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環境和資源問題日趨惡化,人們對公益林所起的重大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識。但由于公益林不僅涉及公益林的價值構成及補償機制等理論性問題, 而且還涉及公益林管護體制等一系列問題。文章重點對廣東省連山林場生態林經營管理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經營;發展建設
生態公益林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等;物種資源、科學實驗、森林旅游、國土保安等需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1 生態公益林分類經營
森林分類經營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有效途徑。所謂森林分類經營,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林業的生態和經濟需求,把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實行分類經營、定向培育,達到整體相互協調、局部分而治之的一種新型的森林經營體制和發展模式。生態公益林可分為林種分類經營及區位分類經營兩大類。
2 廣東省連山林場生態林經營管理現狀
2.1 生態公益林更新改造情況
廣東省連山林場位于廣東省西北部,屬粵西北南嶺重點生態屏障區,林地跨連山和連南兩縣。林場經營總面積9749.5 hm2,其中林業用地9458.6 hm2,占97.0%;非林業用地290.9 hm2,占3.0%。按林種分,生態公益林6427.9 hm2,占68.0%;商品林3030.7 hm2,占32.0%。按地類分,有林地8255.4 hm2, 占87.28%;灌木林地749. 2hm2,占7.92%;未成林地211.1 hm2,占2.23%;無林地229.0 hm2,占2.42%; 苗圃地4.9 hm2,輔助生產用地9.0hm2,占0.15%。全場森林覆蓋率84.70%,林木綠化率92.40%。
林場活立木總蓄積量362 100m3, 林木總生長量22 141m3,林木生長率6.1%,森林覆蓋率84.70%。全場林分按優勢樹種分,各類樹種面積、蓄積量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類樹種面積、蓄積量情況表
針葉、闊葉樹種面積和蓄積所占比例不均勻;針葉樹面積和蓄積比例較大,闊葉樹面積和蓄積比例較低。生態林仍有較大面積是針葉林,林分質量低。商品林主要以杉、松為主,結合廣東省林業建設的實際需要和林場所處區位的重要性,要盡快加大優良鄉土闊葉樹種造林力度,使闊葉林面積所占的比例較快提高,以實現資源數量增長和質量效益提升。
2.2 連山林場生態公益更新改造實際投入情況
連山林場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資金幾乎全部來源于省財政撥款,補償標準偏低,籌資渠道過于單一。尚未真正建立長效穩定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投入機制,財政轉移支付缺乏穩定可靠性,難以滿足生態公益林營造與管護的實際需要。林場每年具有一定生態公益林更新改造任務,資金不足部分需要林場自身投入,林場屬自負盈虧單位,進一步加重了林場的經濟負擔,而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平均補償標準僅為270元/hm2·a,還不足以支付管護工資。目前連山林場生態公益更新改造實際投入情況:①開設水平帶投入:100元/畝;②打穴、復土:150元/畝;③苗木及種植:150元/畝;④基肥及追肥:200元/畝;⑤ 撫育及施肥人工費:250元/畝;⑥其他費用:設計費、招標費、監理費、稅收等占投入的20%計算(總投入情況1 000元/畝)。
3 生態公益林經營中出現的問題
3.1 樹種結構不合理
林場的樹種以杉木和松樹為主, 針葉林多、闊葉林少, 純林多、混交林少; 生態功能等級偏低。從表1可知,杉、松樹種的純林及混交林面積、蓄積量合計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5.8%、86.4%;這種以杉、松為主導的樹種結構,使林場林分的生態穩定性低,抗逆性差,松類病蟲害潛在風險大,火災隱患大,不利于保持生物多樣性和整體生態功能等級的提高。例如, 2008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凍災害,全場有大量杉、松被折斷或毀壞,造成森林資源損失了多于20萬m3。由于林場松樹多,防火任務艱巨,受松類病蟲害的威脅巨大。
3.2 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較小
林場現有林地平均蓄積為53.91m3·hm-2 。林地生產力較低。特別是生態公益林的林分質量更差,有待于加強改造。與粵北地區的省直屬林場相比,省九連山林場、省樂昌林場和省東江林場有林地平均蓄積分別為77.16 m3 ·hm-2、90.6 m3 ·hm-2和42.8m3 ·hm-2,相比較,資源質量在省直屬林場處于中下游水平。
3.3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不足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廣東尚缺乏這種機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不到位,國家、省財政撥付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不足以滿足龐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的支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不合理,由于目前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落實到林場主體單位,主要用于林場公益林的改造、撫育、保護、管理等支出,卻無法落實到林場職工群眾,職工群眾無法從中直接受益,補償金也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因而對職工群眾來講也談不到是真正意義上的補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工群眾參加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積極性。
4 加快生態公益林發展的建設
4.1 做好生態林分改造, 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
(1)加大對杉、松純林生態林樹種的改造工作,改善生態公益林的樹種結構, 采用全面造林更新和林下間種(補植、套種)形式,使之形成針闊混交林。林分改造中要適地適樹,用樹體高大、冠幅大、深根系、根量多、長壽、美觀、生長穩定且抗性強的樹種。樹種搭配上堅持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相結合,以利于形成層次分明、結構穩定、生態功能強的森林植物群落。改造中以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用人工措施構成或人工促進恢復的方法建立起生態功能顯著、抗逆性強、生長穩定的森林結構。從2003年至今,林場營造了近0.3萬hm2的針闊或闊葉混交的生態林。
