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獨特的家庭,家中目前僅有79歲的嫂子和64歲的小叔子兩人。小叔子自幼身患腦癱智障,嫂子自從嫁入這個家庭起,就承擔起照顧他的重任。隨著公公婆婆及丈夫的先后離世,嫂子更是成為了殘疾小叔子的唯一依靠。隨著歲月的流逝,嫂子步入了古稀晚年,成家了的兒女要接她去同住安享晚年,但她說:“我走了,你們的小叔咋辦?”光陰荏苒,一晃60年過去了,至今這個如母長嫂還在無怨無悔地照顧著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她,就是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的庹新梅老人。
19歲嫁入一個特困家庭,幾十年來作為長嫂一直在照顧腦癱智障的小叔子
2014年初夏的一天上午,記者來到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庹新梅老人的家。老人住在公路旁一戶土坯房子里,記者進屋時,老人不在家。只見堂屋里除了幾件破舊的椅子等家什和一筐玉米,別無長物。陪同前來的下營村村委會主任劉庭州對記者說:“他在屋里。”記者跨進房間一看,空蕩蕩的房間里坐著一位年約六旬的老漢。老漢雙目無神,一看就知道是位智力有障礙的殘疾人。劉庭州介紹道:“他就是庹新梅的小叔子江啟貴,被嫂子照顧了60年。”
很快,在菜地里干活的庹新梅老人趕了回來。老人看上去有些瘦弱,聽力也不太好。她一放下手中的菜籃子,就開始忙著侍候小叔子。只見她剛進屋就把江啟貴牽到大門口,然后端來洗臉水給江啟貴洗臉。洗完臉后,她又端來做好的早飯,江啟貴接過筷子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為了防止江啟貴手里的飯碗掉在地上,庹新梅老人在江啟貴吃飯的過程中,一直幫他托住飯碗。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但是,庹新梅老人已經這樣侍候小叔子60年了。
庹新梅出生于1935年,娘家在澗池鄉另外一個村子。她的父母生育了五六個小孩,但最后活下來的僅她一人。1954年,經媒人介紹,19歲的庹新梅嫁給了下營村比她年長一歲的江啟書。江啟書的父親是俗稱啞巴的“寡子”,母親是殘疾人,他還有一個年僅4歲、腦癱智障的弟弟江啟貴。這樣的家庭條件,日子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起初庹新梅不情愿,然而在那個年代,最終她還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了江家。
庹新梅嫁到江家時,丈夫江啟書的爺爺奶奶還健在。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江家成了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庹新梅夫婦便是這個大家庭的頂梁柱,他們肩上的負擔之重、生活之艱辛,是外人難以想到的。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庹新梅在辛苦操勞中慢慢地老去。幾十年間,她作為家中長媳,家里家外盡心盡力操持,和丈夫一起,先后為江家和自己娘家7位老人養老送終,其中包括江啟書的爺爺奶奶和江啟書的父母。
“沒有他嫂子的話,他都死好幾回了”
庹新梅嫁到江家時,小叔子江啟貴才4歲。由于腦癱加上弱智,江啟貴20多歲時,連穿衣服都分不清前后里外。有時,他還會掄起巴掌猛打自己的臉,臉打腫了都不覺得疼。這樣的人自然找不到女子成家,所以,他就一直跟著哥哥嫂嫂生活。
心地善良的庹新梅一直可憐這個小叔子,總是傾力照顧他,一年四季操心他的饑飽冷暖。庹新梅想,自己既然嫁到江家來,便是和江家的人有緣,應該善待這個家庭的所有人。小叔子比自己小得多,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娃子看待吧!
庹新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幾十年間,她一直像疼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照顧小叔子。1985年,51歲的江啟書不幸病故,從此,照顧小叔子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庹新梅的肩上。盡管丈夫不在了,庹新梅非但沒有嫌棄小叔子,反而對他照顧得更細致了。她想,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已經過世,留下小叔子這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自己不對他好,誰對他好?
