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宛麥19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以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宛麥19;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宛麥19是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科學院利用常規雜交與輻射誘變相結合的育種方法培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弱春性早熟大穗大粒型小麥新品種,2011年4月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預審麥2011007.
1 特征特性及產量表現
1.1 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幼苗半直立、苗壯,苗期凍害輕;春季起身較慢抽穗較早,分蘗力適中,成穗率高,畝穗數相對較多;成株有蠟質,葉片稍有卷曲,旗葉偏長,半下披,穗下節較長,株高82.8cm,莖稈彈性好,抗倒能力強。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穗層整齊,成熟早,落黃好;籽粒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畝穗數37萬,穗粒數38粒,千粒重48g。綜合抗性較好,產量三要素協調,豐產穩產性好。
1.2 產量表現
2007~2008年度參加河南省水地信陽組區試,7點匯總,667m2平均產430.1㎏,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1.87%,居14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2008~2009年度參加河南省水地信陽組區試,5點匯總,5點增產,平均667m2產397.2kg,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9.94%,達顯著水平,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兩年省區試產量結果,667㎡平均產413.7㎏,比對照豫麥18增產5.91%。2009~2010年度參加河南省南部稻茬小麥生產試驗,8點匯總,8點增產,667㎡平均產440.2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5.0%,居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10年高產栽培試驗,667m2產557~623kg,比對照增產6.8%~9.4%.
2 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2.1 播期播量
10月15~30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20日左右。667m2播量7~10kg,10月30日后播種,每推遲3d需增加播量0.5kg為宜,中低肥力地塊適當增加播量。
2.2 整地施肥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氮、磷、鉀合理配比,并增施硼肥和鋅肥,一般中等以上肥力田,667m2施純N 8~10kg,P2O5 5~7kg,K2O 5kg,硫酸鋅、硼酸各0.5~1kg。
2.3 化學除草
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施藥期一般在小麥4葉1心,雜草2~4葉期前后,日平均氣溫5℃以上,根據雜草種類選用不同除草劑,一年生禾本科雜草,每667m2用6.9%驃馬乳油50ml;闊葉雜草,每667m2用75%巨星干燥懸浮劑0.8~1.0g,以上藥劑的施用方法為對水40~50kg噴霧.
2.4 適時澆好灌漿水
小麥灌漿期適宜的土壤水分,能保證植株有較強的光合作用,這一時期即使短暫缺水,光合強度也會迅速下降,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機物質。灌漿水一般應早澆,在小麥孕穗期或灌漿初期及時澆水。
2.5 搞好葉面噴肥
在開花灌漿期每667m2用0.5%尿素溶液+0.4%~0.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50kg進行葉面噴肥2~3次,增產效果明顯。
2.6 綜合防治病蟲害:
蚜蟲、麥蜘蛛:當小麥33cm單行有麥圓蜘蛛200頭或麥長腿蜘蛛100頭以上時,每667m2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8~10ml,對水40kg噴霧防治。
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等病蟲混發區:可選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各計各量,混合噴藥,進行綜合防治。每667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或12.5%烯唑酮(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60g,或25%丙環唑乳油30~35g,或30%戊唑醇懸浮劑10~15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或40%毒死蜱乳油50~75ml,對水50kg噴霧。上述配方中再加入磷酸二氫鉀150g還能起到補肥增產的作用,但要現配現用。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d以上連陰雨天氣,應立即噴藥預防。每667m2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80g,對水50kg噴霧。防治關鍵時期是齊穗至始花期。如噴藥后24d遇雨,應及時補噴。
2.7 適時收獲
小麥在蠟熟末期,籽粒千粒重最高,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根據天氣進行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