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3年3月結束的第16屆法國蒙特龍雷班國際手風琴比賽中,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手風琴專業高二年級的張家禾同學榮獲青年古典組一等獎,這是張家禾繼2012年在專業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后獲得的又一項國際比賽金獎。
2012年5月,剛剛進入專業院校學習不到一年的張家禾,被學校推薦參加第49屆德國克林根塔爾國際手風琴比賽。這個被我國文化部列為“國際藝術一類比賽”的國際最重要手風琴比賽高手云集,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的張家禾與世界各國選手一比高低,一舉獲得青年組第一名。同年10月23日至27日,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的CMA第62屆手風琴世界錦標賽上,張家禾又以出色的表現,在眾多國際頂尖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青年古典組第一名,成為迄今獲得該級別第一名的首位中國選手。他的演奏得到來自世界各國評委的高度評價,中央音樂學院曹曉青教授也因為培養出多位同張家禾一樣出色的青少年手風琴演奏家,得到國際手風琴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
短短10個月,張家禾已經獲得三項國際手風琴比賽的第一名。
接連不斷的獲獎喜訊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將這個剛滿17歲的大男生一下推到業界及大眾面前,不管是專業內的同行還是手風琴的愛好者,對張家禾都非常關注。筆者帶著祝賀和疑問采訪了張家禾。
啟蒙于8貝司小手風琴
張家禾是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父母都是太原師范學院雜志社的編輯。家禾小時候性格外向并且愛表現,時常在公交車上突然發出不同聲響,引起旁人的注意。熱愛藝術的父母見孩子對聲音如此喜愛,便把他送進山西大學音樂啟蒙班學習。啟蒙班中,小家禾初識五線譜,學習拍節奏,半年后,老師發現他很有天賦。6歲時,張家禾被父母送到太原湖濱藝校謝一軍老師班上接受手風琴啟蒙教育。就這樣,張家禾抱著一架8貝司小手風琴,彈奏時只能露出半個腦袋,小手在黑白鍵盤上上下滑動,開始了他目標不明確也不知會走多遠的手風琴之旅。
7歲起,張家禾轉到傅金山老師開辦的山西民進金山手風琴藝術學校繼續學習手風琴。最初,媽媽每天都要陪伴著他,手把手帶著家禾識譜、練琴。小家禾悟性高,識譜能力也很強,三四年級后媽媽的識譜速度就已經跟不上曲目難度和實際演奏速度的變化了,而小家禾此時已能毫不費力地演奏出譜面上的所有音符。
2004年,由從俄羅斯留學歸來的巴揚演奏副博士傅洋老師親自輔導,張家禾開始學習鍵鈕式手風琴。雖然不算很用功,也不喜歡完全按教材進度按部就班地學習,但短短兩個月后,他便已經在巴揚手風琴演奏中如魚得水。
2006年5月, 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手風琴比賽的張家禾,在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比賽中獲得兒童A組金獎。同年8月,他在北京手風琴藝術節展演大賽中的獨奏,又獲得兒童A組金獎和節目演奏金獎。
那一年,張家禾只有12歲,正在備戰“小升初”的考試。盡管他學琴以來成績一向突出,但父母不知兒子究竟能在音樂這條路上走多遠。當年家禾轉學自由低音時,父母用買房子的錢為他買了一架7萬多元的巴揚手風琴,如果繼續學琴,全家要如何負擔他高昂的學習費用呢?況且,家禾文化課成績很好,父母思前想后還是把他送進了太原師范學院附中學習。
2009年5月,已經是太原師范學院附中初二學生的張家禾,在上海之春全國手風琴邀請賽中,又獲得流行手風琴少年組一等獎。當時的大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手風琴教授曹曉青對張家禾印象很好,建議他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進行專業學習。
這個建議也許是張家禾人生中第一次不可忘卻的轉折,他確立了未來的音樂之路。為了成全兒子,張家父母硬是打破了固有的家庭格局,自2010年開始,母親向單位請了假,陪著張家禾來北京拜師學琴。母親原本的崗位津貼、獎金都沒有了,而且母子二人在京每月租房就要花費3000元至4500元,家禾附中學費一年要8000元。為支撐家庭開銷,父親辭掉公職下海經商,全家在經濟上總算有了保證。
在北京期間,張家禾又在“鸚鵡杯”第二屆北京手風琴藝術節全國展演大賽中獲得少年組獨奏金獎。一年后,他沒有辜負父母和曹老師的期望,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成為曹老師的學生。
從簡單肌肉記憶中走出
進入附中后,張家禾開始接受正規而全面的專業音樂教育。