江啟貴年輕時,經常一走一歪地在村子附近晃悠。每到吃飯的時候,庹新梅就會去四處找尋小叔子,然后將他帶回家。
江啟貴有時候會生病。生病的時候,他自己不會說,細心的庹新梅通過他的飯量等情況能發現端倪,然后請醫生到家里給他治療,直到病愈了,她才松口氣。
有一件事,在下營村幾乎無人不知。有一次,庹新梅下地干活去了,江啟貴在村里四處晃蕩。碰巧那天村里一戶人家熬了一盆子豬油,放在廚房里。江啟貴循著香味摸進了這戶人家的廚房,雙手端起盆子就“咕咚咕咚”喝了起來。等村民發現時,一盆豬油已被江啟貴快喝光了。回到家后,江啟貴大小便失禁,而且嚴重便血,床單都被血染透了。他氣息奄奄,鄉鄰們都以為他這回活不成了,幫忙將棺材都準備好了。庹新梅不甘心,四處替小叔子尋醫問藥。經過治療,最終江啟貴被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鄉鄰們都說,是嫂子庹新梅給了江啟貴第二次生命。
如今,提起江啟貴,村民們眾口一詞地說道:“沒有他嫂子的話,他都死好幾回了!”還有村民這樣評價庹新梅:“她這樣的人太少有!有這樣的嫂子,算是江啟貴這輩子遇到了貴人!”
拒絕去兒女家安享晚年,擔心別人照顧不周不把小叔子送福利院
庹新梅育有兩個孩子,兒子江禮海早些年考上了大學,目前在十堰市一家銀行工作。女兒江禮娥嫁在澗池本地,夫家離娘家僅1公里。兄妹倆的小日子都過得非常美滿。
自從父親過世后,兒子江禮海就多次要接母親到自己家里生活。江禮海覺得,母親苦了一輩子,也該跟著孩子享享福了。可是,庹新梅拒絕了兒子的好意。她對兒子說:“我走了,你小爹咋辦?屋里一天不能斷人啊!”江禮海只好作罷。
女兒江禮娥離母親住得近,但母親去她家次數很少。有時她接母親去家里吃一頓飯,母親總是心神不寧,吃完飯馬上趕回家。江禮娥知道,母親是放心不下家里的小爹。
江啟貴的情況在澗池鄉很多人都知道,鄉政府和村干部也曾經想過辦法解決這個難題。2011年,當地政府將江啟貴納入“五保戶”,按照規定可以將他送到福利院,由國家贍養。村干部找到庹新梅,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她。可是,庹新梅拒絕了。她說,她把小叔子從小照顧到現在,都50多年了,一時不讓她照顧,她還有些不適應。其實,庹新梅是覺得別人照顧小叔子沒有自己細致,她不放心。最終,江啟貴沒進福利院,仍留在家里由嫂子照顧。
按照政策,當地政府每年給江啟貴發放2000多元補助款,民政部門年終上門看望慰問時,也會給他幾百元錢。江啟貴雖然有病,但飯量比兩個普通人加起來還大。在這種情況下,庹新梅種了2畝多地,家里還養雞養豬補貼家用。下營村一位村干部說:“她實際上是在為國家分憂,為社會承擔責任!”
下營村很多村民認為,江啟貴這樣活著,對自己和他嫂子庹新梅是一種折磨。如果他不在了,不僅自己解脫了,嫂子庹新梅也徹底解放了。但庹新梅不這么認為,她照顧小叔子已經習慣了,當成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從不覺得是個累贅。
再苦的日子,對于庹新梅來說都不是苦,何況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現在,庹新梅最擔心的是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在世了,小叔子江啟貴怎么辦?“要是我死在他后頭,那還好說;要是我死在他前頭,他咋辦啊?”采訪時,庹新梅流著眼淚說。
庹新梅說自己是心軟的人,她認為自己活了快80歲了,陽壽夠了。但是,她仍希望自己還能繼續活,直到江啟貴過世。她把照顧殘疾小叔子,當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而且是別人無法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