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街書會溯源長,負鼓攜琴匯現場。說古論今依舊事,萬人空巷看蘭芳。”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河南寶豐馬街書會,是民間說唱藝人展示才藝的大戲臺,也是老百姓同歡的盛會。隨著時代發展,在多元文化沖擊、大眾娛樂盛行的今天,馬街書會在種種隱憂之下依然繁榮。今年的馬街書會上,說書藝人絡繹不絕,百姓觀眾人頭攢動,田野里的說書藝人用他們對藝術執著的愛,倔強地守候著這種繁榮。
今年說書人來了1000多名
書會之書并不是書本之書,而是說書之書。書會乃古來遺風,宋代話本興起時就已經有書會,出身下層的文人和民間藝人于勾欄瓦肆中編寫話本、唱戲謀生。
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的馬街書會,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歷經戰亂災荒均未間斷,是民間藝人創造的奇跡。每年正月十三,這里就變成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圖》。
天作幕,地為臺。今年的說書人來了300多棚,1000多名。而趕會的老百姓有數萬人,摩肩接踵,呼朋引伴,甚是熱鬧。上千名藝人在田野里開唱,“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可讀萬卷書”,在這里并不是神話。
三五步就是一個攤位,大多藝人是一家人或與相熟的搭檔一起來。你拉三弦,他撥胡琴,我來打簡板,放張桌子,搬個凳子就開唱了。有的直接在電動小三輪車上擺開了陣勢,有的將喇叭綁在豎起的木棍上或騎來的摩托車上,因陋就簡,只要能說能唱就行。
聽書的人是流動的,這邊聽書說得好,呼啦啦就圍上大圈兒,一會兒那邊又有更好的,很快那邊就聚起人氣兒來。有的書棚前很快就沒了聽眾,顯得落寞,那也沒關系,照說不誤,來都來了,圖個樂呵。
馬街書會歷來有評“書狀元”的傳統,還有正月十四到十六請說書人到家中連唱3天書的習俗。百姓買書、藝人賣書的過程也叫寫書。往年評“書狀元”主要看誰寫出的書價高,這幾年開始綜合看藝人的表現,比如著裝、藝術水準、藝德等,書價只是其中的一項,30位評委逐攤聽后打分,高分者即是“狀元”。
不似大多數藝人來自農村,無論是衣著還是器樂都帶著泥土氣息,“馬街人組合”來自平頂山市,她們衣著光鮮亮麗,樂器中除了三弦和大鼓,還帶來了古箏和揚琴。打扮漂亮,說得又好,也難怪圍看的人多。她們的書價也令其他藝人艷羨,達到了3天9場1.6萬元。一般來說,到場的普通藝人能寫出去1500元就不錯了。晚上頒獎以后,黃艷芳滿面是笑,參加書會20多年,“一直都想得書狀元,這次拿到了,很開心?!边@次她和王雪會還拿到了全國曲藝邀請賽的一等獎,可見確有實力。在書會上,這樣的藝人當然是少數。
韓明海今年65歲,說書已經37年,來馬街書會也有20多年了。腳下越來越泥濘,快到中午了,氣溫升高,麥田已經成了一個大泥沼,趕會的群眾逐漸散去,藝人們開始收攤撤了。韓明海一直堅持到最后,他是最后一個離開書會的藝人。
一個種菜農民和他的馬街說書研究會
馬街村南頭有一排房子,就在村邊上菜地里,雪還未化,屋后房檐上掛著一串串冰柱。這里就是所謂的“藝人之家”,也是韓明海今夜投宿的地方。
正月十一夜里,“藝人之家”已經住下了七八十人。正月十二人最多,住下100多人,有些人來了看擠不下或者覺得太苦,又走了。正月十三書會一散,大部分就都上路各回各家了,只有少數路遠或者寫書沒賣出去的留了下來。
