得答應我一個條件,爺爺是我‘必帶的嫁妝’,到哪里我都得把爺爺帶著。”對方都說考慮考慮,然后就沒有了下文。
2012年11月初,當吳葉“必須帶著爺爺出嫁”的條件再次嚇退了一個提親者之后,吳改名再也坐不住了,他覺得都是因為自己這個累贅,28歲的孫女才遲遲不能出嫁。一天下午,吳葉下班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爺爺不在。聽鄰居說爺爺很早就拄著拐杖出去了,她趕緊出門尋找,可是找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也不見爺爺?shù)纳碛埃钡盟蹨I都出來了。
得知吳葉的爺爺不見了,幾位同事都幫著尋找。晚上9點左右,吳葉接到一個同事的電話,說是在縣城西郊的一個橋邊找到了她的爺爺,老人說不愿連累孫女。吳葉連忙打車趕過去,只見爺爺正坐在橋邊抹淚,她抱著爺爺嚎啕大哭,邊哭邊說:“爺爺,你太狠心了,沒有了你,我怎么活呀!”吳改名老人心疼孫女哭,趕緊哄道:“葉兒,別哭了,都怪爺爺想不開,以后爺爺保證不離開你了!”吳葉這才破涕為笑,攙著爺爺回了家。
如今,吳葉除了教學外,幾乎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照顧爺爺上面。爺爺腿腳衰老行走不便,吳葉便買了輛輪椅,經(jīng)常推著爺爺在縣城轉(zhuǎn)悠,讓老人散散心。有人問她,因為爺爺沒有了自己的休閑生活,累不累?吳葉說:“我從來就沒覺得爺爺是累贅,我不能沒有爺爺。愛我的人一定也會接納我的爺爺,我會等來那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