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報業托拉斯是當報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現的一種壟斷經營現象。在我國新聞史上,民營報業曾經出現短暫的托拉斯傾向,但由于發育不完整,只被學界稱為“報業托拉斯雛形”。但這種現象的出現及發展均能透視民國報業發展狀況乃至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其中一些舉措對我國現代報業經營管理也不失啟迪。對此,筆者通過梳理十年來(2003~2012年)關于中國民營報業托拉斯現象研究的文獻,試圖在這些研究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和新的探索。
關鍵詞:報業托拉斯;中國民營報業;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2-0052-02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報業集團相繼誕生,從最早掛牌的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到各地報業紛紛組建報業集團,我國報業開始從粗放式經營向規模式轉變,并逐漸形成了今天跨地區、跨媒體的趨勢。其實,我國報業集團化發展趨勢可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隨著資本集中,報紙企業化經營的進一步趨勢就是擴大經營規模,形成報業公司和報團,雖然這些報團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報業托拉斯產物,最終也在時局發展中趨于破產,但這一現象也反映出民國報業的短暫繁榮。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學界對托拉斯現象的產生和結果都有細致分析,并初步達成意見共識。我們也發現,報團為了做大、做強,采取的一些措施對當下報業集團的發展仍有借鑒意義。
一、文獻收集情況概述
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對“報業托拉斯”進行關鍵字搜索,檢索顯示有303條結果,其中期刊類資料174條,碩博論文54條,會議記錄24條,報紙類資料51條。根據研究主題,將上述文獻進行相關性篩選,最后留下2003~2012年十年間的文獻資料共21篇。此外,刊登于1986~1991年《新聞研究資料》上的四篇文獻對該項研究有重要參考意義,后來諸多研究也是在其框架下展開,因此這幾篇文獻也被納入了研究范圍。在近十年來的文獻中,大致發現如下特征:首先,除了2004年沒有相關文獻外,其他年份均陸續有文獻出現,并且每年都有1~4篇,可見學界對報業托拉斯現象的關注是持續且不斷深入的;其次,文獻出現時間最集中的是在2008年以后,每年都保證有2、3篇,其中2012年有4篇之多。分析看來,2008年遇改革開放30年,業界多關注報業市場化改革中的發展變化,尤其是經營管理方面。2012年有兩篇論文是較宏觀地論述報業托拉斯產生背景的政治環境、民營資本與報業市場結構等問題,相較其他年份以個案為主的研究顯得更具總結性,也考慮到與時俱進,對現代報業經營管理有所啟發。
除上述文獻,并未發現有與主題直接相關的專著。只是在一些通史類著作中談及民國報業托拉斯現象,比如黃瑚《中國新聞傳播發展史》敘述了民國報業托拉斯道路破產始末;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則介紹成舍我辦報經歷。此外,便是一些涉及到特定史實的專著,如宋軍的《申報的興衰》,談到過《申報》收購《新聞報》事件。這些著作并未對報業托拉斯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二、個案研究為主要方向
1.多數研究著眼事件再敘
在21篇文獻中,有16篇是個案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成舍我“世界”報系、張竹平“四社”、史量才收購《新聞報》股權風波等。其中,關于上海報業托拉斯現象的研究多以秦紹德的《上海資產階級商業報紙發展道路》、《上海<新聞報>股權風波》,以及謝國明的《汪氏兄弟反對報業托拉斯事件》等文獻為研究基礎。秦紹德認為,上海報界在幾家大報完成企業化過程后,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出現了報業托拉斯化的傾向。這里之所以稱之為“傾向”,是因為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的報業資本弱小,企業化進程起步晚,并沒有形成像樣的報團,只不過是報業資本相對集中[1]。
近十年的論文多是在這個范式下展開,認為民國時期報界集團化發展傾向不過是“托拉斯”雛形,并不是西方嚴格意義上的托拉斯,因此也存在破產的隱患。在開展研究時,學者們樂于選擇個案做敘述和分析,他們將注意力放到被認為具有托拉斯傾向的事件上,著眼于事件發展過程,力圖揭示“托拉斯”未成氣候的時代原因,但更多的情況還是把筆墨放到再現事件始末上。
例如對成舍我報業托拉斯嘗試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成舍我本人的生平和辦報經歷上。唐芬在《舍我其誰: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托拉斯夢》一文中,著重介紹成舍我為實現新聞托拉斯雄心所做的系列努力:從成舍我成功創辦“世界報系”,到游歷歐美、萌發做報業巨頭的雄心,再到抗戰勝利后創辦“中國新聞公司”,最后由于國民黨當局查封等原因,成舍我的夢想破滅,陳陽在《成舍我的兩個效益思想》一文中,則以成舍我關于報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思想的博弈為線索,穿插起成舍我整個報業活動,敘述了他的托拉斯實踐之路。
2.個案選擇集中事件關注不均
16篇個案研究中,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成舍我辦報經歷和經營理念、史量才收購《新聞報》股權風波這兩個事件,甚至不惜重復研究。劉小燕在《中國民營報業托拉斯道路的破滅》一文中概括了幾個報業托拉斯事件,但是集中闡述的也是成舍我的“世界”報系和其托拉斯構想,對于新記《大公報》、張竹平“四社”等典型事件也僅是一帶而過。
