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奶牛養殖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效益的提高受諸多因素影響,筆者通過實地走訪方式對渝北區部分奶牛養殖戶日常飼養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查,發現許多奶牛養殖戶由于飼養管理知識有限,在奶業生產中存在諸多養殖誤區導致奶牛品質不高,產奶量低,疾病多發,經濟效益低下,對奶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直接影響奶業效益的提高。本文詳細闡述了這些誤區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相對應的正確飼養管理方式,以期為奶農增收增效提供幫助。
【關鍵詞】奶牛養殖;飼養管理誤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奶、肉、禽、蛋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導致了重慶畜牧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有了較大提高,近年奶牛專業戶和奶牛存欄量均有較大增長。其中不少奶牛養殖戶由天文化水平不高,學習與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強,在奶牛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方面存在誤區,對奶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直接影響養殖效益的提高?,F就渝北區農村奶牛養殖誤區作一簡介,以期對奶農增收增效有所幫助。
1 不重視奶牛育種工作
渝北區奶牛業起步于2001年,經過十余年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各項優惠政策出臺,奶牛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許多農戶為了脫貧致戶,都養起了奶牛。他們中的部分養殖戶,養殖水平落后,養殖效益差,沒有充足的資金購買優質奶牛,只能購進一般的奶牛進行飼養。同時在奶牛養殖過程中不知道育種工作的重要性,多數使用廉價凍精,目前公牛凍精價格與質量差異很大,一些配種員按配種次數收取費用,因此就盡量使用便宜的凍精。廉價凍精多來自于育種值低,遺傳性能不穩定,改良效果差的公牛,或是受胎率低,或是精液品質不良,其使用必將影響后代牛群的品質,導致經濟效益下滑的惡性循環。奶牛養殖戶對繁殖的后代奶牛不加選擇,見母就留,這也是造成奶牛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由天良種奶牛數量少,育種措施欠缺與觀念滯后,間接造成了奶牛品種質量不高,單產低與效益差的后果。
2 不重視資料記錄工作
基本沒有奶牛養殖戶重視資料記錄工作,目前多數奶牛養殖戶養牛的做法是憑借自己的記憶和牛只當時的狀況進行管理,這樣不易掌握牛只的真實狀態,不便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飼量喂量與日常管理,養成記錄的習慣,不僅可為合理地飼養管理比如何時發情、何時配種、何時加料、何時減料、何時干奶、何時將生產等提供科學依據,還可為奶牛的育種改良和防止近親繁殖提供可靠資料。
3 對疾病“重治輕防”
一些奶農根據自己多年養殖經驗,認為奶牛抗病力強,不用嚴格消毒,牛舍和運動場的衛生差一點也無大礙,實際上,環境衛生差往往造成牛奶達不到衛生要求,防疫不到位有可能導致奶年發病或死亡。一些奶農由于飼養殖管理不善造成奶牛發病率高,發病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療上,往往忽視造成疾病的原因,如果在預防疾病上下點功夫,加強飼養管理,一些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如對奶牛危害最大的產科病,營養代謝病,瘤胃疾病,肢蹄病,是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而減少發生,飼養管理差的奶牛養殖戶,奶牛乳房炎多發,犢牛也易患腹瀉病,精飼料飼喂過多的易發生肢蹄病與瘤胃疾病,奶牛飼料營養不平衡,鈣磷比例失調,維生素D缺乏的奶牛易患產后癱瘓,產前不控制營養供給,運動量不足易導致母牛過肥,常發生難產,胎衣不下而發生子宮炎,母牛產后進入泌乳高峰期,尤其是產奶量高的奶牛,能量處于負平衡狀態實屬必然,此時日糧中如果能量與蛋白質不足,會使子宮與卵巢機能恢復遲緩,從而影響發情與受胎。
