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網站4月1日公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今后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要求“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4月2日《廣州日報》)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各個學科,這是一件好事情;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也不錯。這些,都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在具體施行時,一定要把握適度、拿捏得當,不可本末倒置,別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變成新的“讀經”風。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苛刻的統一要求。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很多人把傳統文化教育與“讀經”列為等號,以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多“讀經”。殊不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元素融入到人文學科,這不是簡單的增加文章篇目、增加閱讀課時就能夠實現的,這是個技術活兒;況且,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工類學科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更是難上加難。
舉幾個例子吧:地理課堂上,你講到黃山時可以講講徐霞客,學學《漫游黃山仙境》,再多些別的就成文學課了;數學中講到勾股定理時,我們可以講我國西周時期算書《周髀算經》中就有記載了,除此之外如果講的太多就有些喧賓奪主了;要是在講化學時,講到太多的中國古代煉丹師,那就南轅北轍了。所以,在人文學科中,除了語文、歷史,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適當的補充或者叫調料;理工類學科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應該“淺嘗輒止”,切不可入戲太深。
要是不能做到適度、得當,只是一味地把增加經書篇目當成手段,那這中小學課堂新的“讀經”風日盛也并非什么好事情。畢竟,文史類學科中,雖然思想教育為主,但也要將現代人文思想與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結合起來為佳;而在理工類學科中,現代科學技術還是主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輔助。如果大量地讀經,引導不得當,那會適得其反的。畢竟,有些課程的目的不在于此,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也并不在此。葉圣陶先生曾經在《讀經》中說:“中等學生并不擔負研究古代文化的責任。他們有歷史、文學等課程,從這些課程他們會接觸古代文化。假如嫌僅僅接觸還不夠,要他們與大學生和專門家一樣,去研究古代文化,對各種“經”下功夫,這已經是責望非人,而且紊亂了教育系統?!?/p>
當然,我有可能多慮了,假如課本編排者的教育思想比較正常,能夠編出適合教學的課本,而我們的教師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那在教學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就不成問題??墒?,如果我說的幾點無法實現,那新的“讀經”風就有可能來臨。魯迅在《讀經與讀史》中說:“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了。”可是,讀經又能如何呢?所以,千萬不要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變成新的“讀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