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開發商銷售樓盤,必須先辦售房許可證,不然就是非法賣房。換言之,開發商賣房必須經過政府的許可。
事實上,個人賣房也要經過政府的許可。最新版本的《房地產管理法》、各省頒布的《房地產管理法實施條例》,以及部分縣市建設局和房管局頒布的部門規章規定,民間轉讓房產,得先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相關責任人在申請材料上簽字蓋章之后,才能進行交易,否則不給過戶。
其實據我所知,在古代中國的一些朝代,例如唐朝、宋朝和元朝,凡居民出售房產,也要先向政府提出申請,也要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就跟我們現在一樣。
我們先看唐朝。唐朝大中五年(851),首都長安皇城外朱雀大街東面有一座寺廟,名叫安國寺,安國寺很大,但是僧人不多,寺僧想把一部分空閑房屋轉售出去。問題是,這安國寺跟當時其他多數寺院一樣,土地、房屋都是國家劃撥的,屬于公共財產,僧人們想賣掉一部分公房,自然得跟國有房屋管理部門打個招呼。當時的國有房屋管理部門分為兩家,一家是莊宅使司,負責管理政府房產;一家是內莊宅使司,負責管理宮廷房產。安國寺的前身是唐睿宗做太子時的府邸,后來唐睿宗即位,把它舍為寺院,所以這安國寺屬于宮廷房產,所以安國寺僧人出售空房之前,需要向宮廷房產管理部門也就是內莊宅使司提出申請。售房申請書遞上去,內莊宅使司很快下了批文:
“安國寺一所,莊居東道并菜園,西李叔和,南龍道,北至道,舍三十九間,雜樹四十九根,地一畝九分,計估價錢一百三十八貫五百文。牒:前件莊,準敕出賣。”(《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唐大中五年敕內莊宅使牒》)
什么意思呢?從“安國寺一所”到“計估價錢一百三十八貫五百文”,是安國寺僧人所提交賣房申請的原文,這幾句話描述了待售房產的位置、四至、間數、面積,以及準備出售的錢數。“牒”后面的文字,是內莊宅使司工作人員給的批復,意思是你們的申請已經審查過了,這些房子可以出售。
以上是出售公房時提出申請的事例,出售私房是不是也需要提出申請呢?需要。唐朝法典《唐律疏議》卷13規定:“依令,田宅無文牒輒賣買者,財沒不追,地還本主。”所謂“文牒”,就是指政府出具的批準書,按照唐朝法令,無論賣地還是賣房,都得向政府提交申請,等拿到批準出售的文書以后,才可以達成交易,否則沒收出售所得,并將已經出售的土地或房屋從買主手里強行奪回來,原封不動還給賣主。
這樣解釋有點兒繞,咱們打個比方。假設我們家有一所老房子,要價五十萬,賣給您了。咱們交易之前,我并沒有向我們這兒的縣政府提出申請,更沒有拿到本縣房管局允許我賣房的批文。然后呢,這事兒被居委會王大媽發現了,王大媽往縣政府辦公室打了一電話,第二天,執法局的人馬就會殺上門來,讓我把那五十萬售房款上繳國庫,同時還會請您出去。
表面上看,您白掏了五十萬,而我卻沒有什么損失。其實沒那么簡單,因為您不傻,馬上就會明白您的損失是我這個賣方造成的——我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在賣房之前向政府提出申請。好了,您會找我麻煩,讓我把那五十萬購房款賠給您。如果我賴著不賠呢,您就會把我告到法院。
類似法令并不只在唐朝存在,在宋朝法典《宋刑統》第13卷《戶婚律》之《典賣指當論競物業》章,也有如下條文:“其有質舉賣者,皆得本司文牒,然后聽之。若不相本問,違而輒與及買者,物即還主,錢沒不追。”意即出售不動產需要先拿到當地政府出具的批準書,否則沒收房款,并把已經售出的房子從買家手里奪回來。
另外在元朝政令匯編《通制條格》第16卷《田令》之《典賣田產事例》章也有兩條法令。
