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扦插繁殖技術和管理措施,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闡述了其用途,以供參考。
【關鍵詞】爬山虎;繁殖技術;扦插;用途
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pidata)屬葡萄科、爬山虎屬,為多年生木質落葉大藤本植物,具有強大的吸附和攀巖能力,是假山、建筑、裸巖等垂直綠化的好材料。其生長迅速,一年生苗長1.5~2.0m、莖長20~50cm,短期內可收到良好的綠化效果,秋季溫差大時葉色變為紅黃色,是一道美麗的景色,對建筑墻壁能起保護作用,還能使室內冬暖夏涼,是固土護坡和環境綠化美化的優良植物。
1 形態特征
爬山虎具有分枝卷須,卷須頂端有吸盤,可借以吸附他物上升。葉掌狀三裂,幼苗期葉深裂為3小葉的掌狀復葉,聚傘花序常著生于頂端的葉之間短枝上,花小不顯,漿果呈球形,為黃綠色,熟時藍紫黑色被白粉,因其秋季葉變紅,故別名地錦。
2 生長習性
爬山虎適應性強,性喜陰濕環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對氣候的適應性廣泛,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陰濕環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它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且一般很少發生病蟲害。
3 扦插繁殖技術
3.1 插條的選擇和處理
爬山虎春季硬枝扦插要用去年的老枝,獲得扦插成活的健壯優良新植株,插穗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插穗,在枝條上剪取20~25cm長的扦插條,扦插條上保留2~3個發育飽滿的芽,插條的切口要光滑,上端切口剪成水平狀,以減少養分消失,下端切口要剪成斜狀,以擴大插條與土壤的接觸面、吸水面和生根面。在削取接穗時,下口要緊靠取下一個芽的節下部(因節的部位形成層細胞比較活躍,扦插后容易產生愈傷組織而生根)早春4月5- 20日,挖0.5m深溝(溝呈東西向,減少陽光和風對土壤中的水分影響),溝挖好后,先對土壤進行化學消毒,然后把綁成捆的爬山虎插穗,按每50~100根枝條1捆捆好,剪成水平狀,向上一字擺好,每排數量一致,每隔1m用樹枝做一個通氣孔,擺放完畢后用松土覆蓋插條,土壤蓋滿插條后,灌溉6cm深的水,以保證土壤的水分。
3.2 扦插地的準備
在地表每平方米撒入2~3kg的有機肥,然后進行25~30cm的深翻,將地整平、整細,并做好進水和排水的溝渠。
3.3 扦插的時間
承德市為4月25日至5月15日,地表4cm深平均濕度連續1個星期在15℃時即可扦插。
3.4 扦插方法
蓋一層地膜,扦插深度一般為插穗長度的1/2~2/3,或只露出頂芽即可,株行距通常為20~25cm或25~30cm。插后稍稍按實土壤,灌透水。一般需用薄膜覆蓋,有利于保持水分,同時還要注意適時灌水。一般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成活,1個半月以后可撤去薄膜進行常規管理。
4 管理措施
4.1 灌溉
扦插完成后立即澆第一次透水,以后根據天氣情況調整澆水次數。土壤水分要適度,過于干燥則爬山虎難以生根成活,而過于潮濕則會帶來通氣不暢而引起腐爛,一般以保持50%~60%的含水量為宜。
4.2 施肥
當插條長到30~40cm長時追第一次肥,以復合肥和尿素為主,以后根據土壤肥力和苗木生長情況來定時施肥,追肥后立即澆水。
4.3 病蟲害防治
承德地區爬山虎的病蟲害發生率很小,部分地區出現白粉病、葉斑病和炭疽病。
防治方法:可噴灑1000倍的百菌清、多菌靈和800倍的甲基硫菌靈進行防治。
5 園林用途
爬山虎占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一根莖粗2cm的藤條種植2年后即可成為假山、建筑、裸巖等垂直綠化的好材料,綠化覆蓋面積可達到20~30m2。由于爬山虎的莖葉密集,覆蓋在房屋墻壁上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而且葉片與墻面之間的空氣流動還可以降低屋內溫度。以爬山虎作為屏障,既能吸收環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飛揚的塵土。
6 在承德地區的應用
6.1 地理位置
承德地區處于華北和東北兩個地區的連接過渡地帶,毗鄰京津、背靠蒙遼,省內與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以及張家口市相鄰。
6.2 氣候特征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下降,因此氣候南北差異明顯,氣象要素呈立體分布,氣候具有多樣性且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海拔為350m,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為536mm,年均日照2845h,年均無霜期127d左右,適于爬山虎的種植。為了改善環境,承德地區投入大量資金對綠化程度低的城市、縣和小區荒山進行上下一體綠化,以改善人均綠化的占有率,從而提高生態立體綠色空間。在今后的綠化中,爬山虎也會繼續發揮它的立體綠化作用。
作者簡介:
馬松林,男,工程師,1967年10月,承德市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