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的為害癥狀、病原、發生規律和傳播方式,并就此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海高原;青油菜;菌核病;發生防治技術;
油菜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青海省傳統的經濟作物。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前景看好,油菜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施肥水平逐步提高,相應的,油菜菌核病也呈現出加重趨勢,常年發病率高達10%~15%,嚴重的甚至達到50%以上,病株一般減產10%~70%。
油菜菌核病俗稱麻稈、白稈、爛稈等,是青海省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不僅影響產量,而且使品種的含油率下降。此病寄主范圍極其廣泛,主要寄主有油菜、白菜、甘藍、向日葵、茄子、辣椒、蠶豆、胡蘿卜、馬鈴薯等。
1 菌核病的為害癥狀
(1)菌核病在油菜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其中以結實期發生最重。油菜的莖、葉、花、角果均可受害,以莖部受害最重。莖部染病初期現淺褐色水漬狀病斑,后發展為具輪紋狀的長條斑,邊緣呈褐色,濕度大時表面生棉絮狀白色菌絲,偶見黑色菌核,病莖內髓部爛成空腔,內生很多黑色鼠糞狀菌核。病莖表皮開裂后露出麻絲狀纖維,莖易折斷,致病部以上莖枝萎蔫枯死。葉片染病初期呈不規則水浸狀,后形成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央為黃褐色、外圍呈暗青色、周緣淺黃色,病斑上有時輪紋明顯,濕度大時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病葉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狀,后漸變為蒼白色直至腐爛。角果染病初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后變為灰白色,種子癟瘦、無光澤。
(2)成株期葉片發病,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心為灰褐色或黃褐色、中層呈暗青色、外緣具有黃暈,病斑在潮濕情況下迅速擴展直至全葉腐爛。莖部感病后病斑呈梭形且略有下陷,中部為白色,邊緣為褐色,在潮濕條件下,病斑發展非常迅速,上面長出白色菌絲,到病害晚期,莖髓被蝕空,皮層縱裂、維管束外露,因而極易被折斷,莖內形成許多黑色鼠屎狀菌核。重病株全株枯死,輕病株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且種子不飽滿,產量和含油率都有所降低。當油菜因長勢過旺而倒伏時病害更嚴重。
2 菌核病的病原、發病規律和傳播方式
2.1 病原
油菜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復菌菌核形狀不規則,外表呈黑色,內部為白色或粉紅色。
2.2 發病規律
油菜菌核病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著在采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青藏高原油菜區一般在3~5月間萌發,子囊孢子成熟后從子囊里彈出,借氣流傳播侵染衰老的葉片和花瓣,長出菌絲體,從而導致寄主組織腐爛變色。病菌從葉片擴展到葉柄再侵入莖稈,也可通過病、健組織接觸或黏附進行重復侵染,病菌在生長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菌絲生長發育和菌核形成適溫為0~30℃,最適溫度是20℃,最適相對濕度為85%以上。菌核可不休眠,在5~20℃及較高的土壤濕度均可萌發,其中以15℃為最適。菌核在潮濕土壤中能存活1年,在干燥土中可存活3年。子囊孢子在0~35℃均可萌發,但以5~10℃為適,萌發經48h完成。生產上,在菌核數量較大時,病害的發生流行取決于油菜開花期的降雨量,降雨量多則田間濕度大、發病重,降雨量少則田間濕度小、發病輕或不發病。此外,連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播種過密、偏施和過施氮肥都易導致發病,且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濕氣滯留、植株倒伏的地方發病較重。
2.3 傳播方式
油菜菌核病是由油菜菌核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病菌以鼠屎狀的菌核寄生在土壤、種子和病株殘體中越冬,次年5~7月,隨著氣溫回升和雨水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可直接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釋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子囊孢子在植株表面萌發產生菌絲,可直接從表皮細胞間隙、花瓣、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田間傳播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脫落到葉片上從而引起葉片發病,葉片病瓣擴展蔓延至莖上或病葉腐爛后黏附在莖上,從而引起莖稈發病。另外,已發病的莖稈、枝葉與無病的莖稈、枝葉接觸也會導致病害的再侵染。
3 防治措施
根據該病發生和為害的特點,將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才能控制其流行。
3.1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青雜系列雙低油菜品種青雜2號、青雜5號等對油菜菌核病具有較強抗性的品種。
(2)種子不帶菌。在油菜收獲時,選無病或性狀優良的植株,取其主軸中段留種。或在播種前先篩去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然后用0.5~0.75kg食鹽對水5kg選種,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下沉的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播種。
(3)實行輪作,同一地塊不重茬,以減少菌源。
(4)清潔田塊,渣不還地。油菜菌核病有50%~90%集中在莖稈基部12~15cm處,在重病區和重病田的油菜成熟時,要改進收割方式,將枯株連根拔起,不讓菌核脫落入田中,以減少土壤中菌核的殘留量,盡可能將莖稈作柴燒掉。油菜收獲后,要將田間、田埂、路旁和脫粒場等處的病殘體徹底清除、集中燒毀,這樣能有效降低下年油菜菌核病的發病率。
(5)合理密植,以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從而減輕發病。一般上等肥力的田塊以每667m2種植1.1萬左右為宜,中等田塊以每667m2種植1.5萬株左右為宜。
(6)加強田間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施用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鉀肥及硼、錳等微量元素,防止開花結莢期徒長、倒伏或脫肥早衰;及時中耕或清溝培土,盛花期及時摘除黃葉和老葉,以防止病菌蔓延;同時,應重視施基肥,增施磷鉀肥,以增加植株的抗病力;做好中耕培土,及時摘除病、黃、老葉,隨即帶出田外作飼料,不可隨意丟棄在田間,以減輕病菌蔓延為害。
3.2 化學藥劑防治
油菜開花期間,在葉病株率達10%以上、莖病株率在1%以下時開始噴藥防治。可使用以下藥劑防治: 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或3%菌核凈粉噴粉;(2)20%阿苯達唑(施寶靈)懸浮液2500~3000倍液噴霧;(3)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4)50%異菌腺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5)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以上藥劑可輪換使用,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即可。
作者簡介:
李宜全(1976年-) 男,本科,助理農藝師,現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