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秋馬鈴薯—冬馬鈴薯—黃豆這種種植模式的試驗探索,介紹該模式的效益與技術。
【關鍵詞】秋馬鈴薯;冬馬鈴薯;黃豆;種植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轉化,農民種田觀念也不斷發生變化,已經從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向多元高產高效模式轉變、從傳統糧棉油種植結構向經濟效益型種植結構轉變,種植業、養殖業都在探索新型復合種養新技術、新模式。潛江市通過近年來對秋馬鈴薯—冬馬鈴薯—黃豆這種種植模式的試驗探索,一年三收,效益可觀,每年種植面積133.33hm2以上,累計種植面積667hm2。該模式已經取得成功,現將該模式的效益與技術介紹如下。
1 秋馬鈴薯種植技術
1.1 茬口安排
早黃豆8月下旬適時收獲,收后及時施足底肥,翻耕整田,要求田平土細,8月26日后至9月10日前適時盡早播種秋馬鈴薯,保證在10月1日前出齊苗。
1.2 效益分析
667m2產鮮馬鈴薯1108kg,銷售單價1.8元/kg,667m2產值1 994元;667m2成本902元,其中種薯520元(用種量200kg/667m2)、肥料260元、農藥42元、機械耕整80元,每667m2純收入1 092元。
1.3 技術要點。
1.3.1 品種選擇
選用生育期短、膨大快、休眠期短、抗病性強的早熟脫毒品種東農303、費烏瑞它、中薯1號等。種薯大小以25g左右為宜,如果太大要進行切塊分芽,提倡整薯播種。
1.3.2 適時育芽
用10mg/kg九二零液浸種10min后,撈起晾干。把干凈稻草用50%多菌靈300倍液均勻噴霧,做成3cm厚育芽床,然后在上面擺上種薯,擺一層種薯,蓋一層草,如此1~2層,最上面需蓋3cm厚的草,育芽期間芽床濕潤透氣。5~7d后扒開稻草檢查,撿出芽長1cm以上的種薯,攤放在室內散射光下煉芽待播。
1.3.3 合理施肥
底肥一定要足,為保證馬鈴薯后期不出現脫肥早衰現象,667m2施45%含量的復合肥75kg和硫酸鉀20kg。另用辛硫磷拌毒土撒施防治地下害蟲。
1.3.4 適時播種
8月底晴天下午4點后播種??茖W壟作,采取畦寬80cm,雙行錯窩種植方式.
1.3.5 合理密植
秋馬鈴薯生長快,結薯早,地上部植株生長不及春馬鈴薯旺盛,所以密度要適當提高,以株距20~25cm,行距40cm, 667m2播6 000~8 000穴為宜,瘦地宜密。
1.3.6 降溫保濕
為了防止秋季的高溫天氣引起的爛種,適度蓋稻草、青草等物,起到遮光降溫、防旱保濕、防止土壤板結的作用,以利出苗整齊,苗全苗壯。
1.3.7 防災減害
開好三溝,抗旱排漬,初花期適時化調??茖W預防馬鈴薯青枯病、晚役病、蚜蟲等病蟲害, 11月中下旬適時收獲。
2 冬馬鈴薯種植技術
2.1 茬口安排
秋馬鈴薯收獲后,施足底肥,與秋薯同樣標準耕整大田,12月中下旬播種,5月上中旬收獲。
2.2 效益分析
667m2產鮮馬鈴薯1730公斤,銷售價格1.32元/公斤,667m2產值2283元;667m2成本988元,其中種薯520元(用種量200公斤/667m2)、肥料260元、農藥48元、地膜80元、機械耕整80元。667m2純收入1295元。
2.3 技術要點
2.3.1 品種選擇
與秋馬鈴薯品種一樣,提倡整薯帶芽播種。
2.3.2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耕整、土壤藥劑處理同上。
2.3.3 適時播種
冬馬鈴薯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元月上中旬播種[1],選擇晴朗天氣播種,株距26~28cm,行距40cm,播種深度10cm,密度5000~5500穴/667m2。播種后進行封閉除草,667m2用都爾或者禾耐斯100ml對水50kg均勻噴霧進行芽前封閉。
2.3.4 覆膜保溫
噴施除草劑后,用地膜覆蓋壟面,并用土將膜邊壓實,防風吹開,保溫保濕,減少水分散失,提高除草效果。
2.3.5 田間管理
氣溫穩定在10℃以上,馬鈴薯出苗達6~8葉,幼苗頂膜時,破膜引苗;苗期封行出現旺長,667m2用50%多效唑50g對水40kg噴施2次,控旺促進薯塊膨大生長;注意抗旱排漬,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主要是馬鈴薯早、晚疫病、青枯、病毒病,蚜蟲、瓢蟲、潛葉蠅及地老虎等地下害蟲的綜合防治。
2.3.6 擇時收獲
5月上中旬適時根據市場行情及時殺青采收、銷售或儲藏,提高經濟效益。
3 大豆種植
3.1 茬口安排
冬種馬鈴薯收獲后,立即耕整大田,精耕細整,田平土碎,5月中下旬黃豆播種。
3.2 效益分析
667m2產大豆190kg,銷售價格5.2元/kg,667m2產值988元。667m2成本238元,其中種子80元(種子用量10kg/667m2)、肥料56元、農藥22元、機械耕整80元。667m2純收入750元。
3.3 技術要點
3.3.1 選擇良種
選用早熟品種鄂豆8號、中豆33等。
3.3.2 適宜播期
馬鈴薯收獲后,盡量早播,適宜播期5月中旬。
3.3.3 施足底肥
667m2施45%高含量復合肥30~40kg。
3.3.4 合理密植
肥力高的土壤畝定苗1.5萬株左右,株行距:15cm×30cm;肥力低的土壤667m2定苗1.8萬株左右。
3.3.5 葉面噴肥
開花初期,對苗情長勢差的田塊,每667m2用濃度0.05%~0.1%鉬酸銨的溶液50kg加磷酸二氫鉀100~150g加尿素100g噴霧,每隔7d 1次,連續2次,促結莢增粒重。對旺長田,667m2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100g對水50kg噴施,防治黃豆倒伏。
3.3.6 抗逆減災
黃豆既怕旱又怕漬,要高標準開好三溝,做到能排能灌。黃豆播種后可用乙草胺進行芽前封閉化學除草,出苗后選用苗后專用除草劑除草。整個生育期按照“淺、深、淺”的標準中耕3遍,最后一次還要進行培土,防止倒伏。黃豆病蟲害較少,但要適時防治好苗期的根腐病、蚜蟲、中后期防治號斜紋夜蛾、豆莢螟等病蟲害。
4結論
該薯—薯—豆模式667m2平均年總產值5264元,成本2 128元,純收入3 137元。相比小麥—水稻667m2收益1 563元(小麥143元+水稻1 420元),增收1 574元;比小麥-棉花畝收益1757元(小麥143元+棉花1 614元),增收1 380元;比油菜—水稻667m2收益1 841元(油菜421元+水稻1 420元),增收1 296元;比油菜—棉花畝收益2 035元(油菜421元+棉花1 614元),增收1 102元。由于該模式一年可以種三季,生產成本適中,勞動強度不大,經濟效益好,可以在與潛江市氣候特征相同的江漢平原進行大力推廣,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的重大意義,由于一年三收,茬口連接緊湊,馬鈴薯、黃豆宜選用豐產性好,抗逆性、適應性強的早熟品種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振鳳,劉克紅,肖貞林等.兩薯連作高效種植模式及其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0):109-110.
作者簡介:
廖翠紅(1974-),女,漢族,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
通訊作者:
蔣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