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腐敗”是官話的一種延伸現象,其危害性與經濟腐敗一樣不容忽視。這不僅產生了惡劣的輿論影響,而且不利于我國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新聞敘事的話語研究角度試圖去發現語言腐敗形成的要素,只有通過規范權利的使用,詮釋新聞的真實性,正確增加大眾的話語權,才能不斷防止“語言腐敗”的產生。
關鍵詞:語言腐敗;新聞敘事學;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2-0036-02
“腐敗”是政府官員為私利而不正當的濫用公權的行為,但腐敗定義中的“利”不一定是經濟利益,經濟腐敗并不是腐敗的唯一形式,腐敗存在于方方面面中,司法上、政治上都可以有它的產生,這是將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結果,本文所闡述的“語言腐敗”就是腐敗的一種,但是不易察覺。
一、什么是“語言腐敗”
美國作家喬治奧維爾在1946年寫的《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該文章同年收錄在其著作《shooting an elephant and other essays》中。在這篇文章中“decline of language”“decay of language”各出現一次,正是我們所說的“語言腐敗”[1]。
在我國,大眾對于“語言腐敗”這個詞還是有些陌生的,聽起來很新鮮,但若是用“官話”這個名詞,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官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中國歷代各官方所訂定之主要通用語言,二就是指它的引申義,當官者的一種言語中所帶的腔調,多是指官員說一些沒有實際作用的空話套話。在我國真正讓大家知道“語言腐敗”,應當是2012年4月21日,張維迎在“2012年中國綠公司年會電視論壇”所做的主題演講上,他解釋了所謂語言腐敗,“是指具有話語權的人出于經濟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目的,隨意改變詞匯的含義,甚至賦予它們與原來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義,操縱人心。語言腐敗的典型形式是冠惡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惡名。[2]”
語言腐敗可以說是官話形式的一種延伸現象,其危害程度更大,我國政府的職責是為人民服務,倡導的是為百姓辦實事,近幾年國家對于廉政建設工作的力度更是有增無減,廉政建設工作不僅僅牽扯到經濟上的貪污腐敗行為,或是個人生活的混亂,也包括我們所提到的語言腐敗,而大眾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語言腐敗經常出現在各種新聞發言中,或是領導針對某些問題的回答中,因此從新聞敘述的角度語言腐敗進行研究,是有指導意義的,雖然理論水平不高,但從實際現象分析,探討成因,對于問題的解決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二、從新聞敘事學中的話語研究看“語言腐敗”形成要素
在社會里擁有話語權,可以產生較大影響力的通常都是意見領袖,而新聞是傳達信息最有利的渠道,新聞敘事學主要是揭示新聞是如何通過敘述方式來表現新聞本質的,是研究新聞敘事的本質、屬性、功能和形式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包括一切新聞敘事作品和新聞敘事行為,特別是承載一定信息的符號如何更好地表現傳者的認知態度、意圖等等[3]。通過新聞敘事的話語研究就可以發現語言腐敗的形成要素:
1.敘事聲音。敘述文本的講述者,也就是體現在文本中的聲音,新聞報道的是消息,是客觀真實的[4],但是新聞敘述人的不同,價值觀不同,對事情的建構敘述的內容就不一樣。巴赫金和福柯擴展了話語的外延,他們用話語的關系解釋了所有的社會現象,但從話語權的本質出發,是指在“言語交際中言語表達者擁有的以話語為媒介,以獲得現實影響力目標的表達機會”[5]。新聞的話語權掌握在發言人手里,都是該領域的代表人物,他們具有權威性,因為媒體的性質,又擔當著意見領袖的作用。他們不僅有表達話語的機會,還可以通過表達得到現實影響力,就會有人是想通過話語獲得某種權利。自媒體的時代,使得敘述聲音有來自官方的,也有來自民間的,雖然兩個輿論場的力量都很大,但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發聲,往往是官方的影響力更大。但受眾希望得到消除不確定性的信息,而真正獲得信息的真假性,實效性,并不是受眾能控制的,兩個輿論場都很重要,每一種語音都包含著自身價值判斷和道德含義。同時,互聯網的推動輿論力量的快速成形,聲音的多元化,很多時候受眾很難辨別出聲音的真假。
2.事實構建的字詞。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就像下棋,英國語言學家霍克斯說過“象棋的規則可以說是高于并超越每一局單獨的棋賽而存在的。然而,象棋規則只是在每一盤比賽中的各棋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才取得具體的形式。”語言也一樣,語言的本質支配著言語的表現的本質,言語則是語言的各種表現和具體存在。新聞敘事不同于文學敘事,它是人類運用一定的語言系統敘述、重構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它的編碼方式滿足的是人類對新聞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話語類型——新聞話語。新聞敘事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是新聞話語,并通過對新聞話語結構特征的認識, 來確認新聞敘事對于文學敘事的獨立性。舉列來說,在我國文革期間,語言腐敗就已經出現。摧殘人性、毀滅文化的行動,說成是“文化大革命”;把政敵說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整人說成是“整風”;把不經正當法律程序就剝奪人的自由的監禁稱為“勞動教養”;把任何反對他們的人說成是“反革命分子”,把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文化說成是“崇洋媚外”[2]。這些詞本身的意思與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已經偏差很遠,字詞間雖然沒有改變,但建構出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
