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晚唐時期,有個叫王立的人去長安城辦事,遇見一個漂亮寡婦,便搭訕起來。兩人越聊越投緣,于是就一起生活了。王立本來在大寧坊租房住,那少婦卻在崇仁坊有一套很漂亮的大房子,于是王立就從大寧坊搬到了崇仁坊。
搬到崇仁坊以后,王立與少婦生活了兩年,生了一大胖小子。少婦經營著一個商鋪,每天有三百文的進賬;王立沒有工作,安心做家庭主男。有一天,少婦回家時帶了一只包袱,包袱打開,赫然是顆血淋淋的人頭。王立嚇壞了,問是怎么回事兒。少婦說,她有個大仇人,一直想報仇,卻不能如愿,跟王立在一起就是為了麻痹仇人,現在仇人已經殺了,這段姻緣也就到此為止了,不過為了報答王立這兩年來對她的感情,她要把房子送給王立,房子買的時候花了五十萬文,房契就藏在屏風后面。
上面這個故事是唐傳奇集子《劍俠傳》里的一篇,叫作“賈人妻”。
從這篇故事的著作年代和故事里描述的生活細節來看,該少婦應該是在唐憲宗或者唐順宗時期買的房。當時長安有108坊,每個坊都是一個大型社區,其中崇仁坊位于皇城(中央機關集聚地)以東,平康里(紅燈區)以北,東市(長安兩大商貿中心之一)以西,而且緊靠著皇城、平康里和東市,是長安城中最繁華、地段最好的社區,所以這個坊的房價跟其他坊比起來應該是很高的。故事中說,女劍客在崇仁坊買房花了五十萬文,說明在唐朝后期,花五十萬文可以在首都長安的繁華地段買一套房子。
當然,僅此一個例子不足以讓您信服,現在請您再聽個故事:
唐憲宗在位的時候,長安城永平坊有一套房子要出售,業主在大門上貼了一張告示說,誰把價錢出到二十萬文以上,他就把房子賣給誰。很多買家看了告示都搖搖頭走了,意思是嫌貴,幾年以后,才有個姓安的人出價二十萬文把房子買了下來。這套房面積有多大呢?正房三間,廂房五間,一個小獨院,連房帶院占地三畝,入口處還蓋了一個很高大很漂亮的門樓,而且里里外外裝修一新。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第344卷,也是唐傳奇里的一篇。故事里的永平坊位于長安城西南方位,離皇城、市場都很遠,比崇仁坊偏僻多了。在這個比較偏僻的社區買一處三畝大的宅子需要花二十萬文,說明在唐朝后期,花二十萬文可以在首都長安的偏僻地帶買一套房子。
事實上這個結論還是不能服人,因為它的依據還是個傳奇故事,既然是傳奇故事,當然有它虛構和夸大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妨再看看一些正規史料對唐朝后期長安房價是怎么記載的。
晚唐詩人杜牧給一個姓沈的官員寫過小傳(《唐故尚書吏部侍郎贈吏部尚書沈公行狀》),說這個姓沈的官員先后做湖南觀察使和江西宣州太守,兩任地方官下來攢了不少錢,回京之后在長安城開化坊買了一座非常氣派的大別墅,總共花了三百萬文。
晚唐另一位詩人李商隱也給一個姓白的官員(事實上就是白居易)寫過小傳(《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仆射太原白公墓志銘》),說唐憲宗在位的時候軍閥李師古(《舊唐書·白居易傳》作“李師道”)為了收買人心,給唐太宗時著名宰相魏徵的子孫送了一大筆錢,讓他們贖回已經賣掉的魏徵舊宅。當時魏徵子孫贖回這套舊宅總共花多少錢呢?六百萬文。
以上兩段史料都出自“行狀”,行狀是給死人寫的,內容無非追溯死者的重要事跡,這種文體多少都有點兒拍死者馬屁的意思,但是在數據上畢竟不敢瞎編,所以我相信晚唐時期確實有個姓沈的官員在長安開化坊買了座大別墅,買時確實花了三百萬文;我也相信魏徵的子孫確實為贖回祖宅努過力,贖價確實是六百萬文。
那個姓沈的官員買別墅的開化坊位于皇城之南、長安城的正中,區位也是很優越的。魏徵舊宅座落在長安城哪個方位不得而知,不過我們翻看新舊唐書魏徵本傳,會發現魏徵那套宅子實際上是用唐太宗李世民用來修建宮殿的建材建造的,規模之大和質量之高可想而知。
那么好,從以上兩段史料可以知道,在晚唐時期的首都長安買一套區位較好或者面積較大的別墅,需要花幾百萬文。這個價位要比唐傳奇里出現的價位高得多,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唐傳奇里兩個交易案例的主角都是平民,買的房子沒那么大,也沒有那么豪華的緣故。
同樣在晚唐時期,如果去首都之外的其他城市買房,大概需要花多少錢呢?
