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币粊淼缴綎|臨沂,走進沂蒙山區,隨處都是標有“沂蒙山”字樣的宣傳語,這沂蒙山小調在山里、田間四處回蕩。當地人告訴我,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七十年,七十年里,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這首小調開始的。
從市區行駛五十公里左右就到達了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白石屋村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居住著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成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蜿蜒,西面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幽靜。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莊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 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當時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干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簡陋的民房里,由團員李林(原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刪減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打黃沙會》的歌詞創作而成的民歌《反對黃沙會》,很快就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村莊里還有一棟小茅屋是當年《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想當年八路軍就是憑借這隱蔽幽靜的小村莊,用這些印刷物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
歌曲一經傳出,便以其通俗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之后又流傳到華北、東北的各抗日根據地。
后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做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對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后,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改用新詞,方成今日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匯演時,當地的民歌歌手韋友芹用她那甜潤的歌喉演唱《沂蒙山小調》,受到了陳毅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后被錄制成唱片,又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
1999年,費縣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將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的詞曲作者記錄下來以啟后人,并邀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的紀念碑文,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盡管有人考證說此歌原曲調是東北民歌,但無可否認沂蒙山小調是從臨沂的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流傳出去的,這一點是鐵定的事實。
旅游小貼士
白石屋村的生態環境極好,純凈天然,野氣十足,盛產板栗,經過建國后多年的保護和開發,已先后獲得“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等美稱。臨沂市將其列入蒙山旅游開發總體規劃,修通了從塔山森林公園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與被旅游專家譽為“天下一絕”的沂蒙石林、指動石,風光優美的塔山森林公園、望海樓,還有記載著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一幕的大青山突圍戰紀念地等,連成了一條融奇特景觀、生態旅游、革命傳統教育旅游于一體的旅游線。
特色菜肴
干菜燜肉、南瓜金香玉、金絲腌肉、過橋多寶魚、糟香對蝦、脆皮乳鴿、上品明爐驢肉、醉雞等臨沂名小吃。
周邊景點
費縣歷史悠久,境內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遺址一百五十多處,國家二級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幣等館藏文物兩千多種,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留下的詩文和米芾、秦觀等歷史名人留下的墨寶,薛莊鎮還是全國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
此外,這里還有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旅游區、新四軍軍部舊址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和蒙陰孟良崮旅游區等紅色旅游景點。
交 通
到臨沂有飛機航班,轉大巴去費縣再轉車到薛莊鎮白石屋村;也可先到青島,乘大巴去臨沂,轉車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