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古的笛聲
1987年12月,當悠揚的民歌《小白菜》從一支古代的七孔骨笛中傳出時,在場的人都興奮了,“8400多年前的樂器發出天籟之音啊。”賈湖文化專家張居中說,“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能演奏的樂器實物。它的發現,證明我國5聲和7聲音階遠在8000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賈湖遺址位于河南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東的一片空曠田地里。據介紹,在賈湖遺址5.5萬平方米的重點保護區內,前7次發掘面積僅為2700多平方米,但已出土珍貴文物近5000件。
1987年5月,當時尚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職的張居中等人,在賈湖遺址第7次發掘清理中,發現一支完整無損的骨管。這支骨管管身有7個大小完全相同的接音孔和一個小孔。經研究,賈湖骨笛是用丹頂鶴的尺骨制作而成,一般長度20多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刻孔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多,分別能奏出4、6、6、7聲音階,早于半坡陶塤和河姆渡骨哨兩三千年。經過測試,賈湖骨笛能夠吹奏出《小白菜》《燈歌》等多首民歌。
“舞陽骨笛出土了將近30多支,比較完整的有10多支。目前一支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一支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其他都收藏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舞陽博物館館長朱振甫在接受采訪時說,“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也是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的一件。”
有心人的發現
賈湖遺址的發現,繞不開兩位有心人。1961年被下放到賈湖村勞動的前舞陽縣博物館館長朱幟,在村東頭坑洼地里,發現了暗紅色被燒制過的破碎陶片。職業的敏感,讓朱幟意識到這可能是古代文物碎片。隨后,他又在附近發現了一些類似紅燒土的陶土碎塊和類似骨頭的器物,而這些常見于古聚落遺址中。鑒于手頭資料有限,朱幟將秘密深藏心里,直到離開賈湖村。
18年后的1979年春天,賈湖村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在村東勞動時,發現了幾件被打磨成刀刃的石頭,隨后竟然還發現了幾個較為完整的陶壺。這些是不是文物?該如何處理?賈建國想到了曾在村里勞動的朱幟。多年后,朱幟的兒子、現任舞陽博物館館長朱振甫提起遺址往事,興奮地說,“賈建國帶來的文物,令我父親激動不已。雖然父親當時無法斷定這些文物的年代,但陶壺還是帶來了線索。”
在對沒有文字記載的新石器時代進行考古研究中,陶器是判別古人類年代和社會發展情況的古文化發展的重要證據之一。賈湖村處在黃淮海大平原多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祥地,仰韶、龍山、二里頭文化,距今都有大約四至六千年的歷史。朱幟通過賈建國帶來的陶器,逐一分析判斷。
“后來,我父親發現送來的陶器,非常像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文物。于是,他大膽地將自己的發現撰寫成論文,發表在河南省文物期刊《中原文物》上,并向上級進行了匯報。”朱振甫說,當時正值全國第二次文物大普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文物專家周道到賈湖實地考察,并確定賈湖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9000年前,生活在中國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創造出的文化,超乎現代人的想象。其稻作文化、音樂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當發達,表明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考古專家在對舞陽賈湖遺址進行的7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和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并將這一類型的考古文化定名為“賈湖文化”。
2001年6月,國務院將賈湖遺址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賈湖遺址的發現被評為20世紀全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2013年9月27日,賈湖遺址第8次發掘工作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