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當:看了電視購物節目后被忽悠,有人6次共被騙13萬元
在湖南長沙從事媒體行業十多年的衡陽人李根,可謂見多識廣。但即便是這樣的人,仍不免著了電視購物的“道”。
2012年6月的一天,李根看到某衛視頻道的一欄電視購物節目。“我在節目中看到一種叫‘芭啦芭啦透脂爽’的產品,稱效果很好,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電話過去,想買一瓶先用用。客服問明情況后,說讓專業人員回復。過了沒多久,一個女的打過來電話詢問情況。我說買1瓶,她說3瓶一個療程,1瓶看不到效果。”
“當時那個女的很熱情,并說有專業老師指導。然后我就訂購了。貨到后,我看到生產廠家在廣州,過幾天又來個電話也是廣州的。對方詢問使用情況,我說抹了幾天不管用。對方告訴我,她是專業的輔導師姓許。接著又問了我一些身體狀況,還說我是肥胖抵抗力損傷,所以才這么胖。而肥胖抵抗力損傷的原因是體內有毒素,要排毒,不然瘦了也會反彈。”
李根有些懷疑,但在“許老師”的軟磨硬泡之下,加上可以貨到才付款,李根再次動心,又讓對方快遞“排毒”用品過來。
3天后,李根收到產品,至此他已經花費了近2000元。“排毒”產品有多種,其中有些外包裝上一個字都沒有,里面的一個小紙包上面寫著英文和韓文。“她們事先跟我說,有韓文的是貼在腳心的,用幾天后就會顏色變淡,就是你的毒素都排出來了。如果用兩到三天還是黑的,就是毒素太多。那時候我用了兩三天,發現還是黑黑的,她聽到就很‘驚訝’,稱毒素太多,要加大用量。”
接下來,對方又不斷提醒李根要繼續購買排毒貼片。但李根發現,那個貼片只要沾水就會變黑,頓時覺得自己被騙了。于是李根開始上網搜索,發現有很多人跟自己遇到的情況很像,他便建了一個“打擊偽劣產品”QQ群。如今,這個群的人數已近200人,來自全國近20個省、自治區。在這些人中,河南小曹的情況頗具典型性。她前前后后一共被騙了6次,總計金額逾13萬元。
2012年4月30日,小曹通過電視購物花398元購買了一個潔面儀、一袋美白產品和一瓶祛痘化妝品。“過了幾天就有一個廣州號的座機打過來,說是售后人員,問我效果怎么樣。我就說一點效果都沒有,對方說是我皮膚吸收不好,可以給我配一套合適的,需要1280元。”
新配的這套產品來了,和李根收到的一樣,也是貼腳心“排毒素”的,“效果”依然明顯——顏色變黑很嚴重。對方的“專家”稱小曹身體里毒素太多,要繼續加大用量。小曹第3次交了2900元,第4次交了2.6萬元。“第4次交錢后,他們說我體內還有毒素,而且淋巴管道堵塞,如果不疏通就會得淋巴癌。說得我更害怕。于是第5次又交了4.5萬元,后來第6次又花了5.48萬元。不但把家里的儲蓄都用光了,還借了很多錢……”
廣東江門小葉的情況,和小曹的情況十分相似,但不同之處在于她使用了這些東西后身體有了變化。“先買了潔面儀。我堅持用了一個月,臉上起了紅色的點,好像斑痕,我就把它扔到一旁了。”但2013年10月,小葉在“專家”游說恐嚇下,開始不斷購買并使用“專家配方”。“使用后,我發現在肚臍上方長出一粒硬硬的東西,也不知是什么……”最后,小葉花費了總計4萬多元,她為此瞞著丈夫借了很多錢。“兩年來,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常常在夢中嚇醒……”說起這些,小葉多次泣不成聲。
內幕:技校或高中畢業生冒充“專家”,推銷的產品價格隨便開
“這么多人被騙了,但沒人知道被誰騙了,我一定要把騙子找出來。”李根通過各種辦法尋找對方隱蔽的辦公地點,但一直沒有收獲。
其后,兩個關鍵人物加入了“打擊偽劣產品”QQ群——她們曾在此類騙子公司工作過。她們根據李根的描述判斷,李根購買保健品的公司,就是她們曾經工作過的廣州安某商品信息咨詢公司。曾在該公司工作數月的小林(化名)揭露了公司運作的內幕——
“進公司后培訓一個星期,主要熟悉公司正在熱賣的一些產品,包括保健品、減肥藥,還有防脫發的,美容美白這些。基本上能在購物電視上看到的產品,都是這家公司在做。培訓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全國80%通過電視購物銷售的保健品、減肥藥,都是來自我們公司。’還教我們怎么跟客戶說。打電話銷售時,我們是對著稿子去讀。”
