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些短信。它們通俗易懂,是醫務人員日常接診時常用的比喻和解釋,力求形象地讓患者了解其病情及需要的治療。現選摘其中比較精彩的幾則——
心內科醫生:患者總不理解為什么要做心電圖、彩超,還要做造影。我跟他們解釋說:“心臟就好比是一間屋子,做彩超是要看這屋子有多大,墻結實不結實、漏水不漏水;做心電圖就是看電路通不通,有沒有短路、漏電;而做造影是看水管子堵沒堵,水管都是鐵皮包著,里面銹成什么樣也不知道。”
血液科醫生:和白血病患者談化療時,我會說:“化療過程就像是育苗,必須先把雜草去掉。但目前的化療,只能把雜草和苗兒一起清除。所以在化療后,肯定有段時間地里既沒苗,又沒草,青黃不接。病人就沒什么抵抗力了,需要不停地輸血、輸血小板。這個階段過去,要是苗先長起來,病就控制住了;要是草先長起來,治療就失敗了。”
兒科醫生:一些診斷很明確的疾病,有時治療時間比較長,患兒家長就會抱怨:“我們在你這里治療了好幾天,也不見效果;可去了某大醫院,才用了兩天藥,病就好了。”我可以這樣解釋:“如果您吃了3個饅頭才飽,能說您前面吃的那兩個饅頭沒用嗎?”
普通外科醫生:和病人家屬解釋手術可能損傷鄰近臟器時,我會打這樣的比方:“如果兩個餃子粘在一起的話,分開時就有可能把餃子弄破,粘得越緊越容易破。人的臟器粘連在一起的時候,醫生做手術也可能會造成損傷,不一定就是醫生技術不好。”
急診科醫生:面對那些檢查出輸尿管結石并腎積水后很恐懼的病人,我會說:“這就像下水道被垃圾堵了上面會積水一樣,輸尿管有結石,腎也就有積水。腎積水并不十分可怕,只要及時把垃圾(結石)清理干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