馬街村有招待藝人的好客習俗,尤其是喜歡聽說書的人家。早些年間,據說藝人們為了趕書會,一路說書賣藝一路走來,到了馬街,一些人家就會招呼他們吃飯、住宿,一家可以接待好幾位藝人。藝人們晚上說幾段書作為回報,臨走時村民還會給一些盤纏。這些年來,隨著商業大潮的席卷,馬街村民依舊好客,然而接待藝人管吃管住的人家越來越少。
今年天氣不好,來書會的人大多來自寶豐周邊縣市,離得不太遠的就起個大早趕過來,或者是蹬三輪車,或者是乘長途汽車。到這里已經是上午10點鐘了,占不到好位子,唱不了兩三個小時就要再折騰回去。遠處的藝人來了,那些有錢的就去離馬街十幾里地遠的縣城找個賓館,可是還有不少藝人是貧寒的農民,哪里舍得去住賓館。
正月十三“藝人之家”的房主人還在書會上忙活著收拾攤子,直到傍晚6點才回來。他就是馬街說書研究會的會長,今年61歲,叫張滿堂。“藝人之家”的這些房子就是他自掏腰包,在自家種了30多年的地里為藝人們蓋起來的,免費提供食宿。來馬街的藝人,這里就像他們的家一樣,寒冬的黑夜里為他們留著一盞燈。
早上早早吃了倆雞蛋就出門,張滿堂已經一天沒怎么吃飯了。這幾天接待藝人以及之前對各項接待工作的準備,已經讓他有些心力交瘁。藝人們來了,這個要床被子,那個找不到碗,諸多事情都來找他。
張滿堂并不說書,不是藝人,他也不是“土豪”,卻辦起這樣一個地方。他這樣做,是出自對馬街書會深厚的感情和對藝人深切的同情。張滿堂是跟著馬街書會長大的,八九歲時藝人來家里住,他鉆到藝人被窩里聽人說書。10年前,張滿堂又去馬街書會,發現來的藝人越來越少了,那年只有七八十棚。于是,2004年,他開始騎著摩托車去尋訪民間說書人,有些藝人跟他吐露實情:去書會也掙不到錢,到了那兒人生地不熟,過去人家還接待,現在都不太接待了,也沒地兒去。張滿堂告訴他們:“來了找我!”當年,他就下決心在自己家的地里蓋一排房。房子在2005年蓋了起來。
馬街說書研究會也是2004年成立的,那年張滿堂走訪藝人之后,和同學、老師以及一些藝人一塊兒商量,決定搭起這個平臺,“在我們這里的說法叫鼓動鼓動”。于是,馬街說書研究會就成立了。每年他們都會爭取組織活動,今年馬街書會上,張滿堂也專門弄了一個研究會的桌子,為藝人們提供服務。鼓勵年輕人說書也是張滿堂堅持做的,陸書娟、陸文娟兩個愛說書但沒條件學的雙胞胎姐妹,就是他發現的。張滿堂請往屆的“書狀元”教她們說書,兩姐妹認了他為義父,如今二人已經是當地說書的小名人了。
“我只是個種菜的,對種菜最在行了。”張滿堂說得很真誠,“我不會說書,光會搭臺子,人家來了,我給人家做飯吃?!睆垵M堂也曾想過,假如他不做這些事,好好種菜,一年最少也能掙幾萬塊錢,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我太愛這個書會了,我太愛自己的家鄉了?!?/p>
700多年來,從以前似田野小花散漫生長,到1979年中國曲協發現馬街書會并支持發揚光大,至2013年被評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馬街書會不可謂不興旺。近些年來,寶豐縣政府也在不斷做出努力,比如寫書的人少,則分派任務至各機關單位,馬街書會時寫書送書下鄉;比如為遠路而來的藝人提供一定的路費;比如完善馬街書會的基礎設施,修路建屋;比如為非遺傳承人和了解到的有特殊困難的藝人提供資金扶持等。
“馬街書會是民間曲藝人心中的盛典,是廣大民眾的狂歡節。”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夏挽群說,保護馬街書會的意義,就在于要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留下一個種源,留下一段立體的、活著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