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的天地是無垠的,它比語言更具表現力和畫面感。當音樂與電影結合時,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都獲得了一種新的生命力。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時光倒流七十年》,穿越時空的愛情,恍若隔世的凄美,這僅僅是一場夢呢,還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
我對這部電影之所以如此喜愛還因為它的配樂,它取自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原本就很有名,配上畫面,更是引人入勝。
帕格尼尼是18世紀一位充滿魔幻色彩的小提琴家,技巧出神入化,他的24首隨想曲到今天仍被視為難以駕馭的絕響,同時也激發了許多音樂家的熱情,追隨效法者甚眾。他們有的直接從帕格尼尼的音樂里獲取靈感,把他的作品改編成其他樂器的獨奏曲,又或者以他的音樂為素材創作出自己的音樂。在大量的改編曲里,最著名的當然還是幾位大作曲家的手筆,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而首選當推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把這首曲子運用得很巧妙,在節奏以及曲調的走向和速度上,都起到烘托劇情和劇中人物的情感的作用,散發一種生死相隨的迷離情愫,讓觀眾回味無窮,堪稱現代電影配上古典音樂的經典范本。
法國作曲家圣桑有句名言:“音樂始于言盡處。”語言是有限的,但音樂的表現力是無限的。
很多電影大量運用古典音樂,道理很簡單,因為古典音樂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那份獨特的美感可以加深影片的內涵,又是開展劇情的催化劑,如果我們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那么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我們的投入和感受會更深刻、更濃烈。
在電影配樂里出現頻率最高的要數莫扎特的作品。由羅伯特·雷德福和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用的就是莫扎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純美意境。在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里,出現的是《第十五號鋼琴奏鳴曲》;在影片《綠卡》中可以聽到《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奧利佛·斯通導演的《驚天大刺殺》運用了《圓號第二協奏曲》;施瓦辛格主演的《幻影英雄》一片則有《費加羅的婚禮》序曲作為配樂。
巴赫的“電影現象”也很有趣。他的音樂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純凈、質樸,在人心浮躁的當下特別具有舒緩心情的作用。但在現代電影中,巴赫的作品經常被用在一些驚悚、神秘、錯綜復雜的心理變態或精神分裂為題材的電影,如著名的《郭德堡變奏曲》用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用在電影《一級恐懼》中,抒情柔美的《G弦上的詠嘆調》用在電影《七宗罪》中等,呈現一種大反差的戲劇效果。
在劇情的烘托和渲染上堪稱運用得絕妙的古典音樂,還包括科波拉的曠世巨作《現代啟示錄》,直升機轟炸越南村莊那場非正義性戰爭的背景音樂是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序曲。希特勒曾把瓦格納的音樂用作納粹的宣傳工具,科波拉的用意不言而喻。科波拉本身對音樂,特別是歌劇頗有涉獵,他的另一部作品《教父III》用的也是歌劇,即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幕間曲。
另外,大導演庫布里克在他的太空科幻史詩《2001太空漫游》,采用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主題音樂,也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它是如此成功,后來成為許多電影在正式放映前的開場音樂。
古典音樂高深莫測?其實不然,很多電影中的音樂就是古典音樂,旋律熟悉,只不過它親近你的時候,你不知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