其一:“諸私相貿易田宅,即與貨賣無異,擬合給據,令房親鄰人等畫字估價,立契成交。”
其二:“僧道自相典賣,并買民田納稅地土,依例于有司給據關防。如違,依例追斷。”
前面一條是說,凡老百姓賣地賣房,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請,同時呢,政府有關部門對于這些申請也不能推諉不辦,只要是合法的、沒有糾紛的房產,都應該批準出售。后面一條則特別強調,即使是出家人出售房產,也需要先拿到有關部門出具的“關防”,即批準書。
元朝至元二年(1336),福建省晉江縣居民麻合抹想賣掉老宅的花園,按照法律規定,他向當地衙門提了申請:
“泉州路晉江務,據錄事司南隅住民麻合抹狀告:父沙律忽丁在日,原買得謝安等山園、屋基、山地,辟成花園,于內栽種花木,四圍筑墻為界,及有花園外屋基地一段,俱坐落晉江縣三十七都東塘頭廟西保。遞年立例,麻合抹通納苗米二斗八升。原買山園屋基,東西四至,該載契書分曉。今為路遠,不能管顧,又兼缺鈔經紀,欲將上項花園山地出賣。未敢擅便,告乞施行。”(《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至元二年晉江縣務給付麻合抹賣花園公據》)
這份申請描述了待售花園的來歷、位置、稅負,以及出售原因。如果再加上電話,做成表格,就跟今天某些縣市房管局要求售房人填寫的《房地產交易申請審批表》差不多了。
晉江縣衙收到麻合抹的申請,做出以下批復:
“從公勘,當得:上項花園山地,委系麻合抹承父沙律忽丁原買梯己物業,中間別無違礙。出到各人執結文狀,繳連保結,申乞施行。得此,除外,合行告給又字九號半印勘合公據,付本人收執。”(出處同上)
意思是申請已收到,經過政府工作人員的實地調查,認定該申請書中描述的情況基本屬實,特此發給批文(批文以千字文編號,編為又字第九號),允許出售。
行文至此,有朋友就會問了:為什么古今政府都要求大家在賣房之前先交申請呢?
個中原因倒并不復雜,我總結了這么三條:
一、為了避免公共資產流失。
您知道,古今房屋都有公房和私房之分,即使是私房,下面的土地也可能是政府無償劃撥的。如果是私房私地,怎么賣掉都無所謂;如果是公房或者在公地上建造的私房(例如經濟適用房),那就不能被某個人或者某個單位不聲不響地賣掉。賣房人在交易達成之前提出申請,有助于政府“過濾”掉一些私自出售公房公地的非法行為。
二、為了避免交易雙方將來鬧糾紛。比方說,我賣房給您之前,有可能已經把房子抵押給了銀行;或者因為我欠下巨債,這套房子已經被法院查封;或者這套房子的所有人并不只是我一個,還有其他共有人,我賣房之前并未征求共有人的同意;或者我提交給您的房產證、土地證是假的;或者我們雙方簽訂的合同很不規范,在法律上屬于無效合同;或者我把房子賣給您之前,已經把它賣給了另一個買家。俗話說的好,買家永無賣家精,說的就是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您只要不借助其他力量,就不可能對以上種種情形完全調查清楚。這時候政府出面幫您來了,它讓我寫申請、拿權證,在我們交易達成之前,先把所有必要的手續過一遍,一旦政府發現我這套房子有問題,就會駁回我的出售請求,這樣您自然就可以不上當了。
三、為了把握房地產交易的數量,減少契稅流失。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買房不過戶的現象,不過戶,就不用繳契稅,不繳契稅,政府的稅源就會流失。政府強求(尤其是像唐、宋、元三代那樣用沒收全部購房款的嚴厲懲罰措施來強求)買賣雙方填寫申請,等于提前給這宗交易備了案,倘若收到申請并做出批復之后很長時間都不見買家來過戶,那就證明買家在逃繳契稅,這時候政府派人去過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