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對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促進群眾脫貧致富,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造林技術
1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現象已經成為石灰巖溶地區嚴重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備受各界的廣泛關注。所謂石漠化就是石質荒漠化土地的簡稱,是指在亞熱帶濕潤地區喀斯特極其發育的自然環境下,受人為活動的干擾,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和土壤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
2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不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與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是各種復雜的自然、生物、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促成石漠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首先是石山巖溶地區惡劣的自然條件,其次是脆弱的生態環境下超出允許范圍的人類活動。
由于石山地區土少石多,土層淺薄、干燥,許多植物都難以生長,石山植物生長慢,石灰巖溶地區人民并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石山植被資源,一直以來采用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傳統經營方式,長期在石山上開荒、放牧、打柴、開山取石,致使石山植被遭受嚴重的破壞,巖石裸露,土壤被嚴重侵蝕,土層淺薄、干燥,保水、保肥性能差,水土流失加劇,農業產量低而不穩,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人民生活極端貧困。而石山區人民為了生存和擺脫貧困,又把目光投向了石山,從而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嚴重石漠化的產生。
3 主要造林技術措施
石灰巖溶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石山造林有別于常規造林,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實驗中心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石山造林技術措施。
3.1 樹種選擇
石山地區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見效最快的途徑,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是石山造林成功的關鍵。此外,在立地條件較好、地勢較平坦的山坡地,選擇當地名、特、優的竹、藤、經濟林、果等營造生態經濟型林,可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從而為石山區人民實現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3.2 培育壯苗
苗木質量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明顯,把好苗木關,是石山造林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首先要嚴把種子關,應強調選用良種育苗,種子要粒大、飽滿、無病蟲害,并經消毒處理后才能播種;其次,把好苗木管理關,種子發芽后要精細管理,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及時調整苗木密度,適時施肥,保證苗木在合適的密度下健康生長。同時,造林前一定要煉苗,以增強苗木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3.3 確定合適的苗齡
苗齡與造林成活率關系密切,苗齡太小,苗木過于弱小,抵御惡劣環境條件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苗齡太長,苗木過大,不僅加大了造林難度,而且,苗木蒸騰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傷嚴重,恢復困難,同樣導致成活率不高,所以,應針對不同樹種的特點,確定合適的苗齡,一般苗齡以1~1.5年為宜。
3.4 采用非常規方法整地造林
由于石灰巖溶地區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須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煉山,并應盡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僅能給新造林起到遮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為今后形成多樹種立體混交林奠定基礎。其次,適當控制密度,過密不僅大量破壞原生植被,而且對今后的林木生長也不利,過疏則造林效果不好,甚至達不到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應控制在900~1 050株/hm2為宜,且密度不能強求一致,只能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營養袋苗,如有困難,也應采取營養苗、裸根苗、種子直播并舉的技術路線,根據石山土壤情況, 在土層相對較厚,并能保持相當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層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營養袋苗;而在石縫、石隙,采用種子直播。再次,必須掌握好造林時機,2~3月為造林定植的適宜季節,選擇在陰雨天,且定植坑已經濕透時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蓋上雜草、枯枝或小石塊,有條件的最好能蓋上薄膜,這樣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造林成活率。
3.5 實行封山
森林植被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而封山育林是恢復和建設植被最省錢、省工的辦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規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業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結構是由喬木、灌木、草本組成的立體結構,其根系也在地下組成立體結構,深根、淺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層,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層中的水分和養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復和生長,從而,能提高石山巖溶地區植被的覆蓋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態功能最全、生態效益最高。
石山巖溶地區植物資源本來就貧乏,人畜活動頻繁,人畜的活動不僅對石山區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破壞,而且也嚴重影響石山造林的成活及生長,因此,不論是造林區,還是封山育林區,都應該嚴格實行封山,嚴禁在封山區內放牧、打柴、開墾、采石等。只有真正實現了封山,才能達到石山巖溶地區造林綠化和封山育林的效果,才有利于石山植被的恢復與生長,才能不斷提高石山造林區的植被覆蓋率,才能最終實現石山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重建的目標。
4 結語
綜上所述可見,石灰巖溶地區進行石漠化治理,最終實現生態重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完全可行的。只要全民重視,技術措施科學,方法到位,恢復石山植被,重建石灰巖溶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石灰巖溶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經營,并最終將其建設成秀美山川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梁仕生,陸志星.巖溶地區石山造林綠化刻不容緩.廣西林業,2000(3):16.
[2]蔡延松.西部開發生態為本.世界林業研究,2000,13(2):1~2.
作者簡介:
譚良耀(1979-),男,湖北恩施人,土家族,工程師,本科畢業,主要從事林業項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