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衢州柑橘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全國乃至全球柑橘生產的發展,柑橘產業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如果農思想觀念保守、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應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營銷方式等方面努力尋求突破,加強對橘農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柑橘產業的技術革新,做好產業提升規劃,從政策上對柑橘產業予以支持。
【關鍵詞】衢州;柑橘產業;對策;措施
衢州栽培柑橘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浙江省的重點柑橘產區,被列入全國優勢農業(柑橘)產業帶;所轄的衢江區和常山縣分別被授予“中國椪柑之鄉”和“中國胡柚之鄉”;柯城區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優勢農產品(柑橘)產業帶建設示范區”;“衢州椪柑”“常山胡柚”分別通過了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原產地地域保護產品認證。柑橘是衢州農業的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年產值近10億元,并帶動加工、包裝、運輸和餐飲等相關產業近10億元,以柑橘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戶達30多萬戶。2013年,全市柑橘栽培面積42000hm2,總產量達96萬t,比上年增產20%,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椪柑65萬t、胡柚20萬、蜜橘10萬t。目前,全市現有9家柑橘加工企業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浙江天子果業有限公司為國家級農業中的龍頭企業,每年深加工消化鮮柑橘約3萬余噸;有各類柑橘選果機350多臺,年清洗、選果、分級、打蠟和包裝的柑橘近40萬t。近幾年,全市著力開展柑橘品質提升示范基地建設,培育柑橘專業合作社,累計建立柑橘品質提升工程示范基地70個,涉及鄉鎮25個、村58個、農戶2萬多戶,總示范面積25333hm2,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31個基地通過了出口橘園注冊備案,總面積1333hm2,可出口的果品達5萬t;累計成立柑橘專業合作社103個,入社橘農1.25萬戶,經營面積達2513hm2。
衢州處于柑橘生產的北緣地帶,屬次適宜區。隨著全國乃至全球柑橘生產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廣東、廣西、重慶、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大規模發展,衢州的柑橘產業在土地、氣候、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源方面已從優勢逐步轉變為劣勢,加上保守的思想觀念,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等諸多問題,柑橘正在從過去的“搖錢樹”“養老樹”變為廣大橘農的“雞肋樹”,在“賣橘難”的年份還常常會成為政府的“憂心樹”。
1 衢州柑橘產業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1.1 氣候條件與品質的矛盾
根據浙江省柑橘避凍區劃,衢州屬于浙江中部溫州蜜柑輕凍(普通甜橙中凍)區,主要應發展早熟的溫州蜜柑。而椪柑是衢州市的主栽品種,產量占全市柑橘總產量的65%左右。椪柑的適栽地區要求年平均溫度在18℃以上,年有效積溫6000℃以上,達到這些條件才能豐產優質。隨著溫度的增高,品質劣變隨之加劇,但溫度偏低的地區雖然能高產,但果實較為緊密,含酸量較高,果形趨小,貯藏性增強。衢州年平均氣溫17.3℃,1月平均溫度5.2℃,≥10℃的年積溫為5441℃(龍游),年極端最低氣溫在—6.9~—5.0℃出現的頻率達28%,遠不及福建省的永春縣(年平均氣溫20.4℃,1月平均溫度11.9℃,≥10℃的年積溫為7217℃,年極端最低氣溫在—2.9~—0.56℃)。而且衢州在椪柑果實尚未完全成熟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常常會出現低溫降霜,因而不得不提早采收,嚴重影響了椪柑的內在品質。這是衢州椪柑內在品質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2 規模與效益的矛盾
據調查,衢州市多數橘農的生產規模人均不足1333㎡,而且十分地分散,少則5處,多的達10多處。按667㎡產2500kg、1.00元/kg計算,扣除農藥和肥料成本0.30元/kg,人均純收入僅3500元(含勞動力成本),不如外出打工相對來錢容易。加上橘園分散,管理更顯麻煩,很難激發橘農的生產欲望。這也是近幾年全市開展的柑橘品質提升工程雖然效果明顯,但難以迅速大面積推廣的重要原因。
