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免不了會遇到向別人借錢或別人向自己借錢的情況,打不打借條,借條如何寫,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本文就幾起因借條引起的訴訟作了法律解析,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借條只剩復印件,因有其他證據依法維權獲支持
2013年3月,劉某向王某出具借條一份,內容為:“因資金周轉需要,今向王某借款人民幣6萬元,3個月內還清。借款人:劉某。2013年3月12日。”還款期限屆滿后,王某多次催討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訴訟。庭審舉證時,原告王某陳述其借條原件已丟失,僅有復印件,另有交付款項時的銀行轉賬憑條和討要借款時的電話錄音。被告劉某在書面答辯時承認該借款事實,但認為借款已還清。在庭審質證時,劉某的代理律師以原告王某只提供借條復印件而沒有原件供核對為由進行否認,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說法:對于復印件,依照現行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屬于補強證據,無法與原件核對的復印件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只有在與其他證據相佐證的情況下,方可作為定案的證據使用。本案中,被告劉某的答辯(承認該借款事實)構成了自認。一經自認,自認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約束,除非有相反證據加以推翻或經對方當事人同意,否則不能撤回。本案所涉的借條系復印件,被告劉某在未見到原件的情況下,認可該借款事實,由此可以推定原、被告之間存在借貸關系。被告劉某稱已還清,對此應當負擔舉證義務,因其不能提供證據,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訴請。法官特別提醒,借條寫好后最好復印一份,并將原件和復印件分開保管。
大寫小寫不一致,借款金額哪個真
2010年8月,王某向胡某借款11800元,約定期限1年,到期不還按銀行貸款利率的3倍負擔利息。王某給胡某出具了借條一張,內容為“今借到胡某現金壹萬壹仟捌佰元整,¥1180.00元整,使用期一年,如到期不還,承擔銀行利息的叁倍還清,借款人:王某,借款日期2010年8月9日”。借款期限屆滿后,王某未償還胡某借款,胡某多次催要,但王某稱僅借了胡某1180元,胡某遂起訴王某。
說法:被告王某向原告胡某出具借條,證明雙方借貸關系成立。被告王某未按約定還款,應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根據日常生活經驗,人們在書寫借條時,因小寫金額穩定性差,容易被更改,所以一般會先書寫大寫金額,再書寫小寫金額。另外,從書寫習慣來看,大寫數字的筆畫較多,書寫難度較大,人在書寫時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寫錯的可能性不大。結合本案,原告胡某提交的借條中,借款金額大小寫不一致,法官最終認為應以大寫金額為準。后經法院調解,被告王某同意返還借款11800元及部分利息。
借條用乳名,討債遭賴賬
2011年3月,張某持兩張李某書寫的借條向法院起訴,向李某討要借款2.5萬元。兩張借條上分別寫著“本人向石頭借款人民幣壹萬元整”和“本人向石頭借款人民幣壹萬伍仟元整”,借款人寫的是李某的名字,日期分別是2010年的5月9日和7月11日。但在法庭上,李某辯稱從未向張某借過款,而是向一個叫王石頭的人借的款,且自己早就還清了該借款。聞聽此言的張某一臉委屈,這“石頭”本是自己的乳名,李某明顯是有意為之。無奈之下,張某又出具了工友和村委會的證明,證明“石頭”是自己的乳名。最后,經法官調解,李某同意還款,雙方達成了還款協議。
說法:現如今,民間借貸情況很普遍,一些借貸關系常常發生在熟悉的親人或朋友之間,書寫借款或者還款憑證時往往不怎么規范,甚至不寫真實姓名,只寫乳名、小名或別名,給日后維權帶來了很多麻煩。因此,債權人在出借資金時,一定要注意債務人出具的借條是否規范,尤其要注意借貸雙方的姓名不要出現誤差,雙方姓名一定要和身份證上的姓名一樣。最好還要附帶寫上身份證號碼或附上身份證復印件,這樣才能很好地固定身份信息。
借條有瑕疵,訴求被駁回
2010年5月,吳某手持一張借條起訴某有限公司。借條內容為:因購買設備和資金周轉,今借到吳某現金人民幣壹拾萬元整。借條的借款人處有經辦人李某的簽名,并蓋有被告某有限公司的公章,借款日期為2009年5月17日。被告辯稱借條上的立具人李某與原告吳某系親戚關系,對借款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并申請法院通知李某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同時申請法院委托鑒定機構對借條上的公章以及借條上筆跡形成時間進行鑒定。后經鑒定,借條上的公章印鑒不是被告在工商部門備案的合法印章的印鑒,借條上筆跡的形成時間應是2010年1月份。
說法: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本案中,雖然第三人李某作為借條上借款的經辦人對原告借款的事實予以認可,但由于原告吳某與第三人李某系親戚關系,雙方存在利害關系,且原告和第三人均未提供證據,以證明借貸雙方發生了借條所載錢款實際交接的事實,故該借條的真實性無法確定。由于借條存在瑕疵,而且原告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法院最后駁回了原告的訴求。
父親替兒子打借條,兒子不認賬
2009年4月,許某由于做生意向張某借款2萬元。因為是朋友關系,張某沒讓許某打借條。后張某多次催要,許某一直沒有償還。2011年3月5日,張某和朋友一起找許某催要借款,因許某不在家,張某就通過電話和許某協商,許某聲言不會賴賬,由許父以許某名義出具了一張借條。后張某又多次催要,許某均以做生意虧本為由沒有償還。張某最終將許某訴至法院,但許某在法庭上答辯稱該款系父親所借,和自己沒關系。
說法:根據《民法通則》相關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本案中,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許父作為父親對于其以兒子的名義出具借條的這種重大民事行為,應視為已告知兒子許某。而且在張某多次催要時,許某也未作明確的否認,應視為其已同意。據此,法院最后認定許某父親出具的借條成立并有效,對許某具有法律約束力。
(據《河南法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