(2)加強對生態林未成林地的人工撫育工作(鏟草、松土和施肥),使之盡快成林。
(3)加強管護工作。加強日常巡邏看護,防止人、畜的干擾和破壞,防止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4)要抓好重點生態林項目的建設和管理,采用績效管理方法。特別是要抓好珠防林建設、北江水源涵養林建設、林分改造、國債生態林撫育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這幾大工程,使生態工程成為省里的示范、樣板工程。
(5)可發揮生態林多資源效益,如采取在林下間種珍貴中藥植物、野菜和茶葉等。
(6)可適當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現有部分風景林納入了當地的旅游產業規劃中。
4.2 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與補償方法
制定相關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辦法,確保用于生態公益林投入資金的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按照“落實主體、維護權益、強化保護、科學利用”的思路,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管護和補償制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依法維護好林權所有者的權益。在改革中可采取以下森林生態效益的基金補償方法。
(1)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成立有政府牽頭,根據不同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公益林數量及其對流域的貢獻大小收取相應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并由各地區政府負責籌措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之后統一上繳省財政專戶,并由省財政統一標準生態公益林面積進行補償,并且資金直接補償到戶。
(2)受益單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根據受益單位性質、經濟能力和受益程度,按照“政府為主負責,受益單位合理負擔”的生態效益補償原則試行開征水費附加費、林木采伐森林生態補償費、旅游風景區森林生態補償費、水電附加費等。
(3)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
對于連山境內的保護區與森林公園,要求保護區每年從撥付的財政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森林公園可以通過政府與建設部門、旅游部門協調,由政府一次征用補償或要求從風景區的門票收入和其他收入中提取一定數額,用于森林的管護和補償生態公益林經營者。
4.3 建立健全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
積極開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林業局,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總要求,建立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一個主體、兩個監督”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林管護的各種有效形式。
(1)加強政府在管護機制中的作用
政府要建立各級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充分發揮駐各鄉鎮、街道工作隊的職責作用。各級政府及部門要加大對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工作的督查力度,確保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實。把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工作列入年終經濟量化考評內容與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組織護林員參加業務培訓,提高護林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每年對護林員的管護績效進行年終考核,擇優聘用,進一步落實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措施。
(2)明確落實管護責任
由主管單位與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簽訂管護責任書,明確管護責任單位的責任范圍、權利與義務;對生態公益林經公示無異議的管護責任單位,由國有森林經營單位按照有利管護原則,科學合理劃分管護責任區,組織轄區護林員進行管護責任片區的現場撥交, 明確護林員的生態公益林管護“六定”責任制,即:定山場、定面積、定任務、定職責、定管護期、定報酬。并由林場對生態林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制,建立監管責任區,加強監管。
(3)強調落實生態公益林管護主體
對于集體所有的林權首先要突出“均”字,通過采取“均山、均權、均利”的方式,落實集體所有制,使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平等享有收益權,突出“ 聯”字,即分到戶,再聯合起來,以聯為主,落實管護主體;補償到戶,確保老百姓能夠從改革中直接受益,確保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4.4 宣傳教育
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活動,明確生態公益林的作用及生態意義,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愛護生態公益林的良好氛圍,使生態公益林真正起到保護環境、造福社會的作用。
5 結束語
生態公益林是寶貴的森林資源,是我們生存和發展最需要依賴的生態屏障。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防災減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要通過革新傳統的森林經營理論、方法、技術與內容,制定包括生態系統管理計劃、政策設計以及組織和制度安排等在內的生態公益林生態系統管理戰略,實現生態公益林的生態系統經營。
參考文獻
[1]戴廣翠,閆春麗,繆光平等.關于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的幾點建議[J].林業經濟,2008(12).
[2]李浩.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防護林科技,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