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代二胡演奏藝術與劉天華、阿炳時代相比有什么進步?
答:二胡演奏的技術,確實是一代勝過一代,我們可以想象,劉天華時代的二胡技術,大概敵不過現在7、8歲的兒童,但在音樂上,現代人可能還比不過阿炳演奏時的那么充滿內涵。有一次我們幾個音樂學院的教授在無錫阿炳故居再次聆聽華彥鈞演奏的二胡作品,聽后一致認為,這三首作品的演奏境界至今尚無人出其右,因為現代人心中的欲念太多,所以情感就相對少了。
問:學習二胡也需要“發心”嗎?
答:就像學佛最講究發心,如果只行善不發心,只能積人間福報,不能了脫生死。其實發心就是確定一個自我奮斗的目標,建立必定會到達的自信心,然后全身心投入。現在的二胡學生大多沒有發過心,既沒有目標,也沒有信心,我問他們想學成演奏家嗎?他們都回答:盡量吧、看情況吧,在這種狀態下是不大可能會成功的。渴望成功的同學們先發心吧。
問:二胡演奏者有哪些類型?
答:二胡演奏者大致可分為進攻型和防守型,進攻型的演奏者會主動抓住聽眾,使聽眾跟著他的情緒走,以致忽略了他的不足;防守型的演奏者一般是將自己的陣地牢牢守住,使人挑不出毛病,但聽眾在欣賞過程中常會思想開小差,演奏完了卻發現沒注意聽。進攻型的演奏演出效果好,防守型的演奏錄音效果好,也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吧。
問:學習二胡為了什么?
答:學習二胡的同學們要仔細地想想,你到底要什么。如果為了出名,那應該去學相聲、演小品;如果想發財,應該做生意、開公司;如果要抒發情懷,應該學作曲;如果有控制欲,應該學指揮;如果想臭美,應該當模特;如果要掌聲,應該學講演;如果只想快樂,業余愛好最合適。唯有對二胡的熱愛,才是你學習二胡的唯一理由,其他的都不是。
問:學習二胡是否只要考上一所專業學校就一定能成功呢?
答:現在的學生大多不知道自己最終要什么,以致一直在追求,最后累死了也不知為了什么。平時滿腦子只是考學,至于學校的水平怎么樣則無所謂,以致花錢進一所三流的藝術學院,明知這樣的學校根本學不到什么真本領,好像只要能進一所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但就是安不下心來真正提高琴藝,這是學習二胡的學生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問:有些學生平時聽別人拉琴很是敏感,但自己拉琴時就什么也感覺不到了,這如何來解決?
答:二胡演奏時有一種感覺叫“跳出去”,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演奏時,演奏者陷在自己的主觀聽覺中,往往很是迷糊,音準也聽不出,線條也拉不好,如果能跳出去,以客觀聽覺來審視自己的演奏,就會感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工藝美術家創作時,雕幾下,就要放遠些瞧一眼整體效果一樣。
問:二胡演奏C調2 6弦時,有上式和下式是怎么回事?
答:把C調2 6弦的切把法分為上式和下式是不規范的,為什么只有2 6弦有上式下式呢?上式下式算上把位還是算中把位呢?準確的劃分應該是這樣的:以一指按3 7音的把位是C調的原把位,以一指按4 1·音的是C調的切把位,以一指按5 2·音的是C調的中把位,以此推下去還有下把位、次下把位和最下把位三個傳統把位,這樣分把位才是規范的。
問:在演奏上把位時,虎口為什么一定要碰千斤?
答:二胡演奏上把位時,左手虎口一定要與千斤接觸,以此來作為把位歸零的感覺標志,這對消除換把誤差、保證音準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有許多演奏者都做不到這一點,覺得虎口如果碰千斤,四指則夠不到音位。其實這是因為手型不自然或千斤過高所造成的,在正確的情況下,虎口碰千斤和四指按弦是不矛盾的。
問:在樂句沒有空弦音的情況下,為什么手指不能脫離弦上?
答:在樂句沒有空弦音的情況下,手指不能脫離弦上,這是左手的一個原則。所以在同指或異指換把時,左手一定是帶有滑音的,至于要不要將滑音奏出來,完全是由右手來控制的。這樣就避免了透出不必要的空弦音,使旋律的進行更加通暢。在一個把位中演奏時,提倡使用保留指,但不是必須,是能用則用,這對音質、速度都有益處。
問:二胡運弓的要點是什么?
答:右手的運弓有六大要點:一、沉肩墜肘;二、規范持弓;三、弓毛與弦呈90°角(平);四、弓毛與琴皮呈90°角(直);五、弓毛往弦上靠,而不是往弦上擠或壓;六、手臂動作與朋友握手(長弓)或扇扇子(快弓)相似。從技術的角度看發音,只要能做到上述六點,以及“通暢、圓潤、飽滿、純凈”這八個字,就算達到要求了。
問:怎樣把握二胡的音準?
