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我國都是水產養殖大國,尤其是淡水養殖,近幾年來,海水養殖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海產品口味鮮美,愈來愈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這些給海產品養殖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養殖技術提出新的要求。
【關鍵詞】海參育苗;養殖方法;疾病預防
1 海參育苗
育苗主要技術內容:前期準備工作、受精卵的采集、布卵、幼體培育、稚參的采集和培育、稚參的培育(包括稚參前期培育、稚參后期培育、幼參培育至商品幼參)。
前期準備工作:布卵前5~6d,將育苗大棚的室溫控制在23℃左右,目的是將室內的池預熱。布卵前一天,將30℃的海水加入池內,4m3水體即可,目的是將池子加熱,避免后期加水時導致水溫下降太快。布卵當天水溫為18℃,將23℃的海水加1m3,將水溫調節到21℃。
受精卵的采集與布卵:受精卵以選取飽滿、卵黃色、色澤瑩亮的為宜。每立方米水體布15萬個卵為宜,布卵后每池內潑灑青霉素2mg/L,每3小時攪池1次,當天傍晚鏡檢發育情況。
幼體培育:當胚胎發育到小耳幼體時要進行選育,用NX79尼龍絲網拖選或虹吸選育,選育中上層幼體。注意換水與管理:每天加水1m3,水溫24℃,控制水溫與室溫,防止水溫過低影響幼體發育。最低溫度不得低于17℃,23℃為最適溫度,溫度低發育遲緩。刺參幼體的適口餌料有鹽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餌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海洋紅酵母、干酵母、鮮酵母,以采用金黃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但成本高,已經不適應工廠化養殖模式,現在取而代之的是酵母與螺旋藻。投喂要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不可一次投喂過多,否則刺參幼體易消化不良。投完后攪池1次,使餌料均勻,開口餌料的投喂量(克)按照水體體積(m3)的0.2倍計算,如果5m3水體,投喂量就是5×0.2=1g。在生產中要通過鏡檢刺參幼體胃的飽滿程度而加以調節,一般胃區內餌料占1/2體積即可。在浮游幼體培育期間,刺參一般不要倒池,因為每一次倒池都會損傷幼體,主要依靠換水來改善水質,每天換水1次,每次加水1m3,直到將池水加滿或者投放附著基。為使幼體均勻分布,每隔3小時用翻水板上下翻動池水1次。浮游幼體的培育水溫為20~25℃,一般每隔3~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徹底干凈,把池底的殘餌、原生動物、幼體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內,上浮的幼體應移入池內繼續培養。
稚參的采集和培育:當20%~30%幼體發育至撙形幼蟲時,即可投放稚參附著基。附著基使用波紋板。附著基投放前要用5毫克/升 Vc液浸泡1~2天,然后用刷片機洗刷干凈,然后將附著基裝好投入池內,附著基在池中是放倒的,這樣能更好地附著幼蟲。投入附著基后第三天開始投喂海藻粉,主要是鼠尾藻,投喂兩天后開始加喂海泥,與藻粉的比例為1∶1,以后逐漸遞增至5∶1,3天后開始加入配合飼料,占藻粉比例的30%,以后遞增至50%,發育成稚參后減至40%,投入附著基后第四天基本上沒有蜉蝣幼蟲了開始換水,幼參培育采用流水方法來改善水質,一般每天流水1次,每次1小時,每天的流水量為培育水體的1/3倍,并在水溫較高時增加流水量,此時要注意穩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當低于3.6mg/L時,稚參會出現病態,當、低于1.0mg/L時稚參會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時間過長,育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參的倒池,并視情況進行稚參的篩選,并分期出池,以利于個體小的稚參迅速生長。
2 海參疾病預防
2.1 爛邊病
該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狀幼體階段發生,死亡率一般較高。2003~2004年度該病在山東省蓬萊、長島、膠南等地的海參育苗場廣泛流行,死亡率可達90%。發病癥狀主要為:在顯微鏡下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顏色加深變黑,邊緣變得模糊不清,逐步潰爛,最后整個幼體解體消失。經蘇木素—伊紅染色發斑細胞核固縮深染,組織細胞壞死。存活個體的發育遲緩、變態率低,即使幼體能變態附板l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爛邊病的病原之一。通過病原菌對常用藥物的敏感性檢測,只有呋喃類抗生素對該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2 爛胃病
該病多在大耳狀幼體后期發生,每年6~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其死亡率高達90%。發病癥狀主要為: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小、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患病幼體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發育遲緩、形態大小不齊,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發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餌料品質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變質的單胞藻餌料,或餌料營養單一如單獨投喂金藻類、扁藻等餌料;另一方面,一些細菌感染幼體也可以導致發病。防治措施:一方面投喂新鮮適口的餌料,如角毛藻、鹽藻或海洋酵母,滿足幼體發育和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適當加大換水量,減少水體中細菌數量,配合使用諾氟沙星3~5毫克/升藥浴有良好療效。
2.3 化板癥
該癥也稱為“滑板病”、“脫板病”和“解體病”,多在樽形幼體向五觸手幼體變態時和附板后的稚參發生,是刺參育苗后期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發生的一種流行疾病。該病傳染性很強,發病快,數天內死亡率可近100%。發病癥狀主要為:附著的幼體收縮不伸展,觸手收縮,活力下降,附著力差,并逐漸失去附著在附著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患病幼體表皮出現褐色‘銹’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參體外包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皮膚逐步潰爛直至解體,骨片散落。鏡檢池底可見大量骨片。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蘭氏陰性細菌可引起此癥,具有病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濾或紫外線消毒的方法,并及時清除殘餌、糞便、有機物等,適時倒池,盡量減少養殖用水中病菌數量;另一方面,重視投餌的質量和數量,特別是通過消毒處理確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餌料不攜帶重要致病原。另外,應定時鏡檢,觀察幼體攝食、活動和健康狀況。發現病情,在池中潑灑喹諾酮類抗生素,以藥浴和口服同時處理進行治療。
3 海參育苗期間料量的控制
海參餌料的投喂遵循“能少點也不能多,但是也不能太少”的原則。海參具有以下兩個特性:一是一直在攝食。只要周邊有食物,它就會攝取,但是它上一口食物還沒咽下去,觸手又將食物送入了口中,這樣就容易導致噎死(俗稱:撐死)。海參噎著了就會不爬動,也不攝食,遇到這種情況就要立馬減料,嚴重的可以停止投喂一天或者兩天的餌料。如果沒有及時減料,輕者池底糞便和殘餌腐敗、發臭,重者參苗化皮,直至消失。二是。運動緩慢,餌料過多,就會在參苗周圍存積,而海參苗不能及時離開,尋找到餌料少的地方,就會被餌料掩埋,這樣它就會慢慢化掉。此外餌料多了,參苗周圍的殘餌也多了,吃了殘餌就會對腸道產生損害,就會拖便,間接地影響到了消化系統。
4 結語
海參養殖業最基礎而且最難掌握的就是育苗技術,育苗技術好壞直接影響后期的保苗和養成效果,基礎技術決定后期進程,而育苗技術的提高不能只靠經驗,還要靠是科研成果。開口期餌料配方的優化,浮游期營養必須要跟上,缺失任何一種營養素,雖然不影響前期的培養,但給后期的保苗和養成帶來了難題。水質管理和疾病防治,也是制約育苗技術向前發展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