1.3 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市場日趨要求農產品生產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甚至國際化。而一家一戶分散承包經營的小農經濟模式,一方面因品種、品質的參差不齊不能適應大型批發市場和批發商的要求,另一方面一家一戶也很難找到或者進入大型批發市場和給批發商供貨,所在只能坐等中間商(販銷戶)來收購。這也是全市柑橘產業化中的一個“癥結”。
1.4 販銷戶利益與廣大橘農利益的矛盾
絕大多數經營者不可能會與生產者來共同分享利益。在橘農—販銷戶—批發市場(或批發商)—消費者這樣一個流通體系中,橘農始終處于“弱勢”,販銷戶的利益最大化勢必導致橘農利益的最小化。這也正是在柑橘供大于求時,造成“賣橘難”的根本原因。
1.5 品牌與價格的矛盾
沒有一定的生產規模,柑橘的生產很難打響品牌。品質好的柑橘,自然收購價格應當相對較高,這對經營者而言并不一定會提高效益,很有可能還會增加經營風險。從而表現為在經營過程中著重考慮收購價格與外觀質量,不會考慮優質優價。
1.6 主栽品種與加工適應性的矛盾
由于氣候條件的限制和當地橘農長期以來的種植習慣,目前全所產柑橘產量中,椪柑和胡柚占了90%,除了椪柑可以用來制作砂囊外,加工兩個品種均不適宜其他果汁和罐頭。這是在現有的品種結構條件下,很難通過加工來帶動整個柑橘產業的主要原因。
2 做強、做精衢州柑橘產業的對策與措施
衢州柑橘產業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控面積、限產量、調結構、重加工、促升級”的思路,實施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營銷、社會化服務“柑橘四化”工程,以便將柑橘產業不斷做強做精。
2.1 大力推進產業與品種結構調整
一是充分利用當前低丘緩坡開發利用政策,將因老化而無經濟效益的橘園開墾成耕地。二是對海拔300m以上、易受凍區域的2000hm2橘園,改種毛竹等經濟林。三是按照“易剝皮、無核、有香味、風味濃”這—世界柑橘鮮果發展的趨勢,提高椪柑優質良種化比率和調整柑橘品種結構,采用高位嫁接技術,一方面是引進高接無核(或少核)和早熟椪柑品種;另一方面是適當調減椪柑面積,增加早熟、特早熟蜜柑和新優雜柑面積,逐步解決柑橘品種結構單一、銷售期集中的問題。
2.2 大力開展標準化生產
針對目前衢州市橘園栽培密度高、水利設施不配套、產業經營規模小、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等具體的薄弱環節,以村為單位,開展柑橘標準化生產示范村建設。通過加大水利道路等設施的投入、橘園增施有機肥和組織科技服務隊推廣新技術,結合品種結構調整和出口果園登記注冊,迅速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和擴大柑橘出口基地規模。
2.3 提高商品化處理與精深加工能力
結合柑橘標準化生產示范村建設,配套先進的選果機,進一步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以“天子”和“巨大”等加工企業為基礎,激勵加工企業以合同的方式建立適合橙汁加工的甜橙(考慮以當地甜橙為主)原料基地和適合罐頭加工的中晚熟溫州蜜柑原料基地,并積極開發椪柑砂囊終端產品;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激勵柑橘加工企業來衢州投資創辦加工廠。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商品化處理能力達到50%以上,精深加工消耗原料達到6%以上。
2.4 倡導品牌化營銷
根據目前全市營銷企業普遍偏小、品牌柑橘年銷售量少和品牌雜亂、冒牌現象嚴重的實際,實施品牌戰略,要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國際互聯網以及全國性、國際性交流活動等渠道宣傳推介“衢州椪柑”,不斷提高其的知名度。
一是整合品牌,統一要求實行“××”牌“衢州椪柑”。
二是果業企業、柑橘專業合作社等涉及柑橘經營的單位都要實行品牌化經營,要求和鼓勵開展“品牌化柑橘專業鄉(鎮)”建設。
三是通過節事等活動進行宣傳,積極舉辦和參加各種農產品博覽會、交易會、展覽會、招商會等,舉辦“衢州椪柑”推介會、品嘗會等促銷活動。
四是積極發展生態型、參與型、體驗型的柑橘特色產業旅游,開發柑橘專業鎮觀光果園特色旅游,創建生態觀光果園等,將現有的柑橘產業資源拓展為旅游資源,吸引發展資金,提高衢州柑橘產業的活力,使柑橘產業在游客中樹立“衢州椪柑”的良好形象,并向游客大力推介“衢州椪柑”整體品牌,進一步提高品牌宣傳的力度。
五是發揮龍頭企業、柑橘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在實施品牌戰略的作用,鼓勵經營者積極向外傳遞“衢州椪柑”的品牌形象。
