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斑病在各花生產區普遍發生,是花生生長中后期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病后使莢果不飽滿,降低產量和品質,常給產量造成很大的損失。本文研究了30%戊唑醇懸浮劑對花生葉斑病的防治效果(產量損失率為0.98%,防治效果為8.71%,產量略高于對照),目的是為花生葉斑病的防治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30%戊唑醇懸浮劑;花生葉斑病;產量;影響
1 試驗目的
進入結莢期后約20d就進入采收期,這個階段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花生極易感染葉斑病。此病在各花生產區普遍發生,是花生生長中后期的一種重要病害。花生發病后,葉片布滿斑痕,提早脫落,嚴重影響光合效能,使莢果不飽滿,降低產量和品質,常給產量造成很大的損失。為調查和了解目前我國各地花生葉斑病對花生造成的產量損失,通過藥劑防治和不防治兩種處理開展本試驗研究。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地點
該試驗在開封市種子管理站新品種展示田地進行。該試驗地為砂質壤土。前茬作物為花生,冬閑。生育期總降水量為3 295.6mm,日平均降水量為27.01mm。
2.2 試驗設計和安排
2.2.1 供試藥劑:30%戊唑醇懸浮劑(江蘇克勝)。
藥劑用量:10ml/畝(1畝約為667m2,下同)。
2.2.2 試驗設計:試驗共分為兩種處理,分別是藥劑處理和空白對照(CK)。每小區面積為0.1畝,重復3次,試驗地凈面積0.6畝。
2.2.3 施藥方式
施藥方法:每畝對水30kg,進行正反面葉面噴霧,以噴至藥液滴下為度。
施藥時期:在花生播后70d(花后35d)開始第一次施藥,此后每7d施藥1次。
施藥間隔:7d
施藥時間:7月16日,7月23日,7月30日
3 調查方法
3. 1 取樣方法
每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10株,每小區共計調查50株。
3.2 調查時間和次數
第一次施藥前1次、第二次施藥前1次、第三次施藥后、第三次施藥后10d、收獲前1次,共計5次。
3.3 病情級別標準
依據國際半干旱所(ICRISAT)九級標準,以株為單位,具體標準如下。
3.4 產量損失調查
每小區5個樣點,每個樣點取5m2,單收、單曬、稱取莢果重量,從而折算出小區產量及畝產。
3.5 藥效計算方法
3.6 數據統計與分析
所有試驗數據均用DPS軟件6.55版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性檢驗。
4 試驗管理情況
本試驗于4月26日整地耕耙打畦,5月9 日播種,播種后次日噴除草劑50%乙草胺乳油。6月10日澆水1次。6月13日每畝追施尿素10kg。6月14日噴施阿維菌素防治紅蜘蛛。6月22日第二次噴施阿維菌素防治紅蜘蛛。6月23日澆水1次。6月26日噴施阿維菌素防治紅蜘蛛。7月18日澆水1次。8月12日至13日澆水1次。9月8日收獲。
5 試驗結果
5.1 花生葉斑病初發情況
在河南省開封市,花生葉斑病在7月上中旬開始出現。初發時多為褐斑病。
5.2 防治效果
從開始施藥到第三次施藥前,藥劑處理病情指數低于對照處理的病情指數。在第三次施藥后10d,藥劑處理病情指數略高于對照處理。第三次施藥后10d藥劑處理病情指數增速放緩,至收獲時低于對照處理。(圖1)
圖1 藥劑處理與對照在各個時期病情指數變化
表1 花生葉斑病病害損失試驗病情指數指及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次調查時病情指數為14.44。第二次調查時,藥劑處理的病情指數為18.08,低于對照處理;防治效果為5.30%。此后,藥劑處理和對照處理病情指數均逐漸上升。在第三次施藥后10d進行調查,藥劑處理病情指數為29.65,稍高于對照處理病指(28.67),防治效果為-14.39%。至收獲前,對照處理病情指數上升至46.81,藥劑處理病情指數為43.85,防治效果為8.71%。
5.3 產量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藥劑處理小區產量分別為36.47kg、36.53kg、38.27kg,小區平均產量為37.09kg。對照處理小區產量分別為36.49kg、35.18kg、38.51kg,小區平均產量為36.73kg。藥劑處理較對照處理產量略高,產量損失率為0.98%。
表2 花生產量對比表
6 結論
綜合以上結果,試驗藥劑30%戊唑醇懸浮劑(江蘇克勝)對花生葉斑病的防治效果一般,至收獲時防效為8.71%,其產量略高于對照:小區產量為37.09kg,產量損失率為0.98%。
作者簡介:
孟憲敏,男,開封市種子管理站,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育種及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