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多年在永春縣外山鄉種植木薯,掌握了良種的選取、選擇與處理種莖、木薯種植時期及方式、施肥等,總結了幾年來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木薯;種植
木薯又名樹薯,是一種高產薯類作物。一般畝產塊根可達1000kg,多的可達4000~5000kg。木薯出粉率高,一般可達20﹪~25﹪,且淀粉細小,黏度強,易糊化。木薯耐瘦、耐旱,適應性強。適合丘陵山地、坡地及零星土地栽培,并且用工少、成本低,容易種植。經過多年的推廣實踐證明:充分開發山坡、荒地發展木薯生產,可以增加收入。現將幾年來永春縣外山鄉木薯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1 用良種并做好種莖選擇與處理
1.1 良種
適宜于永春縣外山鄉種植的木薯良種很多,有南植紅、南植88、南植199、華南205、華南124、ZM9057、BR911、BR891、GR911等。這些品種適應性強、豐產性好,一般畝產鮮薯2000~3000kg,科學種植可達5000kg。
1.2 種莖選擇與處理
1.2.1 種莖選擇
一般選擇木薯莖稈充分成熟、木栓化、莖粗節密、表皮及腋芽完整、芽眼粗大明顯、無病蟲害、無破損、新鮮、堅實的主莖中下段為好。基部老莖:組織衰老,生活力差,產量低;頂部嫩莖:組織未充實,種后易干枯,抽芽成苗率低。因此,在種莖來源充足時,應避免選用老莖和嫩莖。
1.2.2 種莖處理
可用沃田寶加入0.01﹪高錳酸鉀對水400倍,浸種10~15min,有利于出苗、壯苗和育苗。下種前種莖宜用利刀砍斷,要做到切口平整,不使表皮脫離和損傷腋芽,每段長13~20cm,留強壯芽3~5個最好,但在種莖缺乏的情況下,也可采用7~10cm短苗。種莖應隨砍隨種,以免水分干枯,影響成活。可在兩端切口上蘸10﹪石灰水,防治白螞蟻為害。
2 選地與整地
土壤要求不嚴,但它是塊根作物,一般要求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層疏松、富含鉀質土地。木薯對pH值反應不大敏感,可作為紅壤荒地先鋒作物。木薯也需合理輪作,以甘薯、花生或其他豆科作物做前作較好。
木薯是塊根,深耕作物,塊根多分布在23cm內的表土層,但根系可達25cm以上深土層。因此,土壤耕翻深度要達23cm以上,以利塊根膨大和根系發育。一般要求深耕25~30cm,不能低于20cm。這樣要用機耕,甚至大型機耕,才能滿足要求。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時間過長。種植時,除土層深厚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平緩坡地外,一般土地以起畦為宜。畦的大小視土層深淺和種植密度而定。一般畦寬帶溝67~83cm,畦高20~27cm,單行種植。干旱地方,為了保水保肥,可加寬畦面,整成150cm左右寬,種兩行。在坡地上則須等高起畦,開好排水溝,防止水土沖刷。
3 種植時期與方式
木薯發芽最低溫度為14~16℃,18℃以上時發芽迅速,一般掌握在春季晚霜過后,當氣溫穩定上升到15℃以上時,開始種植。種植時期為2~4月,以春分-清明前后種植為宜。
木薯扦插有直插、斜插和平放三種。直插出苗快而壯,塊根均勻伸展,扎根穩牢,抗風、抗旱能力強,但結薯較深,挖取費工,宜在較干旱、疏松地采用;斜插的發芽健壯,發根良好,結薯較淺,易挖取,但抗風力弱,宜在土層淺或坡地多的地塊采用;平放各節均有發芽機會,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栽培管理精細條件下,能獲較高產量,但在一般土地和易旱地不宜采用。
