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詳細闡述綠色果品生產過程中對土壤、水質、空氣以及施肥、套袋、修剪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的要求,具有示范推廣作用。
【關鍵詞】綠色果品;生產;技術
綠色食品是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技術標準和環境、產品一體化的跟蹤監測,嚴格限制化學物質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環境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綠色果品生產對土壤、水質、空氣以及施肥、修剪、套袋和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要求極為嚴格。
1 環境條件
1.1 土壤
綠色果品生產基地土壤達到土質無鹽堿、未受到污染,符合生產環境質量標準的土壤。
1.2 灌水
灌水要求無污染、不含鹽分的優質水。按需水的要求主要分為催芽水、花前水、保果水、促果水、封凍水。
1.3 空氣
生產綠色果品的大氣環境質量應該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等含量,不能超過限制標準。
2 施肥技術
2.1 施肥原則
應按照施用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基肥和追肥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施肥。
2.2 施肥技術
施肥是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徑,綠色果品生產需肥量大,施用以有機肥為主。主要是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綠肥以及未受污染的餅肥,于秋季果實采收后作為基肥溝施或穴施。對允許限量施用的化學肥料,如尿素、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等,可作為追肥在果樹發芽前、果實膨大期和花芽分化期、果實膨大期各施用,最后一次追肥應距采果30d。配合施用生物菌肥和微肥,主要包括一些磷細菌肥、固氮菌肥以及鋅肥、硼肥等,用于補充果樹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多種微量元素,防止果樹缺素疾病的發生。
3 合理修剪
修剪的時間、程度和方法,綜合運用修剪技術,由人工修剪改為機械化修剪,減少分枝級次,平衡調整樹冠結構,由原來單純冬剪轉變為四季修剪,改善內膛通風透光條件,及時更新結果枝組。
4 疏花疏果
4.1 花前復剪
在春季花芽萌動至開花前進行,在能辨別花芽前提下越早越好。
4.2 疏花
在花蕾分離期至盛花期,最好是花蕾分離前期。用于坐果率較高,花期氣候條件較穩定的果片應用。
4.3 疏果
在子房膨大期(落花后7~14d)進行第一次蔬果又叫間果,在生理落果以后(落花后30d左右)進行第二次疏果又叫定果。如疏果太晚,不但消耗養分,而且影響幼果發育。間果就是將疏花時多留在花序上的幼果輸掉,定果時應首先疏除過密、病蟲、機械損傷和畸形瘦小的果,再根據留果量疏除多余的果。
5 套袋技術
套袋時間以定果后越早越好,具體應依不同樹種、品種特性而定。選擇優質雙層袋對增進果實外觀品質的效果好。套袋前應及時噴施無公害農藥防治病蟲害,如3%阿維菌素、10%吡蟲啉、3%多抗霉素、噴克、大生等。套袋時將袋撐開呈膨鼓狀套在果實上,使幼果處在袋的中間,扎緊袋口,防止雨水和病蟲害進入袋內。摘袋時間一般在采收7~10d,及時摘除果實周圍遮光葉片,注意保留葉柄。除袋后,隔4~6d待果實陽面充分著色后轉果,條件好的果園,在地面平鋪和背陰面斜立銀色反光膜,使樹體上下內外通風透光,促進果實著色,提高果實品質。
6 病蟲害防治
6.1 物理防治
采用綜合防控措施,冬剪時剪去病僵果、干枯枝、病果臺、病枝梢等,及時將果園內的枯枝、落葉、病果清理干凈,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消滅越冬病蟲源,在生長季節,根據果園的情況采用誘蟲燈、掛糖醋罐、放置性引誘劑等方法,有針對性的誘殺害蟲。
6.2 農藥防治
采用安全有效、低毒無污染的生物源、礦物源農藥和允許限量使用的有機合成農藥防治病蟲害。殺蟲劑有阿維菌素、苦參堿、吡蟲啉、滅幼脲3號、尼索朗、噠螨靈、蚜滅多、蘇云金桿菌、煙堿。殺菌劑有菌毒清、農抗120、大生、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福星、石硫合劑、843康復劑等。注意降雨后需噴一次殺菌劑,多種農藥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通過對環境嚴格監控,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科學施肥,依法使用農藥,生物綜合防治,最終將綠色果品的生產建立在資源和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生產出高檔優質果品。
作者簡介:
劉福星,44周歲,黨員,工作于河北省邢臺市林業局,職稱:林業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