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我們的手,在一尺開外,手上面的紋路我們可一目了然;然而我們將手移近,漸漸地就變成一片模糊了。人自己看自己不是更近嗎?所以,人目短于自見。
《韓非子·喻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人的眼睛能夠看到百米之外的事物,卻看不到距離它最近的睫毛,這是一個鐵定的事實,昭示著人的智力的永恒誤區,即古人所謂目短于自見,智短于自知。聰明的古人將“人睫不自見”引申到“智短于自知”上。我們自以為了解最多的,其實也許恰恰了解得最少。譬如,對別人的缺點和毛病,我們看得多么清楚而苛刻,但對自己的毛病卻視而不見。正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由此聯想到,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奸佞,如李林甫、秦檜、魏忠賢……為什么那些君王對他們竟無察覺呢?其實恰恰是,他們終日環伺在君王周圍,已成為那些“智之如目”的君王們的“睫”了。
其實,我們有時連自己的優勢和潛能都看不到,所以古時的千里馬要靠伯樂去識別,于是就有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嘆。自知是難的。人類的智慧,所難的不在于看清別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老子才把自知看成很高的智慧,即所謂“自見之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