《太平廣記》第363卷記載,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官員王訴賣掉揚州城區的住宅,得到十五萬文,然后他又在揚州東城護城河外買了一套更大的住宅,花了二十三萬文。
《太平廣記》第436卷記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官員盧川素賣掉江蘇泰州城區的別墅,賣了十萬文。
《太平廣記》第117卷記載,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一個叫孫泰的人在江蘇宜興買了座大別墅,花了二十萬文。
所以在晚唐時期的其他城市,差不多花一二十萬文就可以買一套不錯的房子。
一二十萬文是多少錢呢?我們可以用晚唐糧價把當時的銅錢換算成人民幣。據我所知,從安史亂后到唐朝滅亡,糧價一直遠遠高于唐朝初年,大米價格從千文一石(豐收時期)到幾十萬文一石(圍城時期)不等,正常米價則是二百文一斗,也就是兩千文一石。唐朝一石米接近一百斤,現在售價二百塊錢,那么也就是說,晚唐兩千文銅錢的購買力跟今天二百元人民幣差不多,所以一文錢可以折合人民幣一毛錢。一二十萬文呢?才人民幣一兩萬而已。
事實上單用糧價做媒介把銅錢折算成人民幣,除了能讓數據變得稍微直觀一些之外并無實際意義,要想搞清楚晚唐房價是高還是低,還必須搞清楚當時人們的收入是多少。
我們先看藍領的收入?!短綇V記》第53卷記載,唐宣宗大中初年(847),一個叫王夐的人在洛陽給人做力工,試用期月薪是五百文,老板見他做得努力,給他漲到每月一千文。像王夐這樣的藍領,不吃不喝十幾年可以在一般城市買套房子,不吃不喝四五十年才能在首都長安買套房子,而如果想買魏徵舊宅那樣的大別墅,需要不吃不喝五百年才能實現。
再看白領的收入?!短綇V記》第106卷有個叫宋衎的白領,唐憲宗元和初年(806)在某地食鹽專賣局(鹽鐵院)做抄寫員(書手),月薪兩千文,后來跳槽到私企做檔案管理(管簿書),月薪八千文。我估計這種收入水平在晚唐平民當中應該屬于很少見的高薪,因為工作一兩年就能在二三線城市買套房子。不過要想在首都買大別墅,還是得付出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努力才行。
那么誰才能輕輕松松在首都買房呢?估計除了富商就是官員了。跟元明兩代之外的其他朝代一樣,唐朝官員薪水也是遠遠高出國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的。以晚唐七品縣令為例,月俸能拿到四千一百文,每年還能領到七十石祿米,國家還會給他劃撥三百五十畝的職田,同時每月還有食料錢、雜用錢、手力資等等補貼合計約十七萬文,月俸加祿米加補貼,年收入可以達到三十萬文以上,是宋衎那種白領的幾倍,是王夐那種藍領的幾十倍,如果再加上那些說不清楚的收入,那就更加嚇人了。所以晚唐官員要是想去首都買套幾百萬文的豪宅,還真是不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