六是積極發揮縣(市、區)政府在品牌戰略中的指導和推動作用。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廣泛進行質量、品牌、商標、廣告和營銷策略的宣傳教育,要讓柑橘生產、經營者把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實施品牌戰略上。同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積極營造實施品牌戰略的良好環境。
七是加強柑橘包裝物和包裝物生產企業的管理。堅決清理和整頓全市各種包裝物泛濫的現象;并且在制訂政府柑橘產業相關扶持政策時要明確和體現對符合實施品牌戰略的企業、柑橘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激勵;對不符合實施品牌戰略的企業、柑橘專業合作社不但不予以政策扶持,而且還應加以各種限制。
2.5 著力扶持社會化服務
村級柑橘專業合作社是實施柑橘產業品牌戰略和實現柑橘產前、產中及產后社會化服務的基礎。在現有的條件下,首先,要落實鄉(鎮)主要領導和村黨支部書記及村民主任抓柑橘專業合作社的責任制,逐步規范合作社的運行機制;其次,是以“打品牌,拓市場”為主要工作目標,真正將社員的柑橘銷到市場上去;再次,考慮逐步提高橘農的組織化程度及服務水平,實現農資統一供應,生產統一標準,生產技術統一指導,經營統一品牌,銷售渠道暢通。
2.6 增強科技對產業的支撐作用
要做強做精衢州柑橘產業,科技的支撐作用不僅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應該強化的。要強化科技對柑橘產業的支撐作用,首先要加強科技隊伍,完善縣鄉村果樹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要讓所有在職的果樹技術推廣人員能撇開一切與果樹技術推廣不相關的雜事和瑣事,能夠保證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樹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中去;二是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學習受訓提高科技人員自身素質的服務能力;三是科技人員要努力學習先進的柑柑橘生產技術和手段,積極開展柑橘新品種、新技術的生產示范,深入了解全市柑橘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認真加以解決;四是加強對橘農的技術培訓,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質。
3 建議
3.1 制定產業提升規劃
在制訂《衢州市柑橘產業改造與提升規劃》的基礎上,市、縣(市、區)及鄉、鎮各級政府都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扶持橘農實施柑橘的改造提升。政府要加強對實施柑橘改造提升的投入力度,鼓勵工商資本進入柑橘產業發展中,同時還應加強對《衢州市柑橘產業改造與提升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與督促。
3.2 加強產業組織領導
市、縣(市、區)政府應設立柑橘產業化辦公室,并配備專職人員,組織協調全市柑橘產業化的各項工作,主持制訂《衢州市柑橘產業改造與提升規劃》,負責《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督促和對基地建設、技術指導、科技示范、市場開拓、產業導向的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和統一實施。
3.3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出臺對于加快橘園改造、加強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村級柑橘專業合作社建設、提高商品化處理與精深加工能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科技推廣及提供優良柑橘種苗等的具體扶持政策。
3.4 加強科技推廣隊伍建設
一是定期在科技推廣隊伍內部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二是有計劃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更新培訓;三是實行技術推廣學科帶頭人機制,在項目實施、工作經費上向技術推廣學科帶頭人傾斜,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實行科技推廣問責制,建立技術服務責任制,對不作為、工作嚴重失誤的予以問責;五是逐步改善果樹技術推廣人員,尤其是鄉鎮果樹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條件,配備相應的交通工具、檢測儀器,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
詹志鈞;1959年10月出生;男;漢族;大學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作物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