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文學青年——沈從文
民國時的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有國內一流的學者,也有相對開放的教學資源,這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張中行在《負暄瑣話》中提到,那時北大紅樓附近的沙灘銀閘胡同,住著許多旁聽的外地學子。
沈從文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1923年,愛好文學的沈從文從湘西鳳凰來北京求學,準備參加燕京大學國文班的入學考試。但當時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只考了零分,主考官心腸軟同情他,將報考費退還給了沈從文。盡管不能當正式大學生,但當時北大提倡兼容并包,北大課堂面向社會開放,因此沈從文當了一名北大旁聽生。
除了在北大旁聽學習外,沈從文大部分時間在狹小的出租屋里創作文學,希望用寫作來養活自己。然而他的北漂日子并不理想,文學夢想很難解決現實的困境。沈從文寄出去的作品都杳無音信,眼看生活陷入絕境,他寫作的信心備受打擊。無奈,沈從文試著給郁達夫寫信,希望能得到這位大作家的幫助。出乎意料的是,郁達夫真的去看他了,并被這位在簡陋的出租屋里堅持寫作的年輕人感動。當晚,郁達夫帶沈從文去吃飯,并耐心指導他寫作。在郁達夫的介紹下,沈從文還得到了胡適、周作人等多位“大腕兒”的教導和物質幫助。
1925年,《晨報·副刊》上刊登了沈從文的處女作《一天是這樣過的》,當月沈從文在《晨報·副刊》上發了三篇稿子。在他的努力下,終于寫出了《邊城》、《長河》等至今仍受好評的作品。
紅樓附近的小胡同,是許多“北漂”文學青年的聚集地,與沈從文一樣,住在那里的還有馮至、黎錦明、陳翔鶴等許多文學青年。
北漂媒體人——張恨水
媒體人張恨水去北京之前,曾當過《蕪湖日報》的主編,但他覺得自己學問和歷練不夠,因此在1919年,只身到了文化氛圍濃郁的北京。張恨水最初的愿望是考北京大學,但迫于吃飯都成問題的現實困境,他放棄了求學。
當時,北京規模最大的報館是日本人辦的順天時報社,但他們不要24歲的張恨水。按照張恨水當時的想法,先進一家小報館,將來再想辦法進大報社。經人介紹,張恨水認識了上海《申報》駐京記者秦墨哂,并在其手下開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不久,張恨水又在《益世報》當兼職編輯。他在《申報》的月薪是10元,工作時間從上午9點到下午6點,而《益世報》的月薪是30元,工作時間是晚上10點到早上6點。張恨水有了這兩份時間并不沖突的工作,盡管勞累,但在北京立住了腳跟。
張恨水的勤奮受到《世界日報》與《世界晚報》創辦人成舍我的關注與器重,他被聘為這兩份報紙的副刊主筆。他不負成舍我之望,埋頭苦干,連編帶寫,一個人包攬了時評、雜談、散文、詩歌、名人軼事等版面的全部稿件,并開始撰寫小說。
后來,他接連寫出《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長篇小說,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作家,稿費收入之多,當時只有胡適能與他相比。張恨水用自己的稿費在北京買下了一處有三十多個房間的四合院,終于在北京扎了根。
北漂政治人物——毛澤東
其實年輕時的毛澤東并沒有北漂的打算,從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他和蔡和森等人打算赴法國做華工,因此到北京學法語。
毛澤東向朋友借錢才到北京,為了省錢,他們八個人同住一間小屋子,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時候,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要翻身的時候,得先向兩旁的人打招呼。他們到北京時正值冬天,因只有一件長大衣,外出時大家只能輪換著穿。
困窘的現實,讓毛澤東無法順利赴法,他不得不出來工作。當時蔡和森、蕭子升等人一起寫信給蔡元培,希望蔡校長給毛澤東安排一個打掃教室的工作,并請求楊昌濟向蔡元培推薦,最終毛澤東獲得了北大圖書館里的一份工作,月薪8元。毛澤東每天的工作除了打掃衛生外,便是在閱覽室登記新到的報刊和閱覽者的姓名。有人說,這是整個學校級別倒數第二低的職位。
毛澤東當圖書管理員后,博覽群書,接觸了不少名人。那時正值北大教授陳獨秀、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也積極學習,使得自己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有人將毛澤東稱為最成功的北漂者。
北漂藝術家——齊白石
齊白石堪稱是年齡最大的北漂,他57歲那年,由于家鄉動亂不定,被迫離開父母妻兒到北京避難,借住在法源寺,以賣畫為生。
然而,齊白石的北漂生活并不順利。“朝則握筆把刀,目不暇給,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誰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別離,親戚朋友不得相見?”這是他真實的自我寫照。更大的困難是,他清雅冷逸的繪畫風格,并不為北京人所喜愛,即便是價格比別人低一半,還是賣不出去。
1920年,梅蘭芳看到在北京名氣不大的齊白石,就跟別人介紹:“這是我的農民朋友。”齊白石曾到一個大戶人家去應酬,一屋子都是富人,他們看齊白石衣著平常,也沒有權貴熟人,便誰也不理睬他。飽受人情冷暖,而經濟難以維持生計,情急之下,齊白石聽從了陳師曾的建議,改變自己的畫風,從頭開始。1922年,陳師曾去日本參加畫展,順便帶了齊白石的幾幅畫。出乎意料的是,國內沒人要的畫,在日本竟然全部高價賣了出去。自此,齊白石的畫才慢慢被重視,他北漂的日子也算有了著落,憑著賣畫的收入,他將家人接到了北京,結束了一個人“漂”的孤苦生活。
幾十年過去了,回顧民國時的北漂族,他們大部分人的日子并不好過,在動蕩的歲月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成了行業里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