答:二胡的音準取決于演奏者的感知覺水平。感覺是刺激物通過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映像;知覺是人的知識經驗對這種映像進行組織和解釋的過程。二胡演奏時的音高,通過聽覺感受到的是感覺,這里面有一個主觀和客觀(即跳出去)的差異。此感覺必須通過知覺的識別和辨認,再通過手指的反饋功能,才能把握好音準。
問:學生沒有音準感覺怎么辦?
答:老師常說學生沒有音準感覺,其實只要學生聽到了音高,就已經有感覺了。只是這個感覺可能太主觀,也就是說,學生自己聽到的效果有時并不客觀,而是被主觀聽覺蒙騙了。光有感覺還不夠,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覺才能辨別其音準。我們所說的音準概念就是這種知覺,而不是感覺,這一點老師和學生都必須明了。
問:演奏時為什么要做到“惜墨如金”?
答:二胡演奏切忌賣力,要像畫家那樣做到“惜墨如金”,要學會“偷懶”。你的力氣也是吃飯睡覺養出來的,能少花當然要盡量少花了,那些自然力(如身體重量、慣性等)是不花錢就有的,為什么不多加利用呢。要像上海人上菜,小小一碟,味道好,可第二口就沒了,想吃,對不起下次再來。到東北,菜都用臉盆上,吃到撐也吃不了,就沒味道了。
問:什么是演奏中的“境隨心轉”?
答:俗話說怕什么來什么,在演奏時也一樣,所以不能怕。心里想就怕音不準,音立刻就不準了;就怕拉錯,接著手上就錯了;就怕出狼音,馬上就會出狼音,這事還真怪了。佛學上說“境隨心轉”,心理學上說心理暗示,都是教我們要持正念,事情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在舞臺上,你就想今天我拉得怎么會這么好,就一定會真的好。
問:聽說二胡演奏時也用氣功,是嗎?
答:器樂演奏的氣功態其實許多前輩都在探討和推廣,如彈鋼琴的趙曉生教授,早就寫出了《鋼琴演奏之道》;拉大提琴的陳圓教授,一直在用氣功方法教學生。實踐證明他們的學生都取得了與眾不同的優異成績。但不知為什么,這種教學法始終成不了器樂教學的主流,可能是太難了,可能是不好理解,有許多人至今仍認為這是玄學。
問:怎樣才能進入氣功態?
答:想進入氣功態演奏,首先要做到三個字:松(肌體沒有持續緊張點);靜(思維沒有持續緊張點);空(意念保持來者自來,去者自去,心無掛礙,順其自然的狀態),然后用二胡演奏十六字訣:以意領氣、以氣化力、身隨意動、音隨氣發,即可進入那神奇、美妙的氣功態演奏境界之中。
問:怎樣才能使二胡演奏成為藝術?
答:藝術的定義就是以形象化的手段來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如果把二胡演奏也稱作藝術的話,必須要用形象化的手段。把音拉準、節奏拉對、快弓拉清楚、發音不噪不虛等是形象化的手段嗎?都不是,這些只是演奏技術,只有聽了能讓人產生聯想、發生通感的信息才是形象化的手段,如如泣如訴、輕歌曼舞等。
問:學二胡怎樣才能快速提高?
答:學二胡要三管齊下才能快速提高:一、多聽、多看高水平的演奏,從感性上提高自己;二、多讀書、多思考,從理性上提高自己;三、多練琴、多實踐,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己。但眾多的琴童們其實都只是局限在實際操作這一“管”之中,有條件的還能聽一些音樂會,沒條件的連這一“管”也沒有,可有幾個是認認真真讀過點書的?
問:怎樣避免拉長音時弓子發抖?
答:許多同學在拉長音時弓子會發抖,在臺上很顯相,自己尷尬,聽眾笑話。現教你們一招:不論拉弓或推弓,讓右大臂盡量靠近身體,弓子就不抖了。當然,動作還是要自然的,大臂到必須要出的時候還是要出,不能像夾著一本書似的演奏。我是說大臂要晚出早收,尤其是拉弓時不能肘部先行,這樣弓子就好控制了。
問:二胡把位的定義是什么?
答:許多二胡教科書都將把位定義為一指在弦上的位置,其實不然,一指是可以向上伸展的。把位的定義應該是虎口在琴桿上的位置,虎口動則為換把。把位有傳統分把和新把位分把兩種,前者把位起點為1音或5音,單弦音程為五度;后者把位起點為任意音,單弦音程為四度。把位的記憶在大臂部位,把位鎖在左手拇指根部。
(作者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