他說:“我原來的音樂學習不系統,小時候學琴是因為對曲目感興趣,后來一段時間更多是想著如何解決技術問題,比較重視技術訓練,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少一些,那時的舞臺演奏也多憑肌肉記憶動作,沒有貼切的音樂感受。曹老師一方面十分重視拉琴的音樂感覺和音樂表現,在演奏技術上要求更具有準確性。開始時我有些不適應,因為所有技術上的準確性都要在課外解決好。現在,我練琴的時間比進附中前多很多,回課時需要同時向老師展示技術準確度和音樂表現力。我從前一直特自信,進附中后感覺好像自己以前是站在獨木橋上,那時根本看不到腳下的路,而現在一低頭,才知這條路的深淺。開始時,曹老師教我們學習經典曲目,進行巴赫、巴洛克時期的很多復調性練習,這是一種培養,更是練習風格的把握;隨后是廣泛學習各時期的手風琴作品,浪漫的、炫技的、流行的……曹老師很注重音樂中的交流,對基本功要求很嚴格,還好我能較快適應。進學校后,我聽了多場交響樂和其他音樂會,并開始思考曲目理解和處理方面的問題。”
除手風琴主課的專業學習,我們還要學習鋼琴和樂理、視唱練耳、音樂史等課程。這樣系統的學習,使我的音樂修養和素質有了全面提高。從前熟悉的是手風琴上模擬出的鋼琴音色,學習鋼琴后我對音色有了新感覺和識別能力,演奏手風琴時下鍵更扎實,力度更大。”
附中兩年的學習,張家禾的手風琴演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多次獲得學校特別優秀獎學金;連續兩年入選附中鋼琴基礎課優秀學生并參加優秀學生音樂會的演出;作文《智慧與愚昧》在北京舉行的2012年“曹雪芹杯”全國青少年文學大賽中榮獲高中組優秀獎;作為手風琴專業的優秀學生代表學校參加國家大劇院迷情皮亞佐拉手風琴音樂會、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開幕式等各類大型音樂活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家禾的性格漸漸有了變化,他的感情越來越細膩,不愛說笑,變得穩重起來。當然,作為年輕人,張家禾和同齡男生一樣,喜歡打羽毛球、踢足球,他還是附中跳繩大賽的“高中男子單搖冠軍”。雖然,他在專業上偏向古典手風琴的風格發展,但骨子里還是喜歡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偏愛流行手風琴那種爵士、現代的風格,也喜歡那種具有熱情和爆發力的演奏。
演出中鍛煉能力
暑假時,學校交給張家禾兩次演出任務。
“這兩次演出實踐,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張家禾如是說。
“一次是8月,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開幕式暨國際藝術比賽獲獎選手音樂會上,我和其他三位同專業的獲獎同學被選定演奏四重奏。這個消息,我們7月底才知道,而且演出前只有幾次排練,時間很緊張。排練過程中,曹老師只指導過兩次,主要是四個人自己排練,我們到圖書館查音樂會資料,解決排練中的問題,這對我來說受益匪淺。第二次是8月20日在文化部第17屆全國室內樂獲獎作品音樂會上,作曲系周娟老師創作的獲獎作品八重奏室內樂《我的精神家園》需要手風琴配樂,學校推薦我和中央歌劇院的演奏員合作。我當時特別緊張,因為不但要在很短時間內熟悉曲目,更重要的是要和其他樂器聲部合拍,并且沒任何人指導。這一切對我來說都很陌生。第一次排練時,我不熟悉指揮的手勢,合奏中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和位置,完全沒感覺,更別提與其他樂器合作了,第一次排練完還是稀里糊涂的。排練幾次后,我逐漸有了合奏的感覺和能力,最后很順利地完成任務。通過演出和合奏,我提高了演奏能力、對音樂作品的處理能力,豐富了合作經驗,并且更有信心。通過演奏周娟老師的獲獎新作品,我有了一個新想法,就是想學習一些作曲知識,寫一些手風琴曲目。”
參賽中領悟演奏的意義
張家禾很小時上臺演出就不緊張。
他第一次在德國參加比賽,出發前很興奮,練琴也很刻苦。比賽時,他與同齡的小朋友相比,心理素質好很多。這次在德國一類比賽獲金獎,文化部獎勵了三萬元人民幣,但這并不是張家禾參賽的目的。
他說:“比賽成績并不完全說明演奏者的水平。通過與國外選手的交流,我認識到中國選手和國外選手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兩個級別。國外選手平時教學中曲目變化非常快,參加比賽只是為了鍛煉自己;國內選手參加比賽很看重名次,甚至有些人為了參賽一學期就反復苦練幾個比賽曲目。尤其在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方面,國外大多數選手不是為了上場比賽而是專注于演奏,他們演奏的音樂中充滿內涵文化的積淀。我在美國參加比賽時是在一個小城市,這個城市竟然就有兩個大劇院,而且手風琴比賽場場座無虛席。雖然觀眾的年齡較大,但很熱情,對每個選手的演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體現了他們很高的文化素養。我當時特別感動,所以在美國比賽時的心態與德國完全不同,雖然兩次比賽曲目一樣,但我的心態和追求不一樣了。當時在舞臺上我覺得自己不是在比賽,而是在進行一次答謝。因為觀眾看比賽是要買票的,所以我是為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而演奏。”
對于未來,張家禾的想法很實際:
“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可以讓更多孩子學習手風琴,從而接觸、認識、熱愛音樂。因此,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育家,通過自己的教學,實現手風琴藝術的普及,從而追求大眾藝術的流行性,實現手風琴藝術的雅俗共賞。”
一個18歲的高三學生,專業發展正入巔峰,在名利光環下,他的心中揣著的是為大眾普及音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