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隨著生豬養殖業的發展,仔豬臍疝病的發生也在提高,臨床上比較常見。臍疝又名臍赫爾尼亞,指腹腔內的器官連通腹膜從天然孔脫出至皮下而發生本病。本病多發生于仔豬。本文簡述一例豬臍疝病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豬臍疝;手術治療
1 發病情況及癥狀
2013年1月5日魯河鄉魯河村蓋XX求診,主訴其家有一約30㎏豬,雄性,體溫、精神正常,食欲基本正常,在臍部表面有一直徑約15㎝的球形囊狀物,觸診囊內容物較柔軟,臍部腹壁有一直徑約2.5㎝的疝環,囊內容物不能還納腹腔。因此確診為不可復性豬臍疝。主訴豬在15㎏重時找獸醫手術一次,未能治愈,而造成現狀。
2 手術治療
2.1 術前準備
手術刀、手術剪、腸鉗、持針器、止血鉗、腹膜肌肉縫針、縫線、皮膚縫針、縫線、紗布、碘伏、局麻藥等常規的準備與消毒。
2.2 手術
2.2.1 消毒麻醉:清洗術部,用生理鹽水紗布擦拭干凈。用碘伏或碘酊涂抹消毒,然后用75%酒精脫碘。脫碘后用0.5%普魯卡因20ml作疝囊周圍做浸潤麻醉,當針刺無反應時即可開始手術。
2.2.2 打開疝囊:經消毒麻醉后皺褶法打開疝囊,發現腸管與疝囊壁粘連,經小心剝離后,發現腸管已壞死,并有約2㎝的破裂口,立即決定切除壞死腸段。先將疝環適度擴大,然后在手術創口周圍墊上手術巾,將腸管健康腸段充分暴露于創口外、長度以便于手術為度。把暴露在手術創口外腸段內糞便,推送至腹腔內腸管中,以防污染術部。用腸鉗將在切除腸段的下方2~3㎝處夾住腸管。然后切除壞死腸段(必須在健康部位切除)。“V”字形剪除多余腸系膜,用細絲線縫合腸系膜,再將兩腸管斷端對齊,并在腸管斷端下方2~3㎝處重新用腸鉗夾住腸管。用全層間端連續縫合法,即全層連續縫合2~4針打一結、然后再全層連續縫合2~4針再打一結以此類推。目的是防止因全層連續縫合人為造成腸管管腔狹窄,術后發生腸梗阻。全層間斷連續縫合完后,再將腸鉗子在腸管吻合端下方3~4㎝處重新夾住腸管,作漿膜肌層間斷連續內翻縫合(方法同全層間斷連續縫合法),調整腸鉗子直至把下面未縫合的縫合完為止。
2.2.3 關閉術部切口:首先清理手術創口,用青霉素生理鹽水紗布(將紗布浸泡在含有適量青霉素的生理鹽水中,取出擰至不滴水為度)擦拭吻合后的腸段,腸管吻合處撒布青霉素約20萬單位,把吻合后的腸管還納腹腔。腹腔放入青霉素160萬單位,適度切除疝環周圍陳舊創緣使其變為新鮮創,用18#縫合線,紐扣狀縫合疝環。確定縫合緊密,腹腔內容物不能外溢,方可結節縫合皮膚。然后整理創緣,碘伏消毒、裝結系繃帶。手術完畢。
3 術后護理
術后禁食24h左右,以后喂易消化富有營養的流食。如稀米白糖粥。手術12h后自由飲用白糖水或補液鹽水即涼開水1000ml、食鹽3.5g、小蘇打25g、葡萄糖20g。術后肌肉注射抗生素用氧氟沙星10ml,稀釋氨基芐青霉素鈉2g,每千克體重肌注0.25ml,每天兩次,連用3~5d。將手術豬放在干燥、清潔、衛生的圈舍內不能與其他豬混群防止其他豬啃咬患部,手術后大約12~15d拆除結系繃帶和皮膚縫線,患豬痊愈。為防止復發,可在手術部位采用繃帶環繞壓迫包扎。方法是:讓豬只取站立姿勢,用寬約10㎝左右的長形布條或繃帶,其布條一端在豬背腹部與臍部相對應位置,留有約10~15㎝左右打結用,然后經左腹側開始往右腹側臍部纏繞,大約纏繞5~8圈,確認纏繞牢固即可。(按術后護理)
4 小結與體會
豬臍疝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發生的原因是臍帶輪未完全閉鎖,這是因便秘努責,吃的過飽、肚腹膨脹,加之追捕,奔跑、擠壓、母豬踩壓等因素引起。也有是因先天性臍輪發育不完全,輪比正常寬大、腸管尤其是小腸和系膜容易通過而形成臍疝。一般先天性臍疝,在仔豬出生后15~30d就能發現,因此早發現、早手術是治愈本病的關鍵。同時加強術后精心的護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沒有手術條件的地方也可用臍腰部環繞壓迫包扎法保守治療。即:取跟疝囊差不多大小的一塊硬布,鞋墊比較合適。先將疝囊內容物推送至腹腔立即放好預先準備好的硬布或鞋墊,然后用準備好的約10㎝左右寬的長布條,進行臍腰部環形纏繞。約適度壓迫纏繞5~8圈后打結即可。
作者簡介:
劉振海男1981年4月出生,學歷本科,獸醫師