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武漢東方紅食品廠,你馬上就會發現這里的與眾不同。除了經理易勤和她的丈夫劉宏濤、女兒劉星之外,“東方紅”的其他12名員工全部是殘疾人,其中1名肢殘、11名智障。這批智殘工人,大的37歲,小的19歲,但都親切地把47歲的易勤叫“干媽”,而易勤也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孩子。為了留下這群特殊的“伢們”,8年來,易勤每天起早貪黑,還先后變賣、抵押了家里的兩套房子,累計貼進去近80萬元。盡管有千難萬難,但她就是不放棄。正因為如此執著堅持,她獲得了一個“犟媽”的稱號。
“犟媽”的辛勞歲月
每天早上7時許,“東方紅”的廠門口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在易勤的招呼下,智殘員工們集體跺掉身上的沙子和塵土,從“扶弱助殘,積德行善”的標語下依次進入廠房。為了這道獨特的風景,易勤早早地在凌晨5點30分左右便習慣性醒來,然后進入車間,換工作服,戴工作帽,洗手消毒……在廠里,丈夫劉宏濤負責跑銷售,易勤負責抓生產,她必須在“伢們”上班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他們來了才能直接開工。長期的勞作,讓她的雙手10指上布滿裂口,而每天十幾個小時地跑上跑下則使得她的左腳小趾長出了硬塊骨質增生,新買的白布鞋必須在腳趾部位剪開一道2厘米左右的口子,才能減輕腳的疼痛。此外,易勤的頸椎和腰椎也已經嚴重變形。
員工們陸續到廠后,易勤仍然無法輕松。智殘員工們的智力僅相當于幾歲的兒童,勞動效率大概只有健全工人的五分之一,帶領和指揮這樣一群“伢們”工作是一件更加勞心費力的事情。員工們進入車間后,易勤要把每個人要干的活一樣一樣安排好,否則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連洗手消毒、拖地、封裝這樣最簡單的事情,易勤也要喊著“一二三四”,配合肢體語言手舞足蹈地進行示范。
“你們走路要貼著右手邊的墻走,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吃飯的手?”這是易勤經常要為“伢們”上的安全教育課,目的是為了教會他們在工作時各行其道,避免在狹窄的走廊里因相撞而受傷。
“教他們其實比教幼兒園的孩子還累,小孩子好歹有個成長性,他們則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東方紅”的車間里,每天都會發生一些讓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奇怪事情。有的員工怎么拉都拉不動;有的做著做著突然大腦短路,停在那里紋絲不動;有的拿著掃把掃地能撞到墻上。有時候易勤找智殘員工要水,“別潑!”兩字還沒出口,一盆水就已經倒在了她的身上……
“跟這些‘伢們’溝通,一句話可能要重復講100遍,天天講年年講,他們才能記得住。”到后來,易勤連晚上做夢都在念叨。由于長年用嗓過度,她的咽部長出了息肉,聲音長期嘶啞。為此,她特地配了一個擴音器。
“他們都是有自尊的人”
東方紅食品廠掛滿了各種獎狀,而易勤夫婦和員工們最看重的,是一塊“食品安全示范企業”獎牌。
“我們廠房的潔凈度達到了醫院手術室的標準。”劉宏濤說,“洗手消毒說5遍就是5遍,從不打折扣。換完工裝,兩個人之間要互相摘掉對方身上的細小纖維和毛發,半根頭發都能發現。”對于“伢們”的認真負責,易勤夫婦很是自豪。在易勤的眼里,這些智殘員工雖然接受能力差,生產效率不高,但他們心思單純,是非分明,更不會投機取巧,有時比健全人還可愛。一旦訓練出來之后,做起事來個個一絲不茍。正是這種健全人達不到的認真勁兒,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公司生產出的食品質量。以前廠里員工都是健全人的時候,產量是現在的5倍,但一等品率并不高。現在主要靠這些智殘員工,產量雖然不高,一等品率卻達到了99%以上。
“他們雖然智力只相當于小孩,但都是有自尊的人。”易勤知道,這些“伢們”最受不了的,就是別人用帶輕蔑性的字眼稱呼他們。他們雖然口里不說,但心里都有把尺子,誰對自己好就聽誰的。有時候管教他們,只用說一句話就行——不聽話就回家!因為他們誰也不想回家。在這里,他們能找到可以交流的同伴,能從勞動中感受到自食其力的自豪,感受到被重視、被需要的快樂。