采用直插或斜插的,種莖應露出地面3cm左右。平放的一般覆土5cm左右為宜。種植密度應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而定。一般畝插800~1600株,土壤肥沃,分枝性強,施肥量多,株行距可大些;反之,土壤瘠薄,生產條件差,管理粗放,可種密些。
4 施肥
木薯雖較耐瘠,在瘠薄地上種植有一定收獲,但其產量潛力大,要獲得高產,必須合理增施肥料,木薯施肥應采用多施鉀肥、重施基肥、及時追肥的原則。N、P、K三要素比例一般掌握5:1:5到5:1:10之間。基肥施用種類與數量,應視肥源、土壤肥力情況而定,常用堆肥、土雜肥、垃圾土、火燒土等作基肥,每畝1000~1500kg,過磷酸鈣7.5kg左右,種植前結合整地施畦中或穴底。
在施足基肥基礎上,還應根據植株營養生理和塊根發育特點及時進行追肥。一般要重點掌握兩個時期:
(1)塊根形成始期 種后60~70天,株高33.3cm左右,地下部塊根開始形成,莖葉生長量也開始迅速增大,因此,應進行一次追肥(結薯肥)。以促進早結薯、多結薯和植株的生長。以速效氮肥為主,一般每畝施用硫酸銨5~7.5kg或人糞尿300~500kg,結合中耕松土在株間挖溝或開穴施下后蓋土。
(2)塊根迅速膨大始期 種后130~150天,植株分叉時(也有品種不分叉),是植株莖葉生長最盛和塊根開始轉入膨大時期,應進行第二次重點追肥,以促進塊根迅速膨大和為后期塊根進一步充實打下營養基礎,這次施肥量要大,并要多施鉀肥,一般可施硫酸銨7.5~10kg或人糞尿500~750kg,草木灰50~100kg或火燒土500~1000kg,結合中耕,在植株兩側開溝施下,然后培土。
5 田間管理
5.1 查苗補苗
木薯行距大,每畝株數少,缺株會影響產量,所以出苗后應及時查苗補苗。如有腐爛、干枯,就得補苗。補苗時可預先準備好“預備苗”,帶土移栽補缺;亦可用分株法補植。補苗應選雨天進行,同時把拔出的幼苗除去部分葉片,以減少葉片水分蒸騰,促進成活,在補苗同時,對有些長3~4個芽的應進行疏芽,因為芽太多往往使幼苗生長瘦弱,對塊根膨大不利,一般留下~2個健芽即可。疏芽時可用手摘除或用小刀從莖部切斷,供補苗或繁殖用。
5.2 中耕除草與培土
木薯生長前期(植后三個月內),植株尚小,處于高溫多雨季節,土壤易板結、積水,影響通氣,而且易滋生雜草,遮蔽幼苗。故應及時中耕除草,以利于幼苗生長和塊根形成發育。后期植株長大,莖葉遮蓋地面,雜草少,塊根已膨大,可以停止中耕除草。若土壤有板結,還應進行淺松土,以利塊根膨大。在木薯生長期中,特別是塊根膨大期間,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清溝培土,每次培土不宜過厚,以蓋過根系5cm左右為宜。培土過厚會影響土壤通氣,不利塊根發育
5.3 摘頂
風害倒伏和莖葉徒長,可進行摘頂。一般在苗高33.3cm左右,莖葉生長量最大和塊根迅速膨大時期分別進行摘頂一次。摘頂應配合施速效性氮肥。在生長瘦弱、瘦地或肥料不足時,一般不宜摘頂。
5.4 病蟲害
木薯苗期蟲害較為嚴重,主要有白蟻、大蟋蟀,地老虎等。白蟻主要蛀食種莖引起死苗,蟋蟀、地老虎等主要咬斷幼莖的嫩芽,造成缺株或影響生長。故苗期應注意治蟲,以保證全苗。在地下蟲較多地方,可用毒餌誘殺地老虎、大蟋蟀。木薯病害較少,以葉斑病較常見,可噴波爾多液防治。
此外,從塊根膨大期開始,用20~30mg/kg噴霧3次,相隔40天左右,能增產5﹪~10﹪,明顯提高淀粉含量,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的增產措施。
6 收獲
木薯適時收獲才能獲得高產優質,在一年中,木薯塊根產量及其淀粉率達最高時期,是收獲適期。一般種后6~8個月即可采收,遲熟種則要9~10個月方能采收。在冬至前后當植株有三分之二以上葉片轉黃,薯塊表皮粗厚、易剝落時,收獲較適宜。收獲不宜遲過“大寒”,否則淀粉含量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