小林表示,她們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營銷手段”就是“下危機”。“‘下危機’一般就是說對方身上可能有很多毒素,不排出來危害大,讓顧客覺得不買就會死。然后再告訴他怎么做,就像拯救他那樣,客戶就會買你的東西。客戶答應要買我們東西了,要首先告訴所在那個組的組長。組長會跟物流部確定,東西就給客戶寄過去,像一條流水線一樣。我們隔幾個月就會換號碼。我最多一天打過將近100個電話,工作從上午9點鐘到晚上5點半。”
“所有專家、培訓師都是騙人的。一名所謂的專家只有初中學歷,但他告訴我,‘你就跟客戶說你是教授、專家,客戶又見不到你。你只要口氣硬,客戶就會相信你。’”
小林說,產品價格都是電話推銷員們隨便開的:“假如說我給你推銷一兩次減肥藥,你花了已經四五萬元了。公司給的稿子和電話術語就讓我說,因為你胖的時間長了,身上毒素比較多,這次開的量要加大。但對于價錢是沒有規定的,我可以說2萬元一個療程,也可以說是5萬元。如果客戶迫切想瘦的話,錢很容易到手的。”
但小林和她的同事們很少看到產品。“培訓的時候見過產品,工作后就沒見過了。就電視廣告那些,芭啦芭啦透脂爽、白大夫、檢驗儀等,品種挺多的。但具體是什么配方,并沒告訴我們。他們招聘的門檻很低,大多是高中或技校畢業,但進去之后就隨便冒充各種‘專家’了。”小林說,現在電視購物管得嚴了,公司已經把相關視頻放到網上,主要通過網絡來“攬客”。
求和:公司委托說客求“私了”,“只賠你一人其他人別管了”
據小林介紹,安某公司在廣州共有5個辦公場地,每個地方都有數十到數百人不等,公司高峰期時有1000多名員工。李根隨即根據這些信息,找到安某公司并與對方展開交涉,結果不久便有說客上門——
“2013年6月26日,我回長沙時就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廣州安某商品咨詢有限公司是他婁底的朋友搞的,并約我當晚吃飯。席間,他說婁底那個朋友剛接手不久,幾個朋友合伙投入800多萬元,希望我不要報道此事。”李根介紹道。
“我說我自己就是受害者,只要把我QQ群里的受騙者全部賠償到位,我就不報道了。他讓我計算群里多少人,共需要多少賠償。當時群里才20多人,共計12萬元左右。”李根說,每進群一個受騙者,他就會讓對方把被騙經過和金額寫好發給他。
“他隨后到另外一包廂與朋友商量。幾分鐘后,他回來說,只賠償我一個人的并讓我把QQ群解散。當時我沒有答應,他再次去另外的包廂……在我準備起身走人時,他回來表示,給我2.2萬元賠償,只賠你一人其他人別管了。當時我沒有同意就走出包廂,他隨后跟來,在我進電梯時,他迅速丟進一個袋子。我正準備把袋子退回去,電梯已經關上。”
到車上時,李根發現袋子里有個信封,里面是2.2萬元。“第二天,我把這錢分給群里受騙最可憐的3位女孩子,她們分別來自江蘇、河南、廣西,實際上我自己只得了7000多元。而我被騙的和為了找騙子公司所花費用,遠遠超過這個數目。”
破局:公司稱不負責銷售,警方對此展開調查
2014年3月初,記者根據線索,和李根一行找到了廣州安某公司。該公司位于廣州大道某寫字樓上,門口沒有任何標識,連名字都沒有。盡管是大白天,所有的窗簾卻全部掛起來。龐大的辦公室里有數百個卡位,共有約40到50人在忙碌地工作——按照電腦上的電話簿不停撥打電話,推銷著各種瘦身或排毒的東西,整個現場聲音嘈雜混亂,所有工作人員都戴著耳麥。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只是負責咨詢工作,打電話的工作人員都是廠家派來的。“我們就是提供場地、設備,廠家派人過來接線。有一部分人員是我們公司配合他們進行招聘的,具體銷售方面我不了解。”
但記者隨后在現場看到了已經簽署完成的用工合同,由電話推銷業務員和該公司雙方簽訂,并沒有寫明是跟廠家聯合招聘等。一名在里面工作已長達半年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所有的人都是這家公司招聘的。該公司負責人曾稱生產“白大夫”系列產品的公司是其重要合作伙伴,并專門派人在此接線,但“白大夫”生產商廣州澳大公司相關負責人直接告訴記者:“我們與這家公司沒有任何合作,類似假冒我們產品的公司在北京也查出過。”
記者在現場沒有看到任何有關產品,只有一本該公司正在售賣的商品的宣傳冊。那么李根所購買的芭啦芭啦透脂爽來自何處呢?根據其包裝上標注的地址,記者來到廣州白云區藍柯化妝品公司。但藍柯公司的質檢人員朱小姐明確告訴記者,那瓶東西根本不是該廠生產的,“只是盜用了我們公司的名字”。
日前,記者經工商查詢發現,安某公司在工商注冊時僅僅注冊了一個“個體戶”的身份。目前警方已經對此展開調查。
(據《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