4 不喂干草或干草質量差
目前,渝北區農村養奶牛普遍存在干草不足或干草質量差的問題,不少奶農是按養水牛的方式飼養奶牛,有青草就喂青草,無青草就喂干草,無干草就喂稻草,甚者連稻草都沒有,就只喂精料,這簡直如同養豬。這樣奶牛在粗飼料嚴重不足,食入大量精飼料的情況下,會使堿性的瘤胃環境變酸,結果造成消化不良,嚴重時發生酸中毒甚至死亡。龍其在少數奶農只以苕騰作為青貯粗料,而不喂干草的情況下,情況會更糟,直接導致產奶量減少,乳脂率下降,進一步引發瘤胃酸中毒,皺胃移位,肢蹄病,酮病,產后癱瘓等多種疾病,造成奶牛利用年限短,病淘率增加,經濟效益低下。建議對于泌乳奶牛,每天每頭飼喂優質干草3~5kg,才能有效改善瘤胃酸性環境,還能提高牛奶的乳脂含量,另外可在日糧中添加100~150g碳酸氫鈉和30g氧化鎂。
5 精料搭配不當
許多養殖戶不重視奶牛飼料的使用,采取自己拌料的方式,或將廠家生產的配合飼料與自己購入原料糧簡單混合,所用的精飼料主要由玉米、麩皮、餅粕三大類簡單混合而成,造成飼料營養不均衡,鈣磷與氨基酸比例不當,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缺乏,導致奶牛的產奶性能不能充分發揮。還有少數農戶在飼料中添加促乳類激素與抗生素添加劑,雖然可在短期內使產奶量迅速提高,滿足奶農盲目追求產奶量的需求,但不可能提高整體的生產水平,而且還會對奶牛的健康與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產生許多副作用,增加奶產量的作用也不能持久,甚至造成生產出的牛奶質量不合格,因此農戶養奶牛選擇飼料時,一定要選購有飼料生產許可證的正規廠家飼料,自己配飼料時,應根據重慶的飼草資源盡可能使飼料多樣化與營養全面,不能添加之物一定不能盲目添加。
6 運動少,不日光浴或很少日光浴
大多戶奶牛養殖戶不分四季把母牛用繩系頭部或頸部拴養,很少讓奶牛曬太陽與運動,這嚴重阻礙了骨骼新陳代謝與胎兒生長發育??蓪е履膛ky產,胎衣不下,發情不明顯,體質差,易患肢蹄病等。一般要求產奶牛每天至少運動2小時,干奶期奶牛還應增加,如果受場地限制不能提供運動場地時,也應該用人工引導的方法進行運動與適量曬曬太陽,以促進新陳代謝,使其保持旺盛的食欲與正常的機能,提高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7 不刷拭牛體、不重視防暑降溫工作
很多奶牛養殖戶不習慣每天用刷子、梳子刷拭牛體,結果奶牛身體上粘有許多污物,只好用身體蹭墻、立柱、飼槽等方式解癢,嚴重影響奶牛身體健康,每日刷拭牛體,既可保持體表衛生,又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還能與牛建立良好信賴關系,有益于牛體健康與生產出符合衛生標準的合格原料奶。奶牛是耐寒不耐熱動物,重慶夏秋炎熱潮濕等極端天氣常見,不高度重視防暑降溫工作,極易導致奶牛中暑而突然死亡。
8 不重視消毒滅源與殺蟲驅蚊工作
不重視消毒工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養殖場所很少消毒,或根本不消毒,不重視牛場衛生,牛場環境衛生極差,糞尿橫流,蚊蟲滋生,導致奶牛肢蹄長期處于糞尿浸泡狀態,導致腐蹄病、關節炎多發,蚊蟲滋生,嚴重影響牛只休息,牛是反芻動物,在休息時才能反芻回嚼,休息不好,當然反芻回嚼差,進而消化不良,營養變差,影響產奶量。二是擠奶時不換水,很臟的帕子還在用于洗乳房,導致一牛有乳腺炎,而感染其他牛。養牛戶不如養豬戶,養豬戶還知道經常給豬驅蟲,養牛戶很少有知道給奶牛驅蟲的,讓牛體內外各種寄生蟲滋生,大量吸取奶牛營養,嚴重影響奶牛健康。正確的做法是每半年用驅蟲劑驅蟲一次。
奶牛養殖戶必須重視養殖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徹底改變傳統落后的養殖習慣與觀念,認真搞好奶牛飼養管理,從吃飽到吃好,重視防疫消毒,才能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水平,生產出衛生、安全、無公害的原料奶,才能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與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作者簡介:
尹司明(1963--)男,重慶渝北人,大學本科, 高級畜牧師 ,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