那么,研究較少的幾個事件是不是托拉斯呢?曹世瑛在《新記<大公報>是托拉斯嗎?》一文中介紹了新記《大公報》陸續創辦上海版、漢口版、香港版、桂林版的發展歷程,并認為它不能被算作報業托拉斯。“從《大公報》的實際情況看,總管理處與各分館之間的關系,并非托拉斯那種總公司與參加企業間的關系。……而僅僅是一個企業內部管理部門對下屬機構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新記《大公報》只能說是一個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2]”此后,相關研究就鮮有把關注點放在新記《大公報》上的。在十年來的研究中,只有劉小燕在《中國民營報業托拉斯道路的破滅》中提到了這份報紙,但也僅僅是對《大公報》被吳、胡、張三人接手后的發展經歷進行敘述。相較于對成舍我、史量才的研究,新記《大公報》似乎已被定性為非報業托拉斯,沒能引發學界研究興趣。此外,曾擁有“南京、上海、北平、重慶、成都5個分社和日、晚刊共8種的報團” [3]的《新民報》也僅在劉小燕的文章中出現,暫無深入研究。
上海報人張竹平的“四社”顯得更符合報業托拉斯的特點,但是近年來學界的關注也不多。劉小燕在文中認為,“四社”不是資本的聯合,僅是業務上的部分聯合,因此只能被看作是報團的雛形。在二十余篇文獻中,除了劉小燕的文章,提到“四社”的研究只有兩篇。其中一篇是張立勤的博士論文,她在研究1927年到1937年民營報業經營時,主要是圍繞《申報》和《新聞報》進行研究,對于張竹平的“四社”只是一筆帶過,說“這個集合了日報、晚報、英文報和通訊社的聯合體,經濟實力相當雄厚,被譽為‘報業托拉斯’” [4]。另一篇文章是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民國報業大亨張竹平:嘗試建立報業托拉斯》,這篇報刊文章主要是介紹了張竹平辦“四社”的背景、經過和結局。
三、結論及研究啟示
1.分析闡釋已達成共識。在分析報業托拉斯產生及失敗根源時,學者們達成的共識是,民國報界出現集團化現象,只不過是托拉斯雛形。其破產的根本性原因,是因為在工商業不發達、政治局勢混亂的民國時期,報業托拉斯還只是報人的一腔熱血,缺乏實現的基本土壤。
首先,報業托拉斯現象的出現合乎歷史發展規律,具有時代的合理性及必然性。托拉斯是壟斷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報界同樣如此。隨著中國工商業發展和社會進步,辦報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產業,報業壟斷、所有權集中的情況在所難免。此外,報團出現對活躍報業市場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民國時期出現的報團由于穩固性不強,在時局變動中更容易破產。中國報業出現的托拉斯不同于西方的報團,一是沒有發達的工商業經濟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二是容易受到動蕩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個人財富難以得到保護。同時,中國民營報業還需要面對嚴格的新聞統制,生存環境嚴峻。
因此,在沒有穩固的社會環境以及開放的新聞政策的支持下,民營報業想自由發展、做大做強只能是奢望。正如秦紹德所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條件下,上海資產階級報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道路。[5]”雖然報業托拉斯傾向的出現新聞事業不發達的我國,有利于報業形成規模經營和業務改進,但將其放到全國來看,也是必將走向破產的命運。
2.對現代報業經營管理的意義。近十年的文獻,無論是個案還是較宏觀的研究,都旨在總結出一些經驗性措施,以期對現代報業經營管理有所啟發。
首先,報紙大眾化、革新業務。成舍我在報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一些舉措,如報紙大眾化、小報大辦等,對當下都市類報媒都有可借鑒之處。成舍我倡導的“大眾化”報紙和西方大眾化報刊不同,更強調一種“站在民眾立場上的大眾化”[6]。他曾提到:“使全國國民對于報紙,皆能讀,愛讀,必讀,使他們覺到讀報和吃飯一樣的需要……[7]”
其次,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成舍我的辦報原則是“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8]”他認為:“未來的中國報紙,他應該受民眾和讀者的控制。……他在營業方面雖然還可以商業化,但編輯方面,卻應該絕對獨立,不受‘商業化’任何絲毫的影響。[9]”
再次,改進經營管理模式。成舍我的一些措施,如創新經營模式,對報館實行流程化管理、革新營銷手段、危機公關等,對當下報業經營管理都能有所啟發。此外,史量才對《申報》管理模式的持續改進也值得后人學習。
最后,優化整合,提高競爭力。蔡珣玠在《史量才的報業管理措施》一文中認為,史量才報業托拉斯的現代啟示就是:要想保留報紙,促進報業的發展,就需要提高報業自身的競爭力。單一報紙的優勢已不明顯,因而需要報業產業多層次、全方位的發展。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看出該研究已取得很大進步。文獻數量漸漸增多,開始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這些研究的角度較多,敘述也有理有據。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過多的筆墨放在史實的再敘述,缺少深層次的分析;其次,研究成果同質化現象嚴重,研究個案選擇過度集中,模式化痕跡較重,且缺少新的突破;再次,對民國報業托拉斯現象的現實啟示,目前已經有一定研究成果,但也還需要進一步分析闡釋。
參考文獻:
[1]秦紹德.上海資產階級商業報紙的發展道路[J].新聞研究資料,1991(2).
[2]曹世瑛.新記《大公報》是托拉斯嗎?[J].新聞研究資料,1989(3).
[3]劉小燕.中國民營報業托拉斯道路的破滅[J].新聞大學,2003(4).
[4]張立勤.1927-1937年民營報業經營研究——以《申報》、《新聞報》為考察中心[D].復旦大學,2012.
[5]秦紹德.上海資產階級商業報紙的發展道路[J].新聞研究資料,1991(2).
[6]謝平.辦報辦學 舍我其誰——成舍我與他的報業生涯[J].新聞與寫作,2009(4).
[7]成舍我.我們的宣言[N].立報,1935-09-20.
[8]陳陽.成舍我的兩個效益思想[J].新聞愛好者,2007(5).
[9]李磊.一篇反映成舍我辦報思想的重要文獻[J].國際新聞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