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上看到小提琴的制作流程,心里忽然若有所動。
一把精美的小提琴,木料的選擇很關鍵,匠人在選擇木料時會非常注意年輪的多少。在他們的印象中,每棵歷經歲月洗禮的大樹中都藏著一個精靈,而這個精靈,正是決定一把琴是否出色的靈魂。
選準了木料之后,帶著皮的大樹要在陽光下風干兩年,使含水率低于10%。剔除了水分的間隔,大樹的木質細胞變得更親密緊湊,這時,第二道工序開始了。
風干的大樹被分割成木板之后,進入一個黝黑的終年不見陽光的房間,好像大師的閉關修煉,根除雜念,凝聚精魂。這段靜默歲月一直要持續四到五年的時間。經過這么長時間的韜光養晦,本來混沌的木板逐漸有了靈氣,這時老練的工匠可以從一塊普通的木板中,聽出一把小提琴的琴質和琴聲。
接下來的工序雖然復雜,可大多只是步驟的煩瑣,比如制作面板、挖聲孔、上側板,以及雕刻琴頭等。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第二道工序。
這是一塊木頭成為一把琴必須要經歷的最漫長時光。萬籟俱寂中,那些曾經在大自然中吐納的自然之氣和百鳥之聲,沙漏一樣滴滴答答地從木頭中滲透出來。從灰塵滿面恢復到純凈簡樸,年輪依然在,凝結在木頭中的精魂卻變得純凈而空靈。優秀的工匠都知道,每一塊能夠成為小提琴的木頭,在成品后都會具備一個特質,那就是身處嘈雜之境而旁若無人的定力。否則,交響樂的現場,那么多樂器,那么多音符,怎能讓聽眾辨別出小提琴的獨有魅力?
這樣的修煉,極易讓人聯想到世人眼中的“大器”。
曾經有人總結過成功規律,他們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凡在專業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大器”,那么他一定在這個行業付出數個小時的時間。
而看看我們周圍,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定力與毅力呢?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會最終理解,為什么這個世界上,平庸者眾而精英者寡。
對于一棵大樹來說,能以一把小提琴的形式長存于世,這絕對是一個無比浪漫的結局。這一點,和一個人能因為自己的業績,在生命枯槁之后,尚有繞梁的佳話和傳說具有同等的魅力。
在我看來,大樹比人要幸運一點,因為,它的浪漫與是否被選擇有極大的關聯。而作為一個人來說,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發的內省和定力。
舍得放棄紛繁紅塵中的誘惑和熱鬧,舍得放下你儂我儂中的情深和意長,舍得讓自己從一個八面玲瓏頗受歡迎的“人精”蛻變成“呆若木雞”、錦衣夜行的隱者,除了這些,還需忍受漫長的寂寞和孤單,還要面對隨時到來的彷徨和絕望,還要擔負別人的譏諷和嘲笑。
而這樣的人,注定是稀缺的。在靜默中前行的那個勇者,他的內心,時刻都有靈魂的清越之聲在激蕩,這是命運賜予追夢人的最崇高的現世享受。而這樣的清越之聲,有的人一輩子都無從知會。
是做一塊木柴在爐灶間擁有片刻的火焰和光華,還是煢煢孑立于一室聆聽藏在清香紋理中的琴聲,不同的木頭擁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鑄就了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