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對于聲音文化的研究較少,而聲音紀實活動恰能填補一部分空缺。這種創新項目在國內外已有少數先行者,卻各有各的不同,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基于國家級大創項目“天津聲音紀實”項目,以天津為例,通過文獻、行為、歷史、比較及個案研究的方法發現聽覺文化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巨大前景,聲音地圖能運用到包括旅游業、會展業等在內的文化產業和檔案、有聲讀物中。然而對聲音采集的內容和方法仍存在一些困難,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并解決。
關鍵詞:聲音;紀實;聲音地圖;創新
中圖分類號:J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2-0123-03
借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機會和條件,我們通過天津聲音紀實——“天津聲音地圖”系列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我們提出了“聲音紀實”和“聲音地圖”這兩個概念,并付諸實施,從中我們發現其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義,同時也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本文將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總結,也會對接下來的實施者有一定提示和借鑒作用。
一、天津聲音紀實與“天津聲音地圖”
紀實,是對實況的紀錄或記述,多見于文字或圖片,常以視覺的形式保存。聲音紀實,則是以聲音的形式紀錄生活及其發展與變遷?,F今對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多用書面文字進行留存,卻鮮有研究者從聲音的角度出發。具有特色的聲音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更加便于感受的聲音為載體來紀錄一個地區的文化,會為更多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
“聲音地圖”,是將聽覺感官的聲音與視覺感官的地圖相結合,受眾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地區的形貌,還能聽到與這個地區有關的聲音。同時,在一個城市收錄到的聲音素材,也可以制成聲音紀錄片,既可以傳播,也可以收藏存檔。
2012年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的天津聲音紀實——“天津聲音地圖”系列活動中我們收錄的聲音,既有濱海新區漢沽海濱的風土人情,也有天津“后花園”薊縣山里的云雨鄉音,既有霍元甲故居的西青的精武少年的風采風韻,也有風箏魏傳人老藝人的辛酸堅定,既有街頭藝人的吹拉彈唱,也有地方曲藝的悠長雅韻,從天津站的人群熙攘,到楊柳青的古玩市場,從意式風情街的小資浪漫,到水上公園的激情狂歡……游走在這座古典與現代并存的城市,匆匆記錄下耳邊掠過的聲音。這聲音代表著當下節點所發生的事情,時過境遷便不復存在,就好比再也聽不到早年蒸汽機車進站的隆隆汽笛,也很難尋找曾經花樣層出不窮叫賣的原聲原韻。
對“天津聲音地圖”的設想是,點擊電子地圖上的一個地點就會出現相關的圖片,聽到相應的聲音。比如點擊電子地圖上的“天塔公交站”,就會看到天塔公交站的實景圖片,聽到老藝人演奏的悠長的二胡聲混雜著公共汽車進站和自行車飛馳的聲音;點擊“名流茶館”,就會看到古樸、熱鬧的茶館風情的圖片,聽到戲曲演唱聲合著弓弦鼓點伴奏的節拍;點擊“天津站”,就會看到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龍頭火車站的老照片和改造后的新景觀,聽到世紀鐘整點報時的鐘聲和音樂;點擊“意式風情區”,就會看到具有歐式風情的多彩多姿建筑的圖片,聽到爵士樂演奏和酒吧歌手深情的演唱……就像一張城市名片,昭示著天津獨特的人文底蘊;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這座城市的兒女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生活。