3.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種價值、信仰和意見體系,是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思想。擁有話語權的人或組織,在表達自己思想時,試圖以意見領袖的身份來引導受眾,語言是抽象的符號系統,符號和符號結構性的組合在一起,表達不同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交際中有著系統性和復雜性。巴赫金認為,交際賦予了語言真正的生命。而新聞話語主要是傳達信息,不同的是,掌握發言權的或是那些意見領袖所傳達的第一層面是信息,第二層面是帶有意識形態的決策,這對廣大受眾尤為重要。在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事件發生以后,在追尾事故工作完成搜救前鐵路部就掩埋了事故火車頭,這一舉動本來就很不合理。在隨后的記者招待會上,當記者們追問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鐵路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卻說,為了便于搶險,事故車頭已用于填平事故現場附近的一個泥塘。在解釋完之后還用力的一甩腦袋說了一句,“目前他的解釋是這樣,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一時間,大家都對事故善后發生了質疑,“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成為了網絡流行語,大家還戲稱為“高鐵體”。 騰訊微博上的網友,隨即發動了一個叫“高鐵體造句大賽”的活動,以表達對事故的質疑。簡單的一句話本來是表示“自己完全相信的”,具有肯定意味的句子,結果擁有話語權的發言人在解釋事故原因時卻無形中衍生出了另一層意思,有諷刺意味,令人質疑。
三、語言腐敗的輿論影響
官腔是當官者的一種腔調,在回答民眾所提出的問題時,經常說一些大話、空話、套話,不觸及實際問題,表達模糊,沒有確定到是誰什么怎樣做,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形容詞多,特別是會場上的發言初聽氣勢磅礴,充滿活力,仔細想想卻沒有實際的作用。當官者作為執掌權力的人,學習中央文件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老百姓的問題,為群眾服務,但是中央文件更多的卻成了他們發言的文件詞匯,群眾關心的是衣食住行,聽到的卻是文件的條條框框,這又是官腔的一個特點,為民服務,首先就是要人民聽懂的你說的話,說真實的話,不要含糊其辭,甚至遇見群眾上訪卻推諉,遇見事故處理不及時,出事后只會自我檢討,這是官腔范圍的擴大化,已經上升為一種行為。毛澤東在1942年延安干部會上的講演《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說道,“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隊伍中存在著的一些嚴重的錯誤,是應該認真地克服的。”在毛澤東時代語言腐敗已經出現過,文革帶給我們的是血一般的教訓。官腔是語言腐敗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官腔滋生語言腐敗,“打黑”變成“黑打”,這不僅是群眾聽不懂的問題,已經是腐敗開始產生的問題。而政府的公信力建設也會被削弱,如“高鐵體”一樣,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形成的輿論影響是更多的質疑與諷刺,一旦缺失了對政府的信任,建立起來就很困難。尤其是在網絡環境發達的今天,輿論影響力對個人國家尤為重要,更要注意語言腐敗對社會穩定發展的危害。
四、“語言腐敗”的防治
張維迎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了在社會政治方面的語言腐敗,它的后果會非常嚴重:第一個就是它使得語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導致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大大退化。第二個就是導致道德墮落。第三個就是使這個體制變得高度的不可預測。因此,防治語言腐敗不僅有益于規范的使用語言,更有益于我國健康穩定的發展[2]。首先,防止語言腐敗很大程度上還是在于對當權者的管理。語言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不論是代表高層還是草根階層,保證發言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才能將有效的信息傳遞給別人。雖然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但擁有新聞發言權的人主要還是當權者,集中在那些少數人手里。而且語言腐敗是一種隱性行為,表現為不易發現,造成的后果卻很嚴重。只有規范權力的正當使用,讓每一位發言人正確使用自己的話語權,給受眾一個純粹的話語信息,就不會產生像“高鐵體”這樣的質疑和諷刺。其次,我國在2011年下半年就實行走轉改,改文風正如當年反對黨八股一樣,就是改變會議式的文風,雖然各個報紙上都在不斷踐行著走轉改,但新聞要做到真正深入基層還需廣大新聞者不斷地實踐,講真話講老百姓關心的話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在網絡上草根階層的發言始終沒有主流媒體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國媒體在黨性第一的理念下,更要做到為人民服務,詮釋新聞的生命—真實性。最后,正確增加大眾的發言權。我國的媒體人擁有最直接的發言權,雖然自媒體快速發展,微博的應用而生,使得大眾可以暢所欲言,但引導輿論的還是有影響力的大V們,關鍵時刻扭轉輿論走向,解決問題的還是那些官方媒體。群眾的聲音并不能真正作為主流聲音。但是也應看到,通過微博是開啟大眾發言權的入口,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微笑局長”楊達才的曝光,正是微博反腐的有力體現。所以,學會運用新媒體,真正的發揮憲法賦予每個人的言論自由權,加強對官員行為的監督,從一定程度上防止腐敗。
參考文獻:
[1]丁立福.詳論語言腐敗[J].學術界,2012(8).
[2]張維迎.語言腐敗的危害[N].經濟觀察報,2012-04-30.
[3]新聞敘事學. 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bgj_lH9taXW0a3J0bziiomZ31ChqMD8g62_PcXrMIlVxElIE0u9kumDJgAoBU79L_518TlftmT0MaomXxZDskK.
[4]何純.新聞敘事學[M].長沙:岳麓書社,2006.
[5]趙雅茹.話語權的語言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