賣房補貼食品廠
東方紅食品廠創建于1997年。剛開始的時候,廠里的20多名員工都是健全人,經營效益一直不錯。2005年,“東方紅”成了福利企業,開始招收智殘職工。“大多數福利企業都是寧招肢殘,不招智殘,因為智殘干不了活。但我們當時想得很簡單——他們總能夠擦個桌子洗個碗吧。”心軟的易勤開了第一道口子,誰知從此竟一發不可收拾,過來應聘的智殘人越來越多,2005年下半年開始,廠子開始吃緊。
無奈之下,易勤夫婦開始動用積蓄來補貼廠子的虧空。夫妻二人毅然決定,將自家一套30平方米的老房賣掉,換了6萬元錢補貼廠里。然而,更大的虧損在2007年到來。于是,易勤又將位于復興村的第二套房子抵押了20萬元,用于原料購買和工人工資發放。賬目顯示,8年來,工廠總共虧損了近80萬元。
盡管“東方紅”的經營日益艱難,但每月20日前后,員工們仍能按時領到工資。除了每周雙休,員工們還享有春節、暑期兩段長假,而這期間,大家的工資福利照樣分文不少。漸漸地,“犟媽”的外號也開始不脛而走。
“我還沒有倒下,戰斗就沒有結束”
2011年,易勤24歲的獨生女兒劉星大學畢業后,在母親的建議下到廠里“體驗鍛煉”一下,沒想到從此也難以自拔。在“東方紅”,劉星身兼數職,她既是食品化驗員,也是車間里的一線工人。只不過,兩年下來,劉星沒有領過一筆工資。由于工作繁忙,沒時間跟別人交流,劉星好幾個對象都沒談成。
幾年間,劉星見證了家里的變化。家中房屋抵押、變賣后,一家三口便以工廠為家。如今,他們一家人只能蝸居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黑屋里,擠在一張用板凳加寬的床上。
劉星說:“我不幫我媽誰幫?我不幫她,她就會累倒。”她目睹母親一天天起早貪黑,一次次忍著病痛咬牙堅持工作,逐漸學會了體諒母親。現在,劉星同樣每天一站十幾個小時,跟著智殘員工們一起吃大鍋飯。
同樣付出的還有劉宏濤。沒有錢請搬運工,劉宏濤經常自己搬貨。因為休息不好,他有時候開著車都能睡著……
然而,盡管易勤一家都作出了最大的犧牲,“東方紅”還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們也找得到投資者,只要答應辭退殘疾員工,廠子馬上就能改變命運。”劉宏濤說。很多投資者都找“東方紅”談過合作事宜,不過都提出了不要殘疾員工的條件,而只要談到這一點,易勤扭頭就走。
“都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我實在不忍心把這些‘伢們’拋棄掉,這一拋棄,就是12個啊!”每一次,易勤都戰勝了內心的矛盾。她說,這批“伢們”最長的已經在廠里待了7年多,自己和他們已經結下了割舍不掉的深厚感情,總覺得身上的責任沉甸甸的。一想到這些內心單純脆弱的“伢們”離開后可能再度遭遇欺侮和歧視,易勤就感到害怕,所以無論如何不忍心趕他們出這個廠。
易勤的事跡被武漢本地媒體報道后,先后引起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領導的重視。
2013年6月6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一行,冒著大雨來到東方紅食品公司看望“犟媽”。阮成發高度贊揚易勤扶殘助殘的精神,并在參觀“東方紅”之后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商議如何幫助易勤及她的智殘員工們。阮成發代表武漢市委市政府,向易勤發放了扶持資金,并表示,將在住房、廠房、貸款等方面給予盡可能的幫扶,支持“犟媽”在大愛之路上繼續前行。
“做善事做成現在這個樣子,應該說是失敗的。但這么多年都苦過來了,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工廠一定會扭轉困境,讓這批‘伢們’有飯吃,讓他們有一棵大樹,能夠遮風擋雨。”易勤平靜地說,“我們會用事實證明,‘東方紅’不是社會的包袱,這些‘伢們’也不是社會的包袱。”
“就像一場戰斗,我還沒有倒下,戰斗就沒有結束。子彈打光了,還有刺刀。”易勤引用父親的話說道,父親身上的老革命精神,對她影響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