二、國內外聲音紀實案例
目前國內已經有相對成型的聲音地圖,如“哈爾濱聲音地圖”[1],它是一個用于錄音愛好者分享錄音的網站,由哈爾濱碎冰社制作完成。點擊哈爾濱城市地圖上一個個小三角圖標共能聽到將近60處聲音片段錄音,還可看到錄音者的名字、錄音地點、聲音片段簡介等,它把一個環境中不同聲音層疊的層次感表現得非常到位。但作為一個分享錄音的網站,這個聲音地圖缺少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意識,也沒有展示相關圖片,紀實性就會稍弱些。
此外,還有臺灣聲音地圖[2],它按照主題分為原住民、人文、自然、觀光四大部分。它完全由一曲曲音樂構成,每個主題下,每個地點都有相應的音樂,也是一張張專輯,并且形成商業模式,需要購買付費。當然紀實性就更弱了。
英國藝術家彼得·庫薩克(Peter Cusack)曾主持“倫敦聲音”計劃,該項目推出一張收錄了40種最佳倫敦聲音的CD合輯,反響不俗。2005年幾位英國環境音樂家來到中國開展“都市發聲”項目,他們在北京、廣州、重慶、上海安裝“聲音裝置”,收集這些城市的聲音,并面向四個城市的民眾征集“我最喜愛的城市聲音”[3]。彼得·庫薩克出版了唱片《最愛的北京聲音》,呼叫鴿子、街頭叫賣、籠中鳥鳴、胡同的寂靜、街頭藝人,乃至數鈔票和大棗掉落碗里的聲音,被悉數收納,用聽覺還原了新老北京。
對聲音這種文化的保護,國外則重視的多。200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建立了《國家經典錄音目錄》,這個目錄中囊括了很多不同時代的聲音,最早的有愛迪生說話玩偶里留聲機滾筒內的聲音;最近的有愛德華·R·默羅的新聞報道。也有很多,諸如音樂、演講、采訪、自然聲等不同形式的聲音。它以保護錄音為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斯·H·比靈頓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的聲音遺產是這個國家歷史與文化和創造性。這些歌曲、詞語和自然聲音應該給后來人保存下來?!泵绹鴩鴷D書館一直在致力于為該目錄增添錄音,截止到目前總數已經達到350部[4]。英國國家圖書館正式推出了一個互動項目——“大英聲音地圖”,該項目借助于智能電話的語音錄音技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該創新研究項目。參與者只要錄下周圍的聲音,并用標簽或評論的方式簡要描述周圍情況即可。這些錄音及數據將被永久保存。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門主管說:“對于未來的研究來說,找到一種創新并有效的數據收集方式是至關重要的。該大型群眾項目就是要為環境科學研究者們創造一個聲音樣本群體[5]。
加拿大著名作曲家雷蒙德·默里·謝弗(Raymond Murray Schafer)將聲音作為辨別城市特點的標記,提出了“聲音風景”(soundscape)一詞。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謝弗致力于搜集和保存城市里有價值的各種聲音,并探討聲音、人與社會的關系。
三、聲音采集的困難和挑戰
由于受到設備和技術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場聲音采錄的效果,例如錄音中夾雜不可避免的雜音,原音的失真,各種聲音混雜缺乏層次感等等,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演進而進一步解決。
除技術上的困難以外,更大的問題來源于采集聲音的內容,也就是究竟該采集什么樣的聲音呢?什么樣的聲音又值得保存?
聲音伴隨著人的每一分每一秒。在生理構造上,眼睛可以靠眼瞼來睜開或閉上,而耳朵卻沒有“耳瞼”,因此總是對聲音開放。在走訪采錄聲音素材的時候,環境中的聲音多種多樣:蟲嘶鳥叫,人聲車鳴,大到雷鳴風嘯和工業機械的巨響,小到風吹草動和計時器具的微音,還有動聽的樂音以及嘈雜的噪聲。什么樣的聲音才是有天津特色的?是該單純的錄下高保真的一種聲音,還是應該讓聲音和它所在的環境融為一體?每一種聲音是否都有具體的代表和意味,還是只作為單純的客觀記錄?
