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講述忻州市主要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防控技術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以供參考。
【關鍵詞】主要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模式
忻州市是山西省的一個農業大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態條件的變化,一些作物病蟲的發生為害明顯趨重。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多數農民過多地依賴化學防治,用藥不科學,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害蟲再猖獗,農田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逐漸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趨于“有機”和“綠色”。
1 主要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措施
1.1 加強病蟲測報
在病蟲情報的發布形式上,不僅采用傳統的紙質病蟲情報郵寄到基層單位組織,而且還采用電視臺字幕飛播、忻州日報登載、電子郵箱發送等形式。從2011年開始,發送手機短信,把主要作物病蟲發生趨勢信息,直接傳遞到廣大干部群眾手中,每次服務對象2 500余人,每年發布8次以上,深受群眾歡迎。2012年,新注冊新浪微博,完善忻州農業信息網植保植檢支網建設,將本市當前病蟲發生動態及時傳遞到農民手中。
1.2 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園區
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采取政府補貼、部門扶持、群眾出資的方法,在各級農業植保技術人員指導下,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讓廣大農民群眾看有典型、學有基地、做有模式,不斷擴大推廣應用面積。2013年我市共建設綠色植保示范園區26個,其中省部級示范園區1個,市級示范園區4個,縣級示范園區21個,計示范面積9萬畝,輻射面積達到100萬畝左右。示范區內,植保專業技術人員,以不同作物的種植形式,分門別類地制定綠色防控方案,對主要病蟲開展系統的田間調查監測,準確掌握田間病蟲發生動態,集成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建立田間檔案,形成質量可追溯制度。
1.3 創建品牌促效益
農業主管部門對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定期進行抽樣檢測,植保部門積極幫助綠色防控示范區進行“三品一標”認證,注冊商標,爭創品牌,充分利用農博會、網上銷售等現代農業營銷手段,進行市場化運作,實現產銷對接、農超對接、優質優價,讓農民看到品牌農業的市場優勢和價格優勢,從而自覺實施綠色病蟲防控技術。
2 主要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2.1 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
防控對象:地下害蟲、小地老虎、黏蟲、玉米螟、玉米紅蜘蛛、玉米絲黑穗病、玉米大斑病。
防控模式:殺蟲燈+性誘劑+白僵菌+BT+赤眼蜂+阿維菌素。
防控要點:殺蟲燈與性誘劑應集中連片使用,性誘劑在玉米螟一、二代成蟲發生的早期使用,白僵菌用于玉米秸稈封垛,BT、白僵菌用于玉米喇叭口期灌心,赤眼蜂用于防治二代玉米螟,阿維菌素防治玉米紅蜘蛛在田間初現螨高峰時進行。
2.2 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
防控對象:馬鈴薯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蟲、豆芫菁、地下害蟲。
防控模式:脫毒薯、抗病品種+殺蟲燈+吡蟲啉、丙森鋅藥劑拌種+健身栽培+井岡霉素、多抗霉素、代森錳鋅、甲霜靈錳鋅、氟吡菌胺·霜霉威。
防控要點:以選用抗病品種和脫毒種薯為基礎,推廣山川換種、刀口消毒、吡蟲啉拌種,加強預測預報,適期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因地制宜地建立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無害化綜合防控體系。
2.3 糜谷類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
防控對象:粟灰螟、粟葉甲、白發病、黑穗病、玉米螟、黏蟲、粟稈蠅、地下害蟲。
防控模式:精細整地+合理輪作+增施農家肥+選用優種+精選種子+甲霜靈錳鋅、吡蟲啉拌種+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阿維菌素+田間拔除病株。
防控要點:以推廣輪作倒茬、選用優種、種子處理等農事技術為基礎,以安全生產、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為主攻目標,著力抓好多種措施并舉的綜合防治。
2.4 辣(甜)椒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
防控對象:疫病、病毒病、枯萎病、蚜蟲、棉鈴蟲。
防控模式:套種玉米生態控制+殺蟲燈+性信息素+黃板+BT。
防控要點:套種玉米生態控制疫病分三種類型:疏散型,適合大面積連片辣椒種植區,按株距1~2.5m,行距2.5~3m,穿插種植玉米在壟背上,每穴雙株,畝株數為400~550株;緊密型,適合地塊小于1畝的辣椒種植地,按6:1(壟)種植辣椒和玉米,株距1m左右;院落型,適合小塊或地勢較高的辣椒田,在辣椒田四周交錯種植兩行玉米。田間插置黃板,安裝殺蟲燈控制蚜蟲,降低病毒病發生率。
3 綠色防控實踐成效明顯
3.1 經濟效益顯著
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每年可減少化學農藥施用2~4次,畝減少投入20~60元,畝挽回損失或增加蔬菜產量300~500kg,果品、糧食100~150kg, 農產品優質率明顯提高,以無公害產品平均售價高于普通產品10%計算,每畝綠色農產品增收200~500元。定襄縣2 000畝玉米綠色防控示范區與非示范區比較,玉米大喇叭口期花葉株率減少5%,玉米螟蛀莖為害減少23%,雌穗為害減少32%,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60%以上,畝增產82.5kg,畝增收156.75元,畝防治成本減少12.5元,畝增加效益169.25元。
3.2 社會效益突出
近幾年,全市蔬菜、果樹推廣綠色防控技術,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明顯下降,品質明顯提高。最大的效益就是培養了一批懂綠色防控技術的領導、技術人員和農業科技示范戶。農民的綠色防控意識顯著增強。忻府區解原村綠色防控隊伍為病蟲害聯防聯治進行跟蹤服務,對達到防治指標的地塊及時組織防治,比傳統的防治辦法減少用藥1~2次,每畝節約成本20元左右,防治效果提高20%以上。
3.3 生態效益明顯
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后,農藥使用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天敵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可持續控制效應逐步顯現。定襄縣長安村玉米綠色防控示范區,田間二代玉米螟赤眼蜂卵寄生率連續2年達到70%以上。定襄縣北社西村蘋果實施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天敵種類由2007年時的3~5種增加到6~8種,天敵種群數量是非示范區的2倍以上。
作者簡介:
楊俊德,男,1962年11月生,山西五臺縣人,高級農藝師,忻州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站長,主要從事植物保護技術推廣工作。
基金項目:
山西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080311002-6);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2012-108);山西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13031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