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防風,又名關防風、東防風、旁風等,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文主要講述防風種植管理技術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防風;種植管理
防風,又名關防風、東防風、旁風等,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味辛、甘、性溫,有解表發汗、祛風、除濕作用,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無汗關節痛、四肢拘攣,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癥。野生于山坡、林邊、草原、砂質土壤和多石礫的向陽山坡。耐寒、耐干旱,喜陽光充足、涼爽的氣候條件,忌過濕和雨澇,適宜在排水良好疏松干燥的砂壤土中生長。
1 形態特征
防風株高一般30~80cm,主根粗長,有香氣,根莖處密生褐色纖維狀葉殘基。莖單生,兩歧分枝,有細棱。基生葉有長柄,基部鞘狀,葉片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2~3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白色。果實為黃綠色或深黃色,雙懸果橢圓形,背部稍扁,成熟后裂開成二分果。花期7~8月份,果期8~9月。防風是深根植物,根具有萌生新芽,產生不定根,以繁殖新個體的能力。
2 栽培要點
2.1 選地、整地、施肥
選擇疏松砂質土壤,要求土層深厚,養分含量高,保水肥能力強,排灌條件良好的地塊。3月上旬,為了滿足防風對養分的需要,必須施足基肥,每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4000kg,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還應磷、鉀肥配合施用,一般每畝施入過磷酸鈣20~30kg或磷酸二銨8~10kg。由于防風是深根植物,因此要求對土地進行深翻達40cm以上,深翻后應根據地勢和氣候條件做畦,地勢平坦的可以做長畦,一般畦寬250~280cm為宜。播種前首先要對土地進行灌溉,待土壤稍干后進行翻地,翻地不宜過深,一般5~6cm就行了。淺翻對土壤能起到保墑作用,有利于種子發芽有充足的水分。
2.2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可分為兩種:一是種子繁殖法;二是根插繁殖法。選種原則:一是選用優良特征特性的種子種植;二是選用種子成熟度高、籽實飽滿、發芽能力強的種子下種。
2.2.1 種子繁殖
將選好的種子在播種前3~5d進行溫水浸泡處理,用35℃的溫水需要浸泡24h,如果用40~50℃的溫水需要浸泡8~12h,撈出浮在水面上的癟子和雜質,將沉底的飽滿種子泡好后取出,蓋上濕紗布進行催芽,稍涼以后進行播種。防風一般在3月下旬開始播種,一般采用條播,按行距15~20cm,深2~3cm開溝,將種子均勻撒播在溝內,然后蓋土壓實耙平,每畝用種量為2~2.5kg,一般土壤不太旱,不用澆水。
2.2.2 根插繁殖
將頭年采收的種根貯藏于地下,3月下旬,將防風種根從土里刨出。種根質量的優劣,對防風出苗有較大的影響,應選擇新鮮無病、大拇指粗的根莖,將防風根段截成3~5cm的小段,注意細小的種根不能用,以免影響出苗率。用鑊子開溝,開溝的深度為6cm左右,行距20cm左右,每隔5~10cm放種栽一段,然后蓋土,壓實耙平。如果土壤干旱,可澆水一次,保證種根有充足的水分。用種子繁殖的防風,一般播種20d左右就可出苗,用種根繁殖的防風,一般播種13~16天就可以出苗。
2.3 田間管理。
2.3.1 幼苗期管理
①除草松土。出苗后要進行松土,松土可以使畦土疏松,增強透氣性,提高土溫,調節水分,消滅雜草,為防風發育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②疏苗定苗。出苗后15~20d,苗高達到3~5cm的時候,要進行疏苗,防止小苗過度擁擠,影響幼苗質量。幼苗生長到一個月左右的時候,苗高達到10cm以上時,按株距15cm左右定苗。
2.3.2 生長期管理
①除草松土。6月中旬,防風進入生長期,應抓緊中耕除草,一般應中耕松土2~3次,每15d左右一次,保持田間清潔。②追肥澆水。每畝追施施磷酸二銨30kg,開溝施入行間,追肥后及時灌水,灌水或雨后及時中耕,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2.3.3 旺盛期管理
生長旺盛期為7月中旬至9月下旬,這時正逢雨季,田間遇澇或積水時要及時排除,以免影響植株生長。①除草。生產田以提高根系產量為目的,加強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滿足防風旺盛生長期對生長條件的需要。防風旺盛生長期持續時間多達兩個多月,這一時期仍以促根生長發育為主,要及時拔除田間雜草,防止草荒。②施肥。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可進行根外追肥,一般每畝施尿素8~10kg,硫酸鉀3~5kg,施于行間。③摘蕾。防風有很多植株在這一時期抽薹開花結實,地上植株開花以后,地下根開始木質化,嚴重影響藥用根質量或者失去藥用價值,這時必須要將花薹及早摘除,一般需摘除2~3次,見薹就打掉,避免開花消耗養分影響根的發育。
2.3.4 留種前管理
主要介紹防風是怎樣留種的,10月上旬,防風就進入了生長后期,這一時期,防風一般不再進行田間作業管理了,使其成半野生狀態。選留植株生長整齊一致、健壯的田塊作為留種田,不進行打薹,可放養蜜蜂輔助授粉。到10月份左右防風種子由綠色變成黃褐色,輕碰即成為兩半的時候采收,不能過早采收沒有成熟的種子,也可割回種株后放置陰涼處后熟一周左右再進行脫粒。
2.4 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通過選用抗性品種,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科學施肥等栽培措施,綜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將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許范圍以內。
2.4.1 白粉病
農業防治,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生物防治,用2%農抗120水劑或1%武夷菌素水劑150倍液噴霧,7~10d噴1次,連噴2~3次。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戊唑醇(25%金海可濕性粉劑)或三唑醇(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甲基硫菌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7~10d噴1次,噴2~3次。
2.4.2 黃鳳蝶
農業防治,幼蟲發生初期和3齡期以前,結合田間管理人工捕殺幼蟲。藥劑防治,幼齡期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一般每周噴1次,連噴3~4次。
2.4.3 小地老虎
物理防治,成蟲產卵以前利用黑燈光誘殺。藥劑防治,以下三種防治方法任選其一:①每畝用90%敵百蟲晶體0.5kg加水8~10kg噴到吵過的40kg棉仁餅或麥麩上制成毒餌,于傍晚撒在秧苗周圍,誘殺幼蟲。②每畝用90%敵百蟲粉劑1.5~2kg,加細土20kg配制成毒土,順壟撒在幼苗根際附近。或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適量水噴拌細土50kg,在翻耕地時撒施。③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灌防治幼蟲。
2.4.4 根腐病
農業防治,與禾本科植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發現病株及時剔除,并攜出田外處理。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琥膠肥酸銅(DT殺菌劑)可濕性粉劑350倍液灌根,或用12.5%敵萎靈800倍液,或3%廣枯靈(惡霉靈+甲霜靈)600~800倍液噴灌。一般7天噴灌1次,連噴灌3次以上。
2.4.5 斑枯病
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發病初期,摘除病葉,收獲后清除病殘組織,并將其集中燒毀。藥劑防治,發病前噴施1:1:100的波爾多液1~2次,或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甲基硫菌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
2.5 采收
栽培2年后,于10月上旬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晾干。以根條粗長、皮細、柔潤、無毛須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