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涉企業行政審批事項改革成為社會熱點后,公眾開始把目光投向關乎人們日常生活的行政審批事項——證件多、辦證難問題。2014年年初,在地方“兩會”上,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提交的提案,梳理了各類證件、證明數百個,并制作了長達3.8米的“人在證途”畫卷,直觀展現出中國人辦證的繁冗和不易。有學者認為,除了辦證過程中的各道門檻,有的背后是利益作祟,每個證件功能單一也是造成“證多多”、辦證難的原因。目前,有的地區正在推行部門之間信息共享,但愿“一證通天下”能早日到來。
“人在證途”,一生要辦400多個證
“不是在辦證,就是在辦證的路上”。這是網民對“證多多”的調侃。
一個中國人一生要辦多少個證件?答案是400多個,其中常用的證件、證明有103個,有的地方連收割玉米、焚燒秸稈都要辦證。這是曹志偉組建的大學生調研小組和廣州市政協兩個專委會調研數月后梳理出來的。
辦證從娘胎里就開始了。出生前,需要辦理準生證;出生之后,要辦出生證、疫苗接種證、戶口本;讀書時要辦學生證、學位證和各種考級證書;就業還有就業證、社保卡、醫保卡、職稱證、職業資格證等;退休了,要辦退休證、老人證,有的單位還得開一份活著的生存證明,才能領退休金;死了也不能消停,要辦火化證、死亡證明、骨灰存放證等。
這些證件、證明,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為“證”實在太多了,許多證件也許你從未見過;熟悉,是因為不管你樂不樂意,都必須接納它、了解它。
廣州小伙喻先生在買房時被告知要提供未婚證明,他一下子懵了?!拔抑澜Y婚證,沒想到未婚也還要證明。跑下來才知道也是民政局給辦,憑辦證人所在單位出具的證明和辦證人的戶口本、身份證辦理。我不明白這個證明的意義在哪里,再說單位又如何確證員工的婚姻狀況?”
來回蓋章送材料,累人累心跑斷腿
“證多多”倒在其次,辦證難卻是累人累心。2013年,一名“北漂”小伙子為辦護照,在北京和河北老家之間來回跑了6趟,累計行程3000多公里,結果證還沒辦成。
“荒誕”的遭遇也發生在廣州市民身上。一對結婚40多年的新疆籍老夫婦住在廣州,因為要幫兒女購房做擔保,需要出示已遺失多年的結婚證,由于兩地有關部門的信息不能互聯,必須回新疆補證。民政部門考慮到他倆年紀大腿腳不方便、來回費用高,提出一個建議:不如在廣州重新結一次婚、再辦一次結婚證。建議有一點荒謬,但是出于好心。
同樣在廣州,挺著大肚子的陳女士為了辦個計生證,來回跑了好幾趟。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辦一個計生證竟然要找8個部門、蓋13個章、經16道手續,最少需19個工作日。
具體說來,需要夫妻雙方街道、社區居委會、所在單位在生育一孩申請表上蓋章,再由準媽媽在懷孕3個月后去社區醫院抽血、化驗、產檢、辦理圍產卡,參加計生部門一星期只有兩天開放的現場婚育課,取得聽課證后,還要在網上答題通過考試,再帶上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聽課證、圍產卡等回到街道,才能取得計生證。
根據廣州市政協和曹志偉的調研,辦理103個常見證件,需要經過18個部委局辦,39個處室、中心、支隊和所審批,蓋100多個章,還要繳費。更麻煩的是,證件不是想辦就能辦的,需要提交各種證明材料,在不同部門,同一證件、證明材料往往還需要重復提交。據統計,在辦理103個常見證件過程中,戶口本要提交37次、照片50次,身份證則多達73次。
“證多多”、辦證難,不僅降低了公眾對政府部門的滿意度,而且迫使一些人動歪心思辦假證,甚至助推形成了一個灰色假證產業,城市里隨處可見的“辦證”字樣就是證明。
去年,一對外來工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北京上小學,一番奔波無果后買假圖章辦假證,在交易過程中被抓獲。證再多、再難辦也不能成為違規違法辦假證的借口,但需要追問的是,是什么逼著家長鋌而走險?
“究其原因,是外來工子女上個學要辦的證太多。義務教育本是法律賦予每個適齡孩子的權利,然而,對于廣大外來工子弟而言,享受這一基本權利卻需邁過重重門檻、提交種種證明?!比珖舜蟠韽堄胝f。
為什么需要這么多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岳經綸認為,有的政府部門還停留在過去單位制的框框下,習慣于做任何事都需組織出具相應的證明。再加上當前社會誠信體系缺失和造假現象存在,有的部門為了規避責任和方便管理,不斷提高群眾辦理業務的門檻,而提高門檻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要求出具各種官方證明,“證多多”由此而生。
距離“一證通”還有多遠
辦個證為什么這么難?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說,辦證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造成多次重復審核。
以在廣州辦理計生證為例,記者實地統計發現,身份證累計審核8次,戶口本重復審核6次,準生證重復審核5次,結婚證重復審核3次。
辦證過程中,有關部門各管一段,而不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盡可能便民,有的部門對其他部門設置壁壘,造成信息不銜接。計生部門表示,要想方便快捷地辦理計生證,必須解決民政部門、醫保部門、公安部門、人社部門之間信息孤島問題。民政部門采集的是居民居住地信息,而計生部門則不掌握詳細信息;公安部門擁有身份信息,但并不公開。對于流動人口,辦理計生證還需要流動人口的相關信息,而目前全國并沒有統一的流動人口信息登記。
“辦證過程中的各道門檻,有的背后是利益作祟。不愿簡化便民,名為按規矩辦事,實為不想沒了這些好處。”張育彪認為,每個證件功能單一也是造成“證多多”、辦證難的原因。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公民通常只需持有一張身份證,就涵蓋了從身份、家庭情況到就業、社保乃至誠信記錄等近乎全部個人信息,在各個部門、各種公共服務均可通用。反觀我們,則是一事一證、一證一事,每人家里光證件就一大摞。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正在推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該區行政服務中心主任閔樂萍說,實際上,現在許多公民信息已經被政府各部門的數據中心收集,但問題是一個部門一個數據中心,接口互不開放,導致很多不必要的證明以及重復提交材料。
現實中,各級政府部門都在推動信息化,相應的給予了動輒數百萬元的財政投入,一個個數據中心也都相繼成立,信息化程度成績單也時常見諸報端。對此,岳經綸說,必須要明確,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不是花瓶,信息化的終極目的是盡可能便民,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政府部門應該來一次證件大盤點,采取合并同類項提高單個證件的技術含量和信息含量,減少證件數量。比如,身份證的信息可涵蓋退休證、老人證,還可以把收集“五險一金”信息的社會保障卡與之合并。
曹志偉建議,通過大數據打破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并輔以建立公民信用體系,讓其涵蓋公民的納稅信息、信用信息、貸款記錄和違紀違法記錄等一切信息。
這些若都實現了,“一證通天下”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