2013年2月,英國試驗音樂人凱芙·馬修斯曾經來上海為作品“聲音床”采集聲音,構成它的元素,是來自圍繞在她周遭的聲音:尖銳的喇叭聲、空調機的轟鳴、茶館斟茶聲、路旁交換著瑣碎心情的上海話,而她最喜歡的,是飛機從頭頂上空飛過留下的聲音。她說,“我并不對城市里典型的那些聲音特別在意,而更專注于感受,是以我自己的感受來表現這座城市。它們是性感、放松、有趣的,是其他人都不會有的獨特感受。即便你躺在這張床上,也不一定就知道這是上海的聲音,但他們卻是都來自上海?!比欢缢稳莸穆曇粼撛鯓愉浺?,又該怎樣展現呢?這都值得進一步探討、仔細思索并反復嘗試。(是否應該有腳注)
我們的項目在采訪《津門曲壇》雜志主編王小軍女士時出現過一個特殊的情況?!督蜷T曲壇》是曲藝愛好者王小軍創辦的一家民辦公益性雜志,我們在王小軍家中對其進行了采訪。王小軍在家中收養了幾條流浪狗,小狗因為我們這些“陌生人”的到來一直在叫,狗叫聲也就隨談話聲和唱戲聲一并錄了進去。誠然狗叫聲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我們要表達的主要聲音,但是狗叫聲的存在無疑增強了真實性,也為原本的“主聲音”增添了一層新的涵義。
四、聲音紀實活動的機遇和前景
實施“天津聲音紀實”這個項目,是希望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和紀錄天津的區域文化,通過“天津聲音地圖”使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天津及其文化,并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另外,此項計劃旨在保護這個歷史古城的文化精髓,紀錄屬于百年天津的特色聲音代表。研究成果還可作為天津的歷史資料保存,為資料庫和研究天津歷史、發展、文化、民俗的學者提供研究素材和參考。
真實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沖擊力,這是“紀實”的魅力。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聲音紀實活動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聲音,它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聲音作為一種聽覺文化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前文提到的雷蒙德·默里·謝弗就是聽覺文化研究的一位奠基人。他是加拿大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文化學者和環境思想家。他和其在溫哥華的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同事巴里·楚拉克斯(Barry Truax)和休德加得·威斯特坎普(Hildegard Westerkamp)等,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著手“聲音的風景”(soundscape)、“聽覺生態”(acoustic ecology)理論及實踐,關心聲音文化本身的結構和變化,而不是狹義的音樂,為后來逐漸成形的聽覺文化研究開拓出了話語領地和關注聽覺問題的方式。謝弗的研究動機是歷史地考察不斷變化的“聲音的風景”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可以被看做是聽覺文化研究的總體動機?!奥曇舻娘L景”概念的提出,就是將聽覺的感受放入到人所棲居的生態文化中去考慮。謝弗提醒人們,具體的聲音風景如同建筑、風俗和服飾一樣,標示一個地域社區的特征。不幸的是,越來越多的音景風貌已經完全或瀕臨湮沒于同一化的都市模糊音景里,其基準音是無所不在的交通噪音。如此,當環境的、美學的、文化保護和現代文化批判的價值介入時,問題就上升到了“聽覺生態”(Acoustic Ecology)的層次?!奥犛X生態”研究是基于環境主義、生態主義價值觀而對聲音風景所做的審美和文化批判[7]。可惜的是,目前國內對于聽覺文化的研究寥寥無幾,它還沒有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視野,聲音、耳朵和聽覺問題很少變成理論焦點。
目前城市聲音地圖出現了新的應用。一款新面世的高科技產品能滿足聽覺愛好者的需求,Listen Here是一項為游客推廣旅游目的地的特殊項目。按照設計師Nicola Hume 的設想,當地人把便攜式錄音設備放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把錄下來的聲音匯總整理到同一臺播放器上。然后再將這臺播放器設立于城市中心,并配有可觸摸地圖。當游客觸摸某一地點,耳機里就會傳出在此地記錄下的聲音[7]。由此可見,城市聲音地圖對于旅游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天津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若能將聲音地圖應用到各大景點中,極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對于曾經門庭若市如今卻門可羅雀的茶館、戲院等地方,聲音地圖還能讓人直觀地聽到陌生卻耐聽的津門傳統戲曲,這無疑會對天津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有一定推動作用。城市聲音地圖不僅僅可以用在旅游城市,伴隨著它在旅行者口中的傳播,未來在各大城市都有可能普及,聲音紀實活動同樣能普及到更多的城市,還可制作出中國城市聲音地圖系列。同樣,在會展業等文化產業中,在資料、檔案的品類上,在以聽覺為途徑的有聲讀物開發中,聲音紀實都有其獨特的應用前景,都有其不同于文字、圖片甚至實物等的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參考文獻:
[1]哈爾濱聲音地圖[OL].http://www.icebreaking.org/sound/map/.
[2]臺灣聲音地圖[OL].http://www.heartaiwan.com/map_index.jsp.
[3]崔衍.閉上眼睛,聆聽海上花開[J].上海采風,2006(2).
[4]張紅超.聲音遺產Parliament樂隊1975年發行的瘋克樂傳奇專輯Mothership Connection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家經典錄音目錄》[N].第一財經日報,2012-05-30.
[5]容若摘編.捕捉大英的聲音[N].陜西檔案,2011(2).
[6]王敦.聲音的風景:國外文化研究的新視野[J].文藝爭鳴,2011(1).
[7]呂淑鳳摘編.城市聲音地圖,讓旅行變得不一樣[